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2022-04-13周敏

新西部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服务文化

周敏

公共文化服务事关百姓福祉,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应以巩固创建成果为抓手,让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服务内容更加充实;以实现长效常态为目标,让服务机制更加健全;以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让服务空间更加广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对文化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和部署,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仍面临着新环境和新挑战,在新阶段下必须树立新思维,探索新路径。

“四个不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

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对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今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部署了任务。但对照标准,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文化设施建管用不够到位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陈旧和使用效率低的现实情况。其中,部分重点文化设施比较陈旧、部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建成后交由村委会管理,由于缺乏资金,又无专人负责,成了“空架子”,使用率很低。

(二)文化服务方式不够丰富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变革,传统文化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与现实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缺乏丰富多样的服务方式,只能覆盖较小的范围和较少的受众,离国家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化的程度还不高,基层还存在“各自为政”“孤岛运行”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市县乡村四级文体场馆还没有形成便捷高效的数字网络,区域之间自成一体,没有进行资源整合;其次,没有充分利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自媒体直播、大数据、指尖化运用、沉浸式体验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运用不多。

(三)文化品牌活动不够响亮

公共文化服务“一县一区一品”战略实施多年,但是标准不高,品牌不够响亮。主要表现在:第一,各地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特别是对特色亮点的打造缺乏统一,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可供全国示范的特色亮点工作较少,尤其是像“门前三小”“乡村大舞台”这种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第二,文旅融合发展不深入。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的重心仍然放在挖掘和整理上,缺乏包装策划意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远远不够。

(四)文化人才实力不够雄厚

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人才“总量少”。拔尖人才尤其少,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二是“专职缺”。乡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真正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在有的县几乎没有。三是人才资源结构不不均衡,编剧、导演等专业艺术创作人员比较缺乏。基层文化队伍数量少、水平偏低,村(社区)没有专职文体干部,难以保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常开放。以乡镇文化站的管理运行为例,其作为基层公益性文化机构,工作业务由上级文化部门负责,人员由乡镇政府管理,大部分人员都兼了乡镇其他工作。

应以“四个更加”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事关百姓福祉,事关城市核心竞争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旋律。

(一)以巩固创建成果为抓手,让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2020年6月15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印发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办法》,提出将对示范区实现动态管理,建立淘汰机制,按每两年一个周期进行复核,加快构建适应群众新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国家一级馆标准迅速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加快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全面推广“门前三小”示范项目,实现公共文化阵地全覆盖。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二是在共建共享上做文章。推动市域间文化馆、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发挥城市文化资源对县市区的辐射作用,鼓励各县市区联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形成区域服务联盟。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整合力度,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文艺团体等行业联盟,开展馆际合作,实现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三是在提升效能上出实招。深化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实现数字文化5G信息技术运用,做大做强文旅云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服务内容更加充实

一是加强乡村文化治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结合实际,适当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电商、就业辅导等功能。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加强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开展乡村艺术普及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二是压实县级政府公共文化建设主体责任。中央省市文件明确,要以縣为单位推进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达成共识,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把公共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强县级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广播站、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场所建设。及时购买和添加场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并争取将文化阵地向村民小组、向老百姓家门口延伸,通过建设“门前三小”等项目,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杜绝部分地区荒废文化活动场所、挤占文化办公场地、变卖和损坏文化设施的行为。三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反映社会发展变迁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延时开放,鼓励开展夜间服务。拓展阵地服务功能,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创新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嘉年华等文化活动。不断扩大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送文化”工作,做好“送戏曲、送电影、送培训、送活动、送书画”等主题活动,探索建立文化配送“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四是培育公共文化人才。探索采用政府雇员模式招聘博物馆等各类场馆讲解员,适当招募讲解志愿者。提高在农村、相对落后地区等基层文化岗位工作的文化工作者的待遇。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努力发掘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文化工作者,传统文化、技艺继承人和特别热爱文化、艺术的民间能人,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开展“最美乡村文化志愿者”“最美乡村文化工作者”“新乡贤”评选活动,鼓励和支持文化人才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将“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培养一批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乡村文化骨干。

(三)以实现长效常态为目标,让服务机制更加健全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检测体系,开展公共文化公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实现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有针对性地调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方式、方法。一是建立绩效评估标准。以国家、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为依据,以设施建设、资金投人、产品供给、服务效能等为主要指标,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将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二是建立奖优罚劣制度。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成效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采取“以奖代拨”的形式鼓励争先创优。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评估信息系统,把公众评价结果作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分类定级、年度考核、评先评优、人事任免的重要依据。三是出台政府采购、社会参与政策。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举办全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平台,促进供需对接。鼓励利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四是建立评价制度。建立经常性的群众需求调研、征询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建立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效果的评价机制,组织或委托“第三方评估”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公众满意度调查测评,测评结果作为评估公共文化机构绩效的重要依据。通过测评,实现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有针对性地调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方式、方法。

(四)以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让服务空间更加广阔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在市级层面坚持“文化+旅游”模式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协同发展。一是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开展公共文化场馆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互融互通试点,鼓励支持文化场馆推出面向公众的“文化创客空间”“创意工作室”“沉浸式体验馆”,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二是全力打造文旅产业链。策划建设100个文旅产业项目,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城区重点发展工业旅游、城市休闲旅游和夜间旅游,以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契机,打造国内一流的工业博物馆和工业文化遗址公园。县一级全力推进传教全域旅游示范区,镇一级大力打造特色文旅小镇,村一级着力加快建设乡村旅游区点,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文旅融合发展态势。三是精准策划文旅活动。打造本地特色的“春、夏、秋”三季乡村文化旅游节会品牌以及“主题特色文化旅游节会品牌,增强文化和旅游内在吸引力。

总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一蹴而就之事。我们要补短扬长,久久为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作者简介

周 敏 任职于中共株洲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研究方向為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高质量服务文化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谁远谁近?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