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老工业区改造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与策略
2022-04-13刘乃欣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
文/刘乃欣 华侨大学 硕士研究生
引言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产业转型重叠的时代,城市扩张和城市复兴在同步进行。工业空间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展到今天,工业空间已经明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需要对老工业区进行改造,这无疑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在城市更新中,老工业区改造在城市产业转型和空间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
1 杏林老工业区概况
杏林老工业区是厦门新兴工业的发源地,它位于厦门集美区西南部,下辖杏林、杏滨两条大道。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厦门电厂、纺织厂、毛纺织厂等大型国有企业相继在此驻扎,直至改革开放后,国际企业、民营企业相继在此创办,奠定了杏林老城区新兴工业的基础。1958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工业区,随后国务院批准在工业区设立台商投资区,工业区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时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200亿元人民币,表明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显著。工业产业集聚的区域被城市主干路网所包围,北起九天湖路至杏林北二路,西至西滨路,南至杏滨路,东至文华路-杏滨路,总用地面积23.62平方公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厂区遇到了停产、土地利用较差、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杏林老工业区除了占整体土地面积一半以上的工业用地外,还与村庄、郊区居民区等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用地之间相互干扰严重,导致老城区无法居住。厦门市近日宣布计划,开始规划发展本市轨道交通,这将使杏林老工业区得到转型升级(图1)。
图1 杏林老工业区区位分析图
2 老工业区改造与城市空间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土地使用
杏林老工业区出现的问题给集美区城市发展带来了隐患。杏林老工业区经过几十年的演变,除了主要生产需要的用房,周边缺乏生活和商业配套。从小范围来看,单一用地模式最终导致城市的功能配置单一,城市资源分配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供给不足。城市是动态的有机结构,其生命力来自于无序的状态以及功能的多样性[1]。杏林老工业区功能定位单一使城市空间表现同质化,城市的多样性丧失殆尽(图2-1)。
图2-1 土地利用图
2.2 经济效益
传统的工业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结构集合,但出现了产业模式较为单一、工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等问题。由于产业构成局限于传统重工业产业,企业传统的更新换代过程无法满足新产业带来的新一轮激烈竞争。杏林老工业区的工业现状主要集中在金属机械、纺织服装、橡胶塑料、手工业等制造业,其中大部分为传统制造业等第二产业,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产业稀缺。在经济效益方面,大部分企业连年亏损(图2-2)。
图2-2 企业近三年单位用地平均地均产值
2.3 交通系统
老工业区由于与周边的交通支线路网的连接较少,成为城市干道单一的路网格局,形成了道路街巷断面大、路网稀疏的城市路网街区布局。现有的老工业区忽视了产业空间与城市的关系,不利于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受工业用地和现有居民点的限制,区域内丁字路、断头路较多,交通基础设施和微循环能力较低,导致老工业区内部联系通道与周边道路系统断裂。老工业基地内原有的道路系统也具有特殊的服务性质,大多只能满足工业生产和运输的需要,不能直接承担新的城市功能(图2-3)。
图2-3 交通道路现状分析图
2.4 工业文化
杏林老工业区是厦门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大量大型国企、民企在此落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曾经的工厂出现了停产、排放等问题,土地的效益和宜居性也较差。杏林老工业区经历了扩张-饱和-转型三个阶段。1958年,厦门市决定建设杏林工业区,随着设立厦门经济特区,杏林工业区进一步扩大。随后国务院批准在此设立台商投资区。2017年,工业区产业低效、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目前杏林老工业区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城区环境改善的重要时期。
2.5 景观环境
杏林金属设备、服装服饰、塑料、工艺品等制造业占了杏林工业区企业的53%,这些企业包括厦门电厂、厦门纺织厂、冠华纺织厂、厦门兴摩托等,占地面积广,多为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产地和技术因素的限制,这些企业生产的商品数量巨大,能源需求量大,流水线复杂,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烟、噪音,这些都没有进行无污染处理。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资料,片区内重污染企业共计62家。这些产业周边的城市人口密度大,工人宿舍和城中村数量多,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排放的污染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杏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远发展(图2-4)。
