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2022-04-13贺西京王自立王雄勋田夏威

陕西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根钉椎弓入路

吴 卓,贺西京,王自立,王雄勋,田夏威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脊柱外科,陕西 西安 710100)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的常见临床疾病,高能量损伤是其主要致伤因素[1],如车祸、高处坠落伤等。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由于术中广泛剥离椎旁肌肉,出血多。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慢性腰背痛、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2-3],致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结果并不十分满意。目前,经皮和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均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但这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性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分析往年案例,并做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组与经肌间隙组各34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病例纳入标准:①经过X线、MRI及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椎骨折,且脊髓神经功能正常,无需手术减压者;②患者受伤时间不超过2周,且为单椎体骨折;③患者精神正常,能够配合随访。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1.2.1 经皮组:在全麻下,患者取俯卧位,腰背部加垫。C臂常规透视、定位、体表标记,确定穿刺点及进针方向。于标记处行约1.5 cm纵行切口,依次穿刺、攻丝。选择合适的空心椎弓根钉经穿刺针进入椎体。C臂透视确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经皮固定棒与椎弓根螺钉,缓慢撑开。C臂透视下确认伤椎复位良好后,旋紧螺帽。常规冲洗、止血、缝合,无需放置引流。

1.2.2 经肌间隙组:患者麻醉、体位与经皮组一致,在腰背筋膜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在伤椎棘突旁约1.5 cm处作一长约8 cm切口。钝性分离多裂肌和最长肌,经肌间隙暴露椎弓根进针点,依次完成置钉、装棒、撑开复位等操作。C臂透视下确认伤椎复位良好后,旋紧螺帽。常规冲洗、止血、缝合,放置引流。

1.3 观察项目

1.3.1 一般情况: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项目。

1.3.2 影像学指标:①后凸Cobb角:分别标记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线和伤椎下位椎体下终板线的垂直线,两垂直线的交角即是。②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即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上、下相邻椎体前缘平均高度。

1.3.3 疼痛及功能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机体功能情况。

1.4 随访形式 随访至术后1年结束,分别于术后3个月、术后1年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的形式,相关X线检查患者则通过到门诊进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经皮组明显低于经肌间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经肌间隙组明显低于经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在各时间点,两组的后凸Cobb 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两组后凸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两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S评分、ODI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术后3个月、术后1年,经皮组明显低于经肌间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降低,呈下降趋势,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一般来说,胸腰椎骨折分为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4],而对于后者,一般采用后路开放手术治疗[5-6],但传统手术创伤大,手术过程中需多次对肌肉组织进行牵拉。患者在术后会产生疼痛感,影响患者的恢复[7-9]。随着脊柱微创外科的发展,现常见的入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经皮入路,利用穿刺针引导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0],有学者采用此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11],并通过与传统手术相比较,认为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2-13]。另外一种是经肌间隙入路,通过肌肉组织间隙进行手术[14],此方法不需要分离棘突旁的肌肉组织,故损伤比较小。

但同时有研究表明,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入路对患者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15],有学者认为[16],采用后路微创经皮小切口手术,能够良好复位骨折,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卢洋等[17]认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同时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费国策等[18]认为,经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其创伤小,远期预后较好,值得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皮入路手术切口更小,对肌肉组织的影响较小,患者术中出血少,恢复情况相对较好,住院时间短,该结果与胡铮等[19]研究结果一致。经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经皮入路手术,但术中出血量高于经皮入路手术,其原因在于经肌间隙入路手术方式,视野明朗,钝性分离肌肉组织间隙后,出血量比较多,手术过程相比经皮入路,更加容易完成[20],而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主要是由于应用导针定位,视野比较局限,需要手术过程中多次X线透视,故该手术方式难度高,术中操作时间久,透视次数也多[21-22]。

通过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的恢复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直至最后一次随访,两组患者病椎在高度方面,均获得较好的复位,无明显差异,表面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完成病椎的固定和复位。而在患者VAS及ODI评分方面,经皮手术入路评分较低,表明疼痛缓解程度更为理想,可能因为经皮入路的手术创口小,更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23-24]。

总而言之,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遗留长期腰痛少等特点,均可获取良好的临床效果。经皮入路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但也存在手术时间较长、透视次数较多的弊端,适用于有一定微创手术经验的医师。而经肌间隙入路手术难度较低,操作直观,更适用于初学者、基层医院。这两种方法在临床工作中需灵活掌握。同时,本研究结果受病例数限制,可能存在不足,仍需更多病例佐证。

猜你喜欢

根钉椎弓入路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后路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观察
探讨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经椎弓根植骨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活血祛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1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