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使命、新挑战和新思路

2022-04-13温晓荣

新西部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时代

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要全面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既要守正不渝,又要创新不止。在创新中坚持守正,在守正创新中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高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新的发展起点、担负起新的时代责任,守正创新,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新期待,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使命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1]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主体践行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培养时代新人已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和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克服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的“模糊化”乃至“混乱化”的倾向,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融为一体,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教育青年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2]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传播新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发展中回应时代主题,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培养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的青年人才。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从理论上到实践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政育人、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功能,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中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武装,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价值导向、发展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风细雨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发展。

(三)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新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当下,我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家间的科技、人才、综合国力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勃勃生气,在国际舞台充分彰显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作为青年大学生要抓住时代机遇,勇立时代潮头,坚持知行统一,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实践中淬炼品格、增长才干,不负韶华,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青春和才智,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奋进者和开拓者。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挑战

(一)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求侧多样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定位是处理好人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需求内涵的扩大,由物质文化需求扩展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3]這反映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身上就是更加强调自我、注重自身生活品质和个性追求,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有针对性、个性化,不断满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美好生活、美好学习的需要,必须将理论讲授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能为了讲理论而讲理论,而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精确定位、精心设计、精准施教。思政工作必须“精确瞄准”学生的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关注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学生“需求侧”的实际,不断调整、丰富思政工作“供给侧”的内容输出。只有让理论和实践在思政工作中有机融合,才能让思政工作有高度、有温度,有底气、接地气。

(二)改革进入深水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复杂化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的新形势,主要表现为世界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快、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两张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机制及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参与不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能及时推陈出新、不能全面覆盖 、不能触及内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兴趣不高、被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难以把控和利用等问题复杂多样。解决这些问题应立足新实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范围,及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三)潜在社会风险增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简单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经历一个快速的现代化过程,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我国潜在社会风险随之增多,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心理活动的转变,传统思政工作的方法手段趋于简单化,已经不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相关人员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积极探究并创新思政工作的方法手段,从价值取向、方式方法、研究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丰富和优化思政工作的内容,创新调整思政工作结构体系,以求不断满足我党在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对思政工作的新要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发展与创新,在教育理念上重视风险意识启蒙,在教育方式上更加注重教育主客体的沟通、协商,更加平等地认识和探讨问题,从而丰富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

(四)网络资讯快速传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被分化、影响力被淡化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着种种机遇,网络平台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网络传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网络媒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与此同时,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开放性、流变性、交互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以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被分化,影响力被削弱,导致对新媒体的适应滞后、师生话语体系不对称、说教式引导苍白无力等问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在网络资讯快速传播的时代增强话语权,就必须积极利用网媒力量,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巧妙运用流行语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准确把握舆情动态,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引领。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要全面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既要守正不渝,又要创新不止。在创新中坚持守正,在守正创新中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刻把握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和成功经验、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规律,强化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增强办好思政课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牢牢掌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

(二)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筑牢意识形态根基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5]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艰巨,新媒体的兴起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工具和平台,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不断向高校渗透。“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6]高校作为各种社会思潮争相占领的前沿阵地,尤其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在实际工作中的牢固地位,重点抓好课堂教学、讲座 、论坛、报告等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网络与新媒体阵地的建设与管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三)守好思政课程主阵地,开辟课程思政新战线

“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关键是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用好教学这个主渠道”,[7]使大学所有课程既传递知识又立德树人,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覆盖。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突出“中国系列”课程的教改创新,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三进”工作;突出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8]教育工作者在守好思政课程主阵地的同时也要开辟课程思政新战线,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课程大融合,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课程思政”仍然是以专业理论作为重点,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等思想政治的内容,其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作用。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拓宽自己的课程思政视野,提高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教学组织能力,把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四)建好思政工作小队伍,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在新时代,建设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9]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育人主体上,一方面,选拔和聘用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其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10]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从“单”转向“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覆盖、人人有责、人人负责,构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体系。充分挖掘教学、辅导员、管理服务等多个岗位的育人要素,将育人职能贯穿其工作始终。在育人过程上从“分”转向“合”。育人工作具有整体性,将育人工作全程贯穿到学生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的各阶段,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各个方面,调动各个部门参与联动。在育人空间上从“点”转向“体”,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全方位协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育人体系,全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达到多方位合力育人的效果。

(五)用好思政工作老办法,找准思政工作新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需要人人都秉持“大思政”理念,并且使这个理念在人的思想层面领航、能力层面定标、动力层面牵引。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一方面,需要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理直气壮、满怀激情,才能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互联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占领、主导和巩固的阵地。我们应在用好思政工作老办法的前提下,探索新办法,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与时俱进用好新媒体技术,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网络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弘扬主旋律、讲好鲜活故事、集聚正能量,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8-23.

[2][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 人民日报,2018-9-11.

[3]张曙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2018-4-26.https://www.163.com/dy/article/DGAS26H1052180EQ.html.

[5]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12-1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3.

[7][8]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

[9][10][11]習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作者简介

温晓荣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