图2-4 工业污染企业分布图
3 老工业区改造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文章采用一系列空间要素来描述老工业区改造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老工业区的空间要素由土地使用、经济效益、交通系统、工业文化、景观环境五大组成。这些要素直接或间接地与城市空间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形态形态、空间环境等要素有关。文章将这些空间要素概括为五种:功能、经济、场地、交通及景观。
3.1 功能要素:恢复城市功能多元性
城市空间发展是由不同功能空间动态变化的集合,城市中起相同作用的功能空间叠加或拼贴在一起就形成了功能区,城市空间和功能区这两者之间有关联性。老工业空间的改造,最终需要实现自身区域的功能多样性与复杂性[2]。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前提下,促使老工业区功能改变提升的原因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工业区自身对于产业低效、工厂闲置等消极局面作出改造重塑的要求,或者由于老工业区的配套设施匹配不上日益增强的产业发展,需要对老工业区进行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来自城市空间整体发展对老工业区功能提出的新要求。
3.2 经济要素:提升产业空间与结构
老工业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空间的重组,通过推动产业竞争力和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城市产业布局。老工业区的改造能够加快传统生产制造业的革新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的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老工业区的改造会把原本在城市重要地段的老工业区的第二产业空间置换给第三产业,发挥老工业区随着城市发展变成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从而带动交通完善、服务功能完备、住区更新等,一方面带动集聚的现代服务业配套产业;一方面促使原本老工业区内与周边城市空间发展矛盾的产业迁移,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更新升级。
3.3 场地要素:调整城市密度和肌理
城市的密度随着城市土地和建筑的利用方式改变。城市空间在交通、建筑等开始从横向往纵向发展,开始向垂直高度上发展,低层和多层的工厂建筑被高层建筑取代,改变了传统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工厂建筑的密度。在工业空间改造过程中,在提高原来老工业区的容积率时,也降低原来工业用地的密度,这种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式,其实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提供了可能。城市肌理最直观的体现,是通过不同建筑形式来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建筑文化。老工业区的改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工业区的空间肌理进行改造和重塑。而老工业区的肌理重构是在保护工业文化传承,延续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达到与周边现代环境的契合发展。
3.4 交通要素:修补空间层次与连接
城市的交通系统可以理解为城市静态和动态的骨架系统,可以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连接效率,使城市空间的各要素有效率地缝合在一起。对于老工业区和城市空间来说,交通的动静组织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基础。从静态交通来讲,停车场的数量决定了建筑和用地的交通容量,同时也是为了支撑动态交通;从动态交通来说,动态交通是连接不同功能区的重要脉络,所以道路网是构建老工业区与周边城市空间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连接老工业区自身内部各功能的要素。
3.5 景观要素:重塑工业文化与生态
老工业区改造要注重工业文化,这是老工业区改造的特色所在。城市文化则包含各方面人文、工业、历史等文化,从整体上把控着城市的形象与风貌,协调改造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基础上,旧工业区改造要适当融入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根据城市的特点进行规划和建设。老工业区要完整地展示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成为一个有特色、有活力的空间。
4 老工业区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改造策略
杏林老工业园区成立时间较早,内部工业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但产业布局较为混乱,发展程度较低。在各级政策的推动下,其老工业区自成立以来,规模逐步成型,但周边城市空间的扩张速度及空间发展程度远超过了老工业区[3]。在前文对杏林老工业区改造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分析上,本章重点以城乡规划的视角,结合集美区相关规划,综合功能定位与分区、产业升级与改造、开发强度与密度、路网与交通连接、文化与生态环境等要素,提出促进两者契合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4.1 功能定位与分区
