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康村藏族聚落与宅居空间特征解读
2022-04-13西藏大学工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唐 蝶 西藏大学工学院 硕士研究生
格桑白玛 西藏大学工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藏族聚落的形成往往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赤康村是典型的旧社会农奴制经济体制的产物,目前保留了原有的聚落模式,而民居建筑则是传承藏文化和其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本文通过对赤康村实地调研与测绘,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其聚落的空间特征以及宅居的空间特征。
1 赤康村概述
1.1 历史沿革
甲玛沟在西藏地方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分别在吐蕃王朝建立时期、萨迦地方政权时期及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都有重要战略地位。据《西藏王统记》记载“时属阴火牛年王子降生于强巴明久林宫……”①甲玛沟中流传着松赞干布出生、最初生活的传说。萨迦地方政权时期,八思巴在元中央政府支持下将西藏分为十三万户,后来又在甲玛地方修建了一座万户府衙署性质的赤康(赤康藏文字面意思为“万户”,也指今赤康村)[1],进一步加强了对旧时农奴制经济的管理。帕竹颇章掌握地方政权以后,建立了以霍康家族为核心的旧社会农奴主地方统治。
1.2 地理位置
赤康村位于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拉萨河中上游南岸河谷之中,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附近有318国道和林拉公路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三面环山,最南面的山体形成天然屏障与山南地界相隔。河谷内,甲玛曲缓缓流淌,良田遍布,牧草丰茂。社会生产方式主要以农牧业为主。
1.3 发展现状
“谿卡”,是西藏历史上旧社会农奴制度下产生的人类聚落形式。赤康村就是以霍尔康庄园为核心的谿卡聚落。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政府推出以群觉古代兵器博物馆-松赞干布纪念馆-霍尔康庄园为一体的旅游路线。赤康村传统聚落也发生了更新与演变,原来围绕着霍尔康庄园与白塔的传统民居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向村落外缘的搬迁,某种程度上重新塑造了赤康村空间组合模式。目前赤康村公共建筑有霍尔康庄园、寺庙、白塔等,居住建筑有少量僧舍和民居。
1998年8月28日,是恒生指数期货8月合约的结算日,国际炒家们手里有大批期货单子到期必须出手。若当天股市、汇市能稳定在高位或继续向上突破,炒家们将损失数亿甚至10多亿美元的血本,反之港府之前投入的数百亿港元就等于扔进了大海。上午10点交易开始后,成交额开始大幅上升,无论有多少抛售,香港政府都照单全收。随着下午4点整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成交金额最终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和790亿三个数字上,创下了香港市场单日最高交易纪录。曾荫权随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港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
2 赤康村聚落空间特征
院落能反映一户家庭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对院落空间的营造也是人防御心理和渴望自然的具体体现。藏族的院落空间规模较大,不仅有供居民活动和晾晒衣物的生活院落,还有圈养牲畜的院落。由本次调查的3栋民居建筑院落空间可知(图3),院落空间占整个宅基地的60%以上,牲畜院落与生活院落明确分离。一般将牲畜的空间置于生活院落一旁,便于日常管理和喂养,而3号民居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因地制宜圈养牲畜。人活动的庭院在崇尚自然理念和“林卡”文化的引导下,往往在院内种植乔木类(核桃树、白杨、桃树等)、灌木类(藏柳、蔷薇等)、花卉类(蜀葵、格桑花、非洲菊等),盆栽有多肉类、天竺葵等以美化庭院。其夏季可在树荫下过林卡,冬季可在房前观远、晒太阳。其次,院落中会置一煨桑炉,用于祭祀,这是藏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独特的文化形式。院墙上会垒放牛粪,存放一些杂物和生产用具,院中已接入城市自来水管道,供洗漱生活之用。
