APP下载

城市山水园林空间分析
——以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2022-04-13姜欣禹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飞瀑高差大雁塔

文/姜欣禹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硕 士

张冬冬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弓 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硕 士

引言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一处小巧的自然山水园林。1988年日本船桥市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并出资在原唐大慈恩寺遗址上修建了“春晓园”,现今的“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是2008年在“春晓园”的基础上建成并开园,于2020年进行了公园提升改造[1]。公园位于西安市大雁塔景区内,遗址公园西临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大慈恩寺,东至唐华宾馆西侧围墙,北至芙蓉东路,南至慈恩路。

针对这一园林,以往研究主要是公园历史文化[2-4]、景观设计手法及提升改造方法[5,6]。刘凡祯在《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探索》一文中简述了遗址公园的空间布局、植物营造等,其中重点分析了北侧入口是如何利用高差营造了变化丰富的入口空间[7]。然而,关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原始地形地势对其后园林山水格局的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及节点空间又是如何依托地形地势进行塑造,这两方面的研究较少。故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实地测绘和前人造园理论基础,进而解析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独到之处。

1 今遗址公园山水格局的形成

从遗址公园周边的整体地形地势来看,从大慈恩寺至芙蓉西路南端这一方向(a点至b点轴线)是高起的土丘。这个高起的土丘与龙首原、乐游原一样,大致为东西走向,其向北、向南方向都是下降趋势。遗址公园东北侧的芙蓉西路(a点),其道路东侧紧邻居住区挡土墙,居住区高出路面约10m,可见道路为下挖修建。西侧的雁塔西步行街(b点),其道路东侧与大慈恩寺挡土墙相接,大慈恩寺围墙的墙底高出路面约8.5m,而雁塔西步行街向西民俗大观园方向,台阶升高约6.4m。雁塔西步行街的东西两侧地势均高于路面,所以该处道路也为下挖修建而成。大雁塔北广场的喷泉台阶(c点)至大唐盛世浮雕墙处(d点),为向南逐渐升高的地势。即ab轴线以北道路总体均为下降趋势。遗址公园西入口的广场台阶(e点)向南方向下降约2m。从ab轴线至慈恩路范围内,由北向南方向也呈下降趋势。如此来看,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原始地势应是北高南低,且地势最高处在园内中部偏北的位置。因此据原有地形地势分析,园内主山自然被设计在了遗址公园北侧(图1)。

图1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周边的整体地形分析

从遗址公园周边的外部环境来看,南北两侧均为城市机动车道,人车嘈杂;其公园两侧的建筑虽然高度不高,但是体量较大,该处的环境条件并不理想。但是处于闹市中的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却别有一方安静天地,正如陶渊明《饮酒》(其五)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西侧客山隐藏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地势先隆起,以更好地借园外大雁塔之景,地势向北逐渐低伏,隐隐约约看见仿唐建筑的屋檐又很好地体现山势的起伏韵律;东侧客山向遗址公园的东南侧地势延绵升高,也就自然而然地屏障唐华宾馆。遗址公园的原始地势向南降低,若在南侧进行堆山,需要耗费大量土方,且整个公园的四面全为山林,中部形成低地,空间过于封闭。所以遗址公园并没有选择在南侧堆山,而是在释迦牟尼雕塑向南方向设计缓坡草坪,其南北长约32.8m,在东、西、北三个方向山林的衬托下,游人所感知到的空间是足够开敞的。

遗址公园的水体面积不大,但源远流长、表现形态丰富。《长安志》载,大慈恩寺的选址之地“林泉形胜之所”“水竹森邃”[8],而今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就有郁郁葱葱的竹林和清澈的泉水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深邃。水体布置由园内中部偏北侧起源,顺地形流向东北角,向西南而下,收尾于南侧。这是由于唐华乐府占据遗址公园的西南角,水体配合东侧客山,最利于延长水流路线,给人源远流长的感受,使得山水体验扩大化。水体源头为金屑泉,白石滩的水体浅露,至飞瀑亭处水体有较大落差形成跌水,在石拱桥南北两侧有一大一小的深水潭,南侧水面有岛,展现了“泉”“滩”“瀑”“溪”“潭”“岛”等自然形态。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内的山势格局兼顾了场地周边的地形地势,扭转了场地不利于外环境的影响,纳入园外大雁塔之景,因地制宜地形成了近似倒“U”形的山体。总体来说,遗址公园呈现山环水抱状,在最小的工程干预的同时表达出最佳的山水体验,如置身山林中(图2)。

