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河湟地区乡村规划路径探索
——以大通县东峡乡村片区为例
2022-04-13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
文/吴 婧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师 硕 士
颜五一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张 洵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师
引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西部高原乡村作为发展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未来乡村规划建设的重点。
河湟地区,是青藏高原达坂山与积石山之间,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部[1]。具体表现在:高海拔的山地地形导致生态环境脆弱;传统农业种植发展受限,适宜种植的面积小,可耕作的时间短;村庄受地形限制分布普遍较散,基础设施较差[2-5];但文化方面多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各族在村庄景观、信仰、生活方式、饮食上都各具特色[6,7]。同时河湟地区是青海省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随着快速路网的建设,乡村可达性提升,城乡互动频繁。
1 河湟地区乡村振兴的重点议题
区别于平原地区肥沃的田园本底和深厚的农业基础,河湟地区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先天不足,但又不同于其他西部高原乡村,河湟地区乡村接受城市辐射多,城乡互动密切。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目标,认为河湟地区乡村振兴应当重点包括:依托都市近郊的区位优势的都市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转型,紧密连结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高原特色经济;结合生态资源本底,高效利用空间,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格局;满足各族村民生活习惯,因地制宜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将地域文化特色转变成村庄持续发展动力,增强地区的文化自信;整合外部资源,激发内生动力,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形成河湟地区乡村特色化的治理模式。
2 大通东峡片区乡村振兴的规划建设路径
2.1 片区概况
东峡片区位于大通县城东北部,祁连山南麓,是西宁市域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之一。研究范围是从桥头镇老爷山景区到向化乡下滩村的狭长谷地,总面积约133.82平方公里。规划区内资源要素集聚,沿线有老爷山景区、鹞子沟景区、广惠寺等景点;承载三线记忆的705厂区和可可西里工业园等资源点;规划区内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村内散落着东峡铜壶、河湟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金帝顺滑雪场、康乐山庄滑雪场、鹞子沟避暑山庄等旅游项目,带动了周边村民自发形成农家乐,村庄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一定基础(图1)。
图1 区位和概况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发展思路
规划主题定位为“康乐东峡谷,韵动冰雪乡”,认为东峡片区应当主动对接西宁大都市休闲度假需求,发挥自然山水优势,以乡野运动健康为特色,打造冰雪运动的主题名片。并进一步融入青甘旅游大环线,依托大通县城和花儿文旅新城,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形成青海旅游服务中转站和大通乡村文化展示带。
因此规划以特色旅游为触媒,整合资源,以点带面,激活乡村片区的整体发展活力,以旅游示范带为抓手,整合各条口的建设资金和项目,明确各阶段建设任务和重点,指导下一步的详细建设规划。
2.3 规划建设路径
结合东峡片区现状和发展方向,对照国家“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目标,总结五条规划建设路径:
2.3.1 生态筑底,塑造安全的空间格局
规划以生态环境维育为首要任务,根据高程、坡度、植被覆盖等因子判定片区生态敏感斑块,以此为依据划定山林保护红线和水系保护蓝线。山林保护红线内结合大通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大工程”的要求和计划推进建设。将山林保护与景观营造相结合,营造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等青海特色的山林景观;将改善荒山荒坡与经济林种相结合,为退耕农户带来收益。水系保护蓝线为东峡河沿岸10米的生态隔离缓冲带,缓冲区带内恢复河谷生境,禁止村庄在东峡河设置排污口,逐步退出河边零散的农家乐。
2.3.2 设施先行,以绿道为抓手有序推进村庄建设
规划区内承担主要交通职能的S105省道,路面狭窄,主次道路连接不畅,导致旺季拥堵严重,村庄可达性不佳。规划以绿道建设为抓手,提升沿线整体环境,有重点地完善村庄配套服务设施,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设施配套基础。绿道线形选择上针对现状交通堵点,充分对接高速互通口和大通县城入口,串联潜力村庄,带动村庄发展服务配套。