2.1 聚落区域景观特征
2.1.1 聚落边界领域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提到,所谓积极空间是满足人的意图,有计划地去限定的空间范围并向内侧整顿秩序,而消极空间是无目地无限向外延伸的空间,当建筑群外围的空间被限定,不再向外延伸,此时空间也是积极的,形成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相互渗透。在赤康村区域景观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口的水磨坊遗址限定了聚落空间的范围,是进入村落主要和积极的边界。庄园建筑主导聚落空间的核心,边缘的民居建筑限定了聚落的规模,而远处的高山包围农田和聚落明确了聚落空间的边界,从而使聚落空间有了场所感和归属感。
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居住的空间形态。藏族民居中存在着“食寝不分”现象,起居、炊事、用食、就寝都在一个空间进行,对生活卫生环境有极大影响。在本次调查的3栋民居中,基本的空间模式一样。1号房子由于只有两代4口人,家庭结构简单,建筑功能单一,基本生活起居在厨房进行,建筑功能基本满足。2号和3号家庭成员较多,随着对个人隐私的看重,有明确的个人生活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会增设阳光房满足日常家庭活动所需(图4)。1号房子只有客厅兼卧室的空间,而3号房子增设了阳光房作为日常家庭活动和会客所需。但基本上藏族的日常家居生活是围绕着厨房(冬季以火炉为中心),厨房在整个生活功能空间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空间往往较大,有的还会在建筑之外单独增设厨房空间,如2号和3号民居。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个人意识的增强,设置的独立卧室空间增多。
一些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为了防止鸡受凉,为了争取鸡舍的温度和恒温,认为鸡舍的温度越高,越好,减少了鸡舍的通风。鸡舍长期关闭会导致鸡舍温度过高,严重影响鸡群的健康,刺激细菌和病原体的产生,引起鸡群疾病,影响育种的经济效益。
3.2.1 生活功能影响空间布局
10月30-11月1日,美国环保协会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在当地举行了“加强亚洲海洋保护国际合作”公开论坛和研讨会,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建立一个海洋保护人员的国际平台,通过不同国家参会人员的经验分享,共同寻找新应对重要挑战的解决方案。
2.2 山水理念影响下的村落
2)通过提升试验(升降角度α在22°~70°)范围内,其中在上拉杆与地面的角度在(40°~50°)范围内各个拉杆垂直力和水平力的集中范围比其他的角度小约300~700N。
图1 赤康村聚落总体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赤康村传统民居空间特征
阿摩斯·拉普卜特②在《宅形与文化》一书中论述到,聚落的形式会影响到生活方式和住宅[2]。聚落是一个大的生活场景,住宅作为基本单元则是承载日常生活的场景,也是联系聚落共同文化与世界观的物质载体。赤康村民居建筑基本上是一二层的现代农牧业经济体制影响下的院落组合模式。在本次调查中选取了3栋民居(图1、图2)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图2 民居实例总体特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院落空间
房屋、聚落甚至整个地景都是同一文化体系和世界观的产物[2]。赤康村早期是典型的西藏旧社会时期农奴制经济体制——谿卡(庄园)经济。土地关系上的经营形式深层次影响了早期西藏传统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西藏农奴解放后,赤康村已摆脱了原有土地依附关系,开始向新生活迈进,但是聚落组成模式还是以霍尔康庄园为中心。
图3 民居实例院落空间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室内功能布局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为承重墙结构体系,一层以厨房为主,周围有卧室、客厅、仓库及厕所等;二层以佛堂空间为核心,其次分布卧室等房间。
