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主义建筑与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思想重合点
2022-04-13李子嘉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李子嘉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秦洛峰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
引言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西方建筑界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潮。其脱离传统的建筑历史所强调的由柱式控制的设计手法,将建筑设计从外观比例回归到空间本身的设计,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经济问题,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然而,在近年建筑发展过程中,现代建筑从最初的激进化强调功能性,急于摆脱传统形态,逐渐发展出地域化、生态化的倾向和趋势,愈发注重人居环境和绿色营建,开始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开始尝试与自然对话,景观建筑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近年来亦是蓬勃发展。面对这样一种态势,笔者将目光回归到以“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为指引的中国传统园林,通过类比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园林设计思想的共通点,探究传统园林中蕴含的对自然的体悟,以期为地域化建筑设计提供思路。
1 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
欧洲园林的特点是基于“人控制自然”的思想指导下而进行规则形式的园林设计(法国造园家和路易十四的首席园林师勒诺特尔),强调用几何形态来表现数学宇宙秩序之美。而中国传统园林具有含蓄内敛的精神性,体现着自然与精神的密切关联,其强调人必须主动参与进自然,甚至有所创设。
中国园林的本质是现实之外的一种理想,是一个浪漫的、有界的异托邦的构建,让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追求在另一个天地里得到补充。
传统的中国古代城市营造和住宅营造强调秩序、院落、封闭和中轴对称,处处体现着理性、制度、伦理、等级,束缚着人们的天性,而文人被压抑的浪漫需要一个自由的地方来寄托——园林。与现实中住的、用的一切器物呈对立面出现,以中国的山水画为思想启发点,试图纳天地于园中,追求诗画之写意。郭黛姮和张锦秋1963年在“留园的建筑空间”的分析文章中从对空间动态体验的角度入手,对中国园林进行提炼和分析,将其精华点归纳为“尽变化之能事,重室内外之结合”[1]。在造园之时,植物、水、建筑均有一定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情怀[2,3]。这是一种艺术手法,亦是一种人之天性的展现。
园林非为实用功能而建,而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一点与仅仅强调实用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初精神大为不同。对于古代文人而言,园林是他们的心灵寄托,他们将自然风光与傲气风骨、文人精神结合起来。白居易的“中隐”理论第一次在理论上确立了园林对文人的意义,他通过园林生活协调着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使得文人墨客不必归隐山林,而是在车水马龙甚至朝堂官场之上,也可以体会隐逸的山水精神,从而保持人格独立。这一理论确立了园林与文人、与精神世界密不可分的关系,明确了园林是精神思想载体。
传统园林中所强调的是四维空间,增加了时间性的概念,面对时间流变,经历不断的重构,在无尽的变化当中形成一种局部与整体相互融合的世界,展现物我不两分的哲学传统。面对有限生命,回到自己,以人的身体有限的感受为媒介,去感知自然无尽的存在。这便是中国方法:以自身为方法,与万物同化。
2 建筑与景观两个学科关系
建筑与景观两个学科的区别在于尺度、视角。景观侧重于大尺度,关注建筑与环境、街区、城市的关系,其中传统园林更关注环境对人的精神作用以及人在园林中寄托的精神追求,鲜有对物质性功能的追求。
2009年普里克兹奖得主卒姆托描述瓦尔斯温泉浴场的时候用了很美的一句话,可以抽象地形容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建筑被山脉湮没,建筑从山脉中凸现出来。”他在致敬古典建筑的同时,重视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关系,向人们表明: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盒子,它还融汇着大地景观上承载的风土习俗,它与不断更新变化着的城市历史和谐共生,是场所精神最为凝练的表达载体。
从当下设计的联系来说,建筑已经跳脱出20世纪现代主义思想过于强调功能性的局限,而是与景观一样,开始对人文、文脉、地域、自然、生态进行关注,对山水格局与历史文脉进行提取。从当下的设计来说,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指导,是一个无法完全割裂开来的整体。
3 世界现代主义建筑精神与中国传统园林思想交锋
西方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认知之路起于18世纪的邱园,这是西方世界和中国园林的第一次尝试对话,此时中国园林中包含的思想已经与英国自然风景园有了基于自然观的对话点。只是此时中国园林对自然的态度是以转译、抽象、提炼为操作手法,而西方仍以写仿、模仿为主。
现代建筑理论家吉安迪(Sigfried Giedion)的“空间-时间”一体的思想在1950年成型,被国际建筑界广为接受。在此时的中国,各大学的建筑系也开始吸收其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引入“流动空间”的概念,这种流动性的空间概念引发着中国学者和学生对于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关系的思考[4]。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兴起,现代主义大师亦从日本园林中直接获取了诸多建筑启示,这其中造园思想中蕴藏着的东方智慧亦值得探讨。