根据村庄与绿道的关系有重点地分类引导村庄配套设施,指导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分为培育发展型、沿线风貌整治型和自然成长型三类:培育发展型村庄是近期建设重点,除村庄基础人居配套外,以特色农业或旅游发展为主导,结合产业特色完善加工、包装、物流等生产配套设施或结合各自主题形成特色服务配套;沿线风貌整治型村庄在完善村庄基本配套的基础上,重点对建筑立面翻新,拆除私搭乱建,统一风格和色彩,统一标识系统;自然成长型村庄以完善基本市政和服务配套为主。
2.3.3 项目引爆,策划形成便于分期启动的主题组团
依托现状和已规划项目,策划五个运动主题组团序列:有非遗文化主题的老爷山入口组团、文娱运动和三线记忆主题的花儿文旅城组团、乡野健康运动主题的东峡康养运动组团、滑雪度假主题的蓝雀山冰雪休闲组团、青少年农耕教育主题的向化旷野原乡组团(图2)。组团内放大现状景点的带动效益,挖掘潜在资源,联动周边村庄。实际建设过程中各组团在完善基础配套和梳理环境风貌的基础上,预留弹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结对帮扶和社会资本适时分期引爆启动。
图2 组团结构规划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结合总体发展判断,东峡康养运动组团景点最为集中,最适合近期启动。规划绿道串联鹞子沟景区、广惠寺、2家滑雪场基础上挖掘村庄资源和文化,规划农民运动文化公园、东峡河生态郊野公园、藏医康养文化园、杏果采摘园、乡村名俗文化园5个亮点项目。运营中建议结合大通县冰雪欢乐季等节庆活动造势,优先带动康乐村为核心的农民运动文化公园发展,并形成触媒激活周边项目(图3)。
图3 启动区组团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4 一村一品,结合休闲旅游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规划区中具有许多潜在经济价值的高原特色农业品种,如结合退耕还林草的沙棘果实可开发运动饮料;本土植物山荆子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杏树和藏药的种植也已有一些基础。规划将高原特色农产品与村庄结合,满足生产需求和景观风貌的基础上,整理农田生产空间。规划老虎沟村的沙棘种植、杏花庄村的杏花种植、南滩村的山荆子和蜂蜜养殖、将军沟村的中草药种植等主题村。在特色种植的基础上配合村内农产品加工,进一步开发运动健康主题产品,形成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和品牌,带动更多劳动力就业。
2.3.5 建立平台,预留空间,示范引导村民的创业就业
规划建议东峡片区以东峡镇、向化乡为主体建立平台公司,整合建设资金、项目和社会资源,统一谋划产业,统一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打造区域共有品牌。行政村层面村集体发挥党建引领,建立村庄治理体制,推进集体经济高效运行。如村集体为主体成立股份合作社,利用专项资金入股平台公司、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实现滚动发展;村民社员以宅基地、耕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获得股份分红的同时以劳务合作社的方式为区内项目介绍村民劳动力。
平台公司通过示范带动引导村民自主经营,如:结合东峡河生态保护和环境梳理,将现状农家乐进行清理,河道保护范围外统一划定农家乐集中区,统一设计几种建筑样式供村民选择,平台公司自营一部分作为示范引领,成功后技术输出帮扶村民经营。
结语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既不同于以往的新农村建设,也不是单纯的乡村风貌整治,而应当是产业的振兴、人的振兴、乡村活力的振兴。东峡片区作为河湟地区典型的乡村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和多元民族文化是其发展优势,凭借村庄靠近大都市近郊的区位,实现从传统农业向都市近郊休闲农业的转型,带动村民从脱贫走向富裕。振兴路径上规划提出在生态本底维育基础上从道路基础设施入手,通过策划五个运动主题组团整合重点区域的农业、生态、文化、项目和村庄资源,植入主题性体验活动,形成村庄风貌序列。充分整合外部资源,通过成立片区平台公司分期分布实施规划,建立后期维护与运营的长效机制。
目前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东峡片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克大高速通车后很快成为了当地网红公路。绿道沿线村庄建设有序进行,村民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克麻村、杏花庄村、将军沟村2020年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绿道沿线的产业项目点也在分期建设,原可可西里厂区已建成文化旅游产业园,带动村民进厂就业,被认定为“扶贫车间”,周边代同庄等12个村将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到可可西里公司,壮大了集体经济。核心区康乐村片区的提升也已完成,2020年第十届大通县冰雪欢乐季在康乐山庄滑雪场开幕,通过各平台推介村庄知名度得到提升,康乐村也进入了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拟建名单。连同旅游发展,片区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成效,2019年鹞子沟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入选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