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2-04-13刘永生陈志新王海艳

新西部 2022年3期
关键词:食用菌农民工

刘永生 陈志新 王海艳

目前,农民工群体返乡创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返乡创业效益凸显、创业空间与发展前景喜人。但仍存在政策落地弱、创业环境和服务保障相对滞后、创业典型示范引领和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应完善顶层设计、改善创业环境、强化科技支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农民工群体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当前,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城市就业竞争压力、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群体的分化日趋明显,其返乡创业的意愿愈发强烈,众多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已成为返乡创业的主力军。

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形势

当前,随着农民工返乡创业观念的增强以及相关文件政策的推出,依托本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出人数逐年增加、返乡创业效益凸显、创业空间与发展前景喜人等积极的发展形势。

(一)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人数逐年增加

农业农村部2019年根据各地上报数据和农村固定监测,目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达780万人,其中农民工540万人,占70%。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返乡创业人员已经超过800万人,带动了约3000万人就业。在全国返乡创业的大背景下,承德平泉市返乡创业农民工也逐年上升。2018年2月,对2012年-2017年返乡农民工创业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共有356人返乡创业,其中农民工348人,大学生2人,退役军人6人。2018年返乡创业个体、合作社和企业共128人,其中运营的合作社、有限公司24家。截至到2019年2月底,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0711人。

(二)政策推动产业头雁效应凸显

配套国家相关返乡创业政策,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效果明显。以平泉市为例,早在2015年平泉市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平政〔2015〕110号)、《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平政〔2015〕142号)等招商引智和扶持创业优惠政策文件,着力推动在外能人回乡创业。随着2020年人社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持续的政策牵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了“头雁引领群雁飞”的态势,特色产业规模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嬗变。李然、高树满、刘启友等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引领一大批在外务工人员纷纷回乡搞项目、办企业、创家业,形成了“返回一个、带动一批”的“葡萄串”效应。产业项目广泛涵盖了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工艺和新型科技等一二三产业。其中食用菌产业成效显著,全市食用菌基地达6万亩,产业规模达6亿袋,实现产值54亿元,市场覆盖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60多个大中城市,年出口额2000余万美元。

(三)返乡创业孵化新型产业成效显著

由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外打拼,既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市场洞察力,能够招纳城市科技人员共同创业,给原本相对落后的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因素,能够更好地拓宽和创建新型乡村产业。以平泉市为例,在农业上形成了食用菌、经果林、设施园艺、畜牧业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众多返乡创业者在产业关键环节上有了重大突破,带动了食用菌、设施菜、山杏等特色主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已经闭合,全市食用菌育种企业15家,森源等加工企业45家,瀑河源等流通企业30家,食用菌包装箱生产企业8家,废旧菌棒生产有机肥料等企业5家。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和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全产业链电商云平台,平泉已成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的集散地和全国食用菌价格形成中心。

(四)返乡创业的空间与市场前景喜人

我国农村虽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但妇女、相对年龄偏大的男性普通类型劳动力依然充足,并且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创业成本低,创业人员相对较少,很多乡村在创业方面空间很大。随着农村市场的兴旺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量的创业机会应运而生,农村已逐渐成为创业吸引力最强、创业空间最大的创业区域。如平泉市小寺沟镇河沟子村,仅371户共计1072人口的小村庄,近五年内就引进了返乡创业企业6家,以绿色产业为主,分别是平泉尚泽果业有限公司、青盛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果满园发展有限公司、承德森亿养殖发展有限公司、皓霖水果种植园、平泉鑫建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此外,还建成50亩食用菌大棚1家、种植30亩以上的联产大户两家,他们的经营者90%都是返乡创业农民工,共流转土地2500亩,解决本村200余人本地就业,每年全村群众可获土地租金250余万元,村民本地打工收入达到200余万元,村集体可增加收入20万元。其中绿色采摘和绿色果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农家饭、电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乡村发展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返乡创业顶层设计亟待优化,政策落实欠佳

结合国家的文件精神,相关政策,各地基本上也都出台了本地的吸引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的政策,但有些政策文件内容不够详细,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差,也存在某些政策未真正落实的情况。对接农民工创业诉求的研究分析有待深入,对于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焦点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各项政策措施与相应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走訪了平泉河沟子村4名返乡创办绿色产业的管理者发现,村里4家绿色产业,确切地说仅有最早的一家平泉尚泽果业有限公司,享受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其他3家几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由于果业的周期较长,最快也得三年结果见效益,个别企业的发展也很困难。巨大的资金投入,狭窄的融资渠道,阻碍了部分人返乡创业的脚步。