从城市功能看,老工业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从曾经的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逐渐从生产和生活上满足不了城市的需求。杏林老工业区应借着在城市中的区位优势,重新定位区域功能,优化原有功能结构,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承接中心地区的功能[4]。
杏林老工业区应作为重要的产城融合区域。杏林老工业区东、西两侧分别与集美及马銮湾两大新城相接,区位条件优越。其中,集美及马銮湾两大新城都为集生活居住、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城区。杏林老工业区在改造过程中,应主动寻求功能上与两大新城的融合,打造马銮湾新城-杏林老工业区-集美新城城市发展轴。老工业区西部靠近前场物流园及马銮湾集美起步区,功能布局应与高端服务业、滨海旅游、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功能相衔接。而东部靠近杏东生活区与集美新城核心区,功能上应与居住、商业、办公等相融合,提升集美新城核心区公共服务配套功能。
4.2 产业升级与改造
老工业区产业多以第二产业制造业、挖掘业等粗放低效的产业结构,通过推动老工业区持续改造升级,引进高新产业和创新技术,形成传统都市工业与创新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区。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二产、三产并重,间接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从集美区整体的产业布局上看,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包括:软件、商务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物流及先进制造业等六大产业类型。其中,杏林老工业区的产业定位为在原有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由现状单一、粗放、低端的工业业态转型升级为多元复合的产业业态。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文体旅游四大产业。杏林老工业区在对原有传统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加强与马銮湾高新产业、高端服务业的对接与联系;在对原有的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加强与集美新城综合服务产业的对接与联系。
4.3 开发强度与密度
开发强度和规模的规划,既要满足集美新城的发展需要,又要保留原有的城市结构。在这个双重标准下,老工业区的转型既可以高强度开发,也可以保留原本传统的建筑空间。我们的构想是开发强度和密度依据区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根据区域的资源特点及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杏林老工业区形成5大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开发片区轨道站点周边地块,采用高强度综合开发,形成不同业态主题的中心组团。
4.4 路网与交通连接
杏林老工业区的道路系统虽然可以满足单一的运输功能,但道路系统的不连续性,导致老工业区内部和外部延伸连接不顺畅,胜任不了对接城市复杂的城市功能。在重新设计中,路网的连续性将是交通设计的主要目标,这样城市的交通将呈现多样化,交通量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杏林老工业区改造中,通过联区域、强南北、增密度、疏节点的改造理念,从区域联系层面,新增6条与两大新城的道路;从南北联系层面,新增5处铁路穿越通道;对于内部路网,通过打通断头路,构筑“密路网”。打造5大轨道交通站点引导开发片区,链接杏林老工业区与集美区的城市空间。
4.5 文化与生态环境
杏林老工业区作为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台商投资区,承载了厦门经济特区工业发展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为老工业区及城市空间带来了具有工业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在整个改造和建设阶段,应保留老工业区的现状工业历史和空间特征,使老工业区空间与城市空间特色相呼应。
保留具有一定风貌与利用价值的老厂房,结合影视基地主题,进行功能再生,既激活区域活力,又延续工业文脉的记忆。可以保留西侧原厦门电厂烟囱与部分铁轨,建设工业遗产公园,并对原有工业设施进行改造,将其作为电影小镇主要特色工业场景外景拍摄基地。纺织厂片是红砖厂房,利用红砖厂房独特的风貌,对工业厂房进行局部保留与改造,结合地块出让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商业街区。老工业区管道、气罐和烟囱,又可以作为视觉地标,间插于其他分区中,作为杏林老工业区的对外展示界面。
结语
当前,厦门市杏林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工作应与城市空间统筹考虑,抓住集美新城建设契机推动旧城更新改造,以工业改造为具体抓手,整合提升片区功能,焕发老工业用地的活力,促进新城和老工业用地的融合,因此研究城市老工业用地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促进厦门老工业用地与城市空间契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片来源:
图1:作者自绘
图2-1—图2-4:集美区杏林旧城提升改造发展规划(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