图2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测绘图纸 1∶500

2 园林内部节点空间分析

2.1 移天缩地,以小见大

《园冶》载:“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9]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面积有限,此处妙在利用借景手法,模糊了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空间范围,化有限为无限,给游人心理上的空间层层延伸之感[10]。释迦牟尼雕塑距大雁塔的直线距离约为260m,即在此处游人能够清晰地观赏大雁塔的轮廓[11]。

2.2 奥旷兼备,疏密有致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东西宽约165.5m,南北长约273m,南北向最大高差为8.9m;采用了自然式的布局方式,总体地势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遗址公园奥旷兼备、疏密有致,在地势升高的北侧营造密林幽深的空间,在地势平缓的南侧营造开阔疏朗的空间,其空间从南至北由收敛-疏朗-开阔-幽深-收敛逐渐变化(图3)。

图3 释迦牟尼雕塑广场后至北侧入口处立面效果图

2.3 各具特色,涉门成趣

南侧入口以建筑为主,西侧入口以自然山石为主,北侧入口以台地为主。设计者充分考虑了三处地形特点,运用了空间的渗透、过渡、明暗对比、分隔等,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营造了三处各有特色的主入口空间。

南侧入口地势平缓,由重檐歇山顶建筑与两侧连廊组成,狭长的入口空间作为游人休息停留的空间,独具特色,在现代园林中并不常见。南侧入口空间将园内外分隔,利用廊柱、银杏林的渗透作用,增加了景色的深远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写:“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石峡就营造出了这份意境,从园外广场的开阔空间经过山谷到达园内。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先见石而后见山”,其选择了形态各异的石块,将原有土山与高大石块相结合,相邻石块高低变化丰富,地面轮廓线也收放自如,弱化了人工堆山的生硬感,过渡更加自然。

北侧入口呈东北——西南方向,长达143m,园内外高差超过5.1m,且北侧主山地势的最高点紧邻北入口。这样急促的地形地势落差上营造入口空间,难度可想而知。若北侧入口就简单处理成高大的景墙,过于生硬。如何能巧妙地展现和利用高差,又能将园内外自然衔接呢?此处就是很好的范例。通过景墙、树池、跌水的层层下降,可以明显感受到此处具有明显的高差变化,从立面和平面上丰富了北侧入口的景观层次。

2.4 随势赋形,自然成趣

飞瀑亭所在位置的高程比北侧密林区的高程低,并不是全园地势最高点,但为何飞瀑亭给人一种全园最高点的错觉,这与此处的空间变化密切相关(图4)。

图4 飞瀑亭处实景照片

飞瀑亭与周围路面的高差为0.9m,为衬托飞瀑亭之高,西侧小路不断降低,将高差扩大到3.2m(图5)。在咫尺之间为了让视觉效果更加明显,设计者有意将下降的台阶集中分布在靠近飞瀑亭的一端。当游人(高度1.6m为例)站在石拱桥上与飞瀑亭所夹视角为12.7°,与西侧小路所夹视角为-12.7°,一仰一俯之间,更衬托出飞瀑亭之高。飞瀑亭东、西、北三面的山林环抱着飞瀑亭,至飞瀑亭驳岸处缓缓降低,林间小路曲径通幽,宛若山水画面(图6)。

图5 飞瀑亭测绘平面图

图6 飞瀑亭处立面分析图

结语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山水格局,呈山环水抱状,做到了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的契合。其在整体上因借地势,兼顾了场地周边整体的地形地势;在局部上利用山势的起伏变化,巧妙地扭转了园外不利环境的影响,并纳入园外大雁塔之景;水系设计配合山体,源远流长且表现形态丰富。在内部节点的塑造,在宏观上奥旷兼备,在细部上随势赋形,运用了空间的渗透、过渡、明暗对比、分隔等,巧妙地展现和利用高差。

图片来源:

图1、图4:姜欣禹拍摄

图1、图3、图6:弓葶绘制

图2、图5:姜欣禹绘制

致谢:

本文在前期进行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实地测绘工作时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系本科61班刘思成、卢泰儒、吉哲同学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飞瀑高差大雁塔
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
高差影响下的城镇燃气管道水力计算简化公式
大雁塔
大雁塔即景
对真实的还原
——谈韩东《有关大雁塔》
东方的西湖 大巴飞瀑
框架结构梁板面钢筋叠合产生的高差问题探讨
山游
光影空间
张楚务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