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视角下疫后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2-04-13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韧性设施应急

文/朴 勋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讲 师

刘雪影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止是对城市医疗体系、卫生系统及治理体系的严峻挑战,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未来人居环境的一次大考[1]。社区作为城市防疫系统的最基本空间单元,是决定城市总体防疫水平的关键所在。将韧性理念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可以提升社会基层组织单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传统灾害管理体系[2]。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区生活的载体,一直是防控工作的关注重点。对其进行脆弱因子研究并构建韧性评估框架有利于提升社区的整体韧性水平,减轻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1 韧性理论

1.1 韧性社区

韧性社区指对灾害具有较高的预测预警和反应协调能力及适应能力,能在灾时保持相对独立,在不完全依赖外部力量的前提下凭借自有条件,使空间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恢复到灾前状态,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通过吸取灾害经验进一步提高社区防灾韧性的城市社区[3]。

1.2 韧性视角下社区公共空间内涵

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或社区群内,可服务周边并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公共使用的空间体。主要包括交通空间、运动场地、绿化空间及配套设施等内容。社区公共空间韧性与环境格局、空间形态、功能组织及设施完善度息息相关,具有韧性的社区公共空间应该同时兼顾常态下供居民活动的功能和应急状态下的防疫功能[4]。因此,应满足以下要求:(1)为居民舒适便捷的品质生活提供物质条件,满足居民平时交往、运动、休闲等需求;(2)有较强的应急能力,能够在疫前防范危机并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疫中提供有效空间保障、疫后快速恢复平时状态。

1.3 韧性社区公共空间指标研究现状

随着对韧性理论研究的深入,不同学科的学者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开始将韧性理论引入社区公共空间,并取得了丰富成果,为我国韧性社区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表1)。

表1 部分社区公共空间韧性指标一览(表格来源: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自绘)

2 疫情背景下的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及脆弱性因子研究

通过对前文的社区公共空间韧性研究的梳理可知,对城市社区的脆弱性有影响的指标主要包括设施因素、空间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管理因素。其中有关公共空间韧性的指标主要为设施因素及空间环境因素。现将疫情背景下的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及脆弱因子梳理如下。

2.1 空间因素

规划结构:城市中各个功能组团串联运行且较为封闭独立的城市规划模式促成了职住分离的城市规划现状[5]。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封闭管理的社区使居民在生活物资上面临补给困难的窘境。并且,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布局模式是现有社区常态,疫情来临时,难以保证通风效率及病毒的稀释和带离人群[6]。

交通空间:社区交通空间主要包括道路及停车空间。现有社区内部道路密度普遍较低,对防疫通道规划布置的欠缺导致了道路安全性的不足,疫情期间居民的安全出行难以保障,医护人员与居民流线重合还存在交叉感染风险[6]。

休闲空间:社区休闲空间主要包括广场、公园及运动场地等,主要为居民提供休闲与交往的平台,在提升社区整个健康环境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社区的休闲空间问题体现在绿地建设普遍不足,生态过载;运动场地数量少,分布不均。

2.2 设施因素

应急设施:社区应急设置主要包括应急物资储备空间、应急物资发放场所及应急避难场所,是社区韧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的合理性、完备性体现了社区抵御和应对灾害的能力[4]。而现有社区作为本次疫情防治的基本单元,因缺乏必要的应急服务设施支撑而在防控工作上“有心无力”[7]。

医疗设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模式下的住区,在医疗服务方面的设置主要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及社区医院。因城市社区建设时的“重商业经营轻医疗公卫”的现状使得社区现有的医疗服务设施无法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正常运转,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极大地增加了居民前往市级医院检查时感染的风险[6]。

卫生设施:社区公共卫生问题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议题,环境卫生方面因管控措施难以实施,存在着垃圾清运不及时,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积存,导致空气质量差的现象。尤其在疫情期间,每天大量产生的废弃口罩、手套、消毒用品等垃圾,有导致二次传播病毒的风险[8]。

其他设施:社区公共设施主要包括商业、幼儿园、学校、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等。在平时,是承载居民日常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但因缺乏弹性设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灵活性及适应性较低,在疫情期间难以挖掘空间潜力,难以在城市整体应急响应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评估框架

构建平疫结合的韧性评估框架需聚焦于对防控疫情影响较大的因素,并同时满足科学、系统、可行的要求[6]。本文依据韧性评估相关文献,围绕空间韧性和设施韧性两个方面划分了7个一级指标作为评价的准则层,12个二级指标作为评价的要素层。结合此次疫情中社区公共空间反映的脆弱性问题,构建了平疫结合的韧性社区公共空间评估框架(表2)。

表2 平疫结合的韧性社区公共空间评估框架(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1 空间韧性建设

社区空间韧性建设指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考虑平疫结合的使用需求,在空间结构和连通性等方面要具备应对公共卫生灾害的能力。二级指标包括规划结构、交通空间及休闲空间。在规划结构层面应充分利用区位、地形,合理布置建筑及出入口,并顺应城市通风廊道以改善社区空间的通风能力;优化组团形态,形成组团间的相对分离和组团内步行尺度下的生活共同体[5]。在交通空间上,设置防疫通道,以便在提高社区道路防疫安全性的同时丰富居民平时的活动路径。在休闲空间上应通过控制绿地率和植物景观品质的方式改善社区微气候,疗愈居民情绪并将绿化及运动设施均匀化、散点化布置,减少特殊时期的出行距离,降低感染风险。最后,提高开放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并完善和提升社区运动场地及社区内的健身设施,为居民平时锻炼身体提供便利[6]。

3.2 设施韧性建设

社区设施韧性建设即完善社区关键设施建设,补齐设施短板,夯实社区应急状态下的韧性基础,打造功能完备的社区防疫空间。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应急设施、医疗设施、卫生设施及其他公共设施。在应急设施排布上可考虑与社区公共空间合并,以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交通便捷为指标,配合社区管理组织做好疫前储备建设、疫中的精准防控及疫后的调整恢复工作。医疗设施层面上,应在社区规划中提高医疗设施空间占比,扩大医疗卫生服务范围,增强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应当具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初诊、筛查能力[9]。卫生设施层面上,应完善居住卫生防疫与安全健康的技术标准,提高居住区规划中与卫生防疫及安全健康相关的技术规定[10]。其他公共设施的布置需要考虑功能空间的弹性设计问题,尤其社区活动中心、学校等包含大空间的公共建筑,设计应从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两种功能布局准备和考虑,在突发疫情之时,可为临时调整应急性布局预留空间与条件[11]。

结语

在我国城市遭受高频公共安全事件冲击的时代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的韧性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将韧性理念引入到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中,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此次疫情中社区公共空间层面的现状及不足,构建平疫结合的社区公共空间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物质载体优化的角度帮助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改进和加强韧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韧性设施应急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民生设施非“摆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