(二)返乡创业环境有待改善,服务保障不健全

良好的返乡创业环境是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外部条件。但是由于当前返乡创业乡村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一,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覆盖面较窄,服务体系和交通运输等软硬件设施相比于城市较为薄弱。其二,缺少返乡创业信息交流、宣传平台。大部分农村缺少有效的返乡创业信息交流媒介,返乡创业政策和信息交流不畅、宣传力较弱,返乡创业的观念难以深入人心并形成共识。其三,乡村对于创业的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乡村参保项目不完善,农村参保的形式和范围狭窄,保障水平较低,保障资金不充足,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及管理监督机制,不利于保障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应有权益。

(三)典型示范带动力较弱,创业发展合力不强

典型示范带动力比较弱,村民返乡创业内生动力不强。就目前而言,农民工返乡创业还仅局限于外出务工的极少部分,返乡创业的示范效应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平泉小寺沟河沟子村的袁立勇创建50亩食用菌大棚,近五年的年平均收入在15-20万元,并且政府对于建大棚还有一定的资金补贴,但村里却没有一户再创建类似的大棚,致富带头人的示范效应发挥的不理想。同时,返乡创业的农户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没有形成发展合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四)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科技支撑产业弱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在一些返乡创业的产业中,因为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先进的生产经营技术无法引入当地的产业发展中,造成相关产业经营不善,效益亏损,使得产业难以获得健康长远的发展,这已经成了当前制约返乡创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走访调研中,最早返乡创业的平泉后店子村采摘园,因苹果树的品种选择出现问题,加之缺少先进的果树种植与果园经营技术,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后续资金链断裂,现已破产。

解决冀北山区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保证政策落地生效

“返乡创业”关键在于顶层设计。新阶段,返乡创业政策应瞄准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焦点问题,进一步实施一揽子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返乡创业政策,释放“洼地效应”和返乡创业红利。要从返乡创业人员的投资方向、用地保障、融资渠道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从营造返乡创业氛围、加强政策支撑、提供服务保障等方面统筹谋划和推进。有了顶层设计,配套落地政策要跟上,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推出一揽子返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保证顶层设计的落地和返乡创业的实效性。

(二)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对接服务保障到位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生活服务设施、移动互联网、物流运输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为本地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打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营造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

构建创业信息交流宣传平台。组建民间经济合作组织,如农业行会、协会等,吸纳具有相同工作经历、创业经验的农民工进行专项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互换。挖掘与丰富创业资源,搭建地方文化传播与交流平台,将地方曲艺、地方特产、地方名胜、地方名人在多种媒体、公共场所或产品包装等方面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以此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健全创业保障体系。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推进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修订与完善,完善参保产业项目,提升保障水平,完善乡村社会保障的监督和管理体系,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解决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三)培树返乡创业典型,促进产业优化组合

农民工返乡创业头雁效应很重要,要完善和建立农民工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开展广泛的宣传和培树,吸引更多的群体返乡创业,形成立足农村,万众创业的新局面,乡村才能真正留住人,引来钱做事,乡村振兴才能变为现实。各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该在信息网络技术发达、自媒体交流便利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工劳动力流动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就业创业的示范模板,让他们在就业、创业时能够有更规范的参考范例。而且,对于在创业方面有成就的农民工,要借助信息服务平台、微信、微博、广播电视、手机海报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支撑

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是根本,科技是关键,返乡创业能力是影响返乡创业收入、返乡创业质量的关键变量。必须完善以人为本的返乡创业培训与创业教育体系,要充分挖掘创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创业教育“增能”“赋能”价值,使返乡农民工“有业创”“创好业”。首先,通过开展科技致富讲座等途径让返乡创业农民学习先进的科技致富案例,传送“科技致富经”,以此来武装头脑,解放思想。其次,根据返乡创业农民的实际创业需求,当地基层政府要加大返乡创业培训补贴度和覆盖面,使每位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都能获得返乡创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技术,为创业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再次,要积极创新返乡创业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方式的多元性与便捷性,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与线下教学、田间地头网络直播教学等,突显培训内容的亲农化和实用性。最后,地方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专业行会等机构的合作,发挥多方优势,形成合力,稳步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综合素养,全面塑造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引导和激励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把返乡创业作为新时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广阔平台,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夏柱智.能动的主体: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青年——基于中部Q镇的田野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

[2]刘轩,于晓琳,唐丁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及对策——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J].成人教育,2020,40(1).

[3]崔春晓.包容性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政策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7).

[4]梁栋,吴存玉.乡村振兴与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现实基础、内在逻辑及其省思[J].现代经济探讨,2019(5).

作者简介

刘永生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志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海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食用菌农民工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