在西藏各地流传着神山圣湖的传说,这些多多少少影响着人们对村落的选址与民居的建造。“择水而栖”“负阴抱阳”等自然朴素环境观的深刻内涵始终影响着藏族人民的选址文化。由图1可知,西南方向地势较高,等高线相对较密集,而东北面分布大量农田,地势较为开阔并有一条甲玛曲缓缓流过。早期庄园建筑与寺院建筑正门朝东遵循的选址原则是“面水背山”风水原理,本质上是旧时农奴制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21世纪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对围墙内的居民向外进行搬迁,形成了现在规模的赤康村。目前聚落整体特征呈西南高东北低台地型分布,民居基本遵循“坐北朝南”最优居住方位理念,南面山体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挡了山南方向的风沙侵扰,又与藏族崇山文化相吻合。
[4]程虹,刘三江,罗连发.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状况与路径选择——基于570家企业4794名员工入企调查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6(2)
2.1.2 聚落中心景观
谿卡建筑是封建阶级社会的等级标志。霍尔康庄园在赤康村民居中建筑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现在的霍尔康庄园是在原址的基础上修建的,基本复原了当时的建筑规模。1956年对原建筑调查记载:“大墙高达三丈,宽约三尺……城墙上千百个射箭洞,城外一片片广阔的陷马坑……城堡内一座四层平顶的大楼房,耸入云霄,雄伟壮观。它的建筑年代久远,已有500多年历史。楼顶高出城堡两三倍,它是一个监视农奴的瞭望台,从楼上可以俯瞰城内城外,甚至每户人家的动静。这里既是贵族的住宅,也是管理整个庄园的中心。”[3]城墙、射箭洞、陷马坑、城堡内大楼房,基本可见当时的庄园是统治兼防御于一体城堡式的建筑形式,这一点与萨迦南寺城市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霍尔康庄园早期规划是模仿拉萨老城区结构,有三条转经道,但不出大院范围[4]。如今修复的霍尔康庄园基本保留了转经道这种概念,但在路线上重新做了规划,霍尔康庄园建筑也失去昔日的辉煌,围墙内的寺庙成为了村内节庆日的活动中心,民居则是沿围墙内的建筑作环绕式分布并向聚落边缘发展。
图4 民居实例一层平面图功能布局及现场照片(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2 宅居文化影响空间布局
“每一个结构和创造都有一种宇宙起源作为它的范式。”[5]房屋在建造之初都包含了创造者的某种情感和文化的表达。藏族建筑可以看作是将宇宙幻化形成一种微型的神圣空间,在这里可以成为信仰的寄托和精神上的满足,比如藏族的帐篷建筑。
由本次调查的3栋民居可知,藏族民居建筑文化中有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之分,神圣空间是神圣、干净、不可亵渎的空间,往往布局在民居建筑的二楼正中,其他世俗空间围绕其布局(图5),表明其功能的重要性。佛堂是精神领域的空间限定,装饰富丽堂皇、极其讲究,有唐卡、各种佛像、精美的藏式家具、供灯供品、花卉、彩绘图案等。其次,在藏族人民的认知中,世俗空间中的厕所是污秽聚集之地,是不能与其他洁净空间(佛堂、厨房、卧室、客厅等)混杂,往往将厕所设置在主体建筑之外,这是藏式民居建筑中独有的布局形式。
借助德国卡尔蔡司偏光显微镜观察C/C试样的金相结构.在MM-W1型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摩擦磨损试验(见图1).C/C试样的对磨销为40Gr钢,硬度HRC45,规格为Φ5.5 mm×10 mm,表面粗糙度Ra0.8µm.
图5 民居实例佛堂位置(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赤康村是围绕一个中心——“谿卡”建筑逐渐塑造形成的聚落模式,同时在营建的过程中,也关注山水理念的深刻内涵。宅居空间的塑造,也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并结合西藏传统文化精神实质和生产方式,进行个人居住小环境营造及室内空间布局。我们在研究民居建筑时要关注人在其中活动的主导性,才能深刻理解这些物化的建筑,并在这些聚落空间和宅居空间中寻求藏族建筑文化原型,结合乡村振兴这个时代大背景,更好地去传承、保护和利用藏族建筑文化遗产。
注释:
①王子:松赞干布,强巴明久林宫具体位于现在的甲玛沟内乃朗廓村,在原址上修建了松赞干布纪念馆。
②阿摩斯·拉普卜特:美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学教授和理论家,他的《宅形与文化》是20世纪经典建筑学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