图1 范斯沃斯住宅
图2 颐和园长廊
图3 苏州博物馆峭壁山
图4 个园夏山
3.1 密斯的建筑空间与传统园林空间的类比
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密斯的设计既前卫又先锋化,看起来与中国园林中的婉转繁琐毫无关系,但是其内在思想却具有相似性,这也是笔者选择密斯进行分析的原因。
密斯强调的流动空间(Flowing Space),如在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中,用片状墙体引导人的流线,空间没有被传统墙体硬性分隔,而是随着人的每次移动,眼睛所见场景都在变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相比,二者都具有时空的结合性——传统园林中亦强调移步异景、时空一体,二者都强调让人们在行走体验过程中成为一个流动的观察者(Ambulant Obsever)。
贝聿铭认为西方的窗户仅仅是具备着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功能性的窗户,而中国文人眼中的窗户则更像是一个画框,框住了外面的园林景色[5]。而密斯通过连续的玻璃来解决室内外的过渡,让人在行走过程中视景随着展厅延展,这与传统园林中利用连续框景、借景营造长卷景观的手法相同——借用框景将抽象与真实的空间联系起来。
其次,密斯“少即是多”的概念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留白空间一样,强调抽象提炼气氛,营造意境简远。
密斯擅长用不对称性去消解轴线的阻力,他的建筑体现着对轴线的抵抗性,这与中国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布局不谋而合
密斯思想中的开放平面(Open Plan)与通用空间(Total Space),体现了中国园林中“模糊边界”的概念,即建筑融于景观,各个功能空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是相连的。
3.2 贝聿铭作品中蕴含的造园思想
贝聿铭并没有排斥在当时看来古老甚至落后的园林建筑,而是将道法自然的观念娴熟地运用于建筑中,对《园冶》进行转译。
苏州博物馆就藏在街巷深处,避开嘈杂的马路,与《园冶》中所说选址“市井不可园也”相符[6,7]。借翠竹引入展厅,有独坐幽篁里的意境,正是中国园林设计中强调借景和视线引导的手法。苏州博物馆中的峭壁山,正是画论中的写意手法、建筑中的游线设计,亦体现了《园冶》中对游线的探讨,“随性携游,入画中行”[8]。
3.3 地域性建筑与传统园林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类比
现代主义建筑从初期强调实用功能排斥传统,到后来出现各种倾向的发展,其中地域性便是我们当下讨论的对于自然的回应,也是园林所承载的道法自然的思想。
在中国,地域性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也就是风土(Vernacular)。风指代场所精神(Genus Loci),土指代地貌地脉(Topography),风土是一个地方环境气候和民风民俗的总称。其实中国的所有建筑都发源于地域性建筑、风土建筑,《诗经》上说“以风为根,雅颂相随”就是指这个意思。在国外,阿尔托对于北欧的环境、材料和传统建造方式的敏感利用而引发了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浪潮,其建筑充满人情味儿,有着浓郁的民族感情。
关于地域性建筑在当下社会的发展,美国建筑史家及评论家弗兰姆普顿在提出“地域主义批判”一词的时候解释了如何对地域性进行转译:不是将地域性不加任何思考地直接引入一些符号和形式,而是在现代主义的指引下重新对地域性进行提炼和解构,继而转译后再加以运用。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植于建筑的场所性,充分尊重场所精神和风土。此处所强调的“尊重风土”正是《园冶》中强调的“虽由人造,宛自天开”,是老子所说的师法自然的思想,是造园的最高标准,也是传统园林与发展中的现代建筑一个最重要的思想重合点。
4 中国古典园林之于当代建筑设计
什么样的建筑才是一个好建筑?刘先觉将生态美学的评价标准归纳为两个字:“融”与“生”,这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蕴含的、自然而然存在的一种思想,这个判断标准自传统园林中提炼,同样适用于建筑。
“融”即本土文化、风土、习俗及历史与新材料技术的融合。“生”则是地域文化发展的特性。
传统园林设计中蕴含着这份思想源头,融合着自然生态造物之精妙,其设计结合自然生态景观,且顺应着伴随时代发展而带来的审美,将各种要素融合重构,赋予新生,让建筑像是生长出来一样,有活化的生命力[9]。园林本身便可以算是一种概念建筑,其中强调的精神性与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功能性相互弥合。其中营造精神性的手法:对边界的模糊和强调、若即若离的靠近、收放有度的节奏、强烈对比的安然并置以及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包容,都是“道法自然”指导下的与自然、与人本身的对话,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去营造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建筑亦应转译这份思想,如敦煌博物馆,其顺畅的流线引人走出建筑主体后,看到黄沙漫漫和道士塔,转头回望,这个低调匍匐生长在大地上的建筑,倏然激活了人们对于这片土地的认知,这就是建筑的“生”,其存在不仅仅融入了自然,更在环境中植入了新的生命力。
结语
基于对传统园林所蕴含的设计思想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园林提供了两个与当代建筑视角相反的感知世界的方式:(1)以人的自身感受为方法,从内部感知整体;(2)从自然视角下的外部去看待建筑,去关注建筑自然而然的有机生长。
我们可以归纳出传统园林思想、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以下重合点和碰撞点:(1)对自然环境的重视;(2)对自然边界的模糊化;(3)气韵和象征性手法;(4)以人的感受为主导的动态游览路线。基于以上重合点加以运用,以促进中国当代的现代建筑在不丢失自己精神脉络的同时,跟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图片来源:
图1、图3:参考文献[10]
图2、图4: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