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2-04-13史威

新西部 2022年3期
关键词:旧址师资延安

史威

1935年至1947年党中央在延安长达十三年之久,十三年岁月让延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图腾、圣地和精神标识,同时也造就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和体量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延安精神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成为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天然优势,但其在对外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还存在教育培训定位不高、教育培训机构管理不顺、红色资源挖掘不深、科研师资力量不强、教育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应从找准定位、理顺关系、深挖资源、强化科研、创新形式等五个方面入手改善,将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工作做大做强做优。

延安一直将对外红色教育培训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将延安打造成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的首选地和新高地”的“两地论”。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其对外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无可比拟优势,使其对外教育培训获得了长足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延安从对外红色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资源挖掘、线路开发和课程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的优势、存在问题、应对对策等三方面对当前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阐述论证。

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的优势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红色教育培训工作。在调研中得知,延安市委曾先后多次对延安红色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对各革命旧址、纪念馆、梁家河、学习书院等其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进行摸底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与指导。[1]二是市委、市政府对延安干部教育进行重新的定位,提出了“将延安打造成为全国干部教育的首选地,将延安打造成为全国干部教育的新高地”的“两地论”。三是市委、市政府对红色教育培训资源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成立专门的红色资源管理机构——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实施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居民下山、景观提升等一系列工程,先后投资3.7亿元维修保护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等革命旧址47处,完成宝塔山、清凉山、西北局、鲁艺等旧址周边环境提升,及抗大、南泥湾、“四·八”烈士陵园、陕甘宁边区交际处、马列主义学院等旧址周边拆迁工作,累计投入103.9亿元,征收建筑264万平方米,动迁7.6万户、28.9万人。[2]

(二)紅色教育培训机构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指导下于2003年筹建的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并驾齐驱的中国“三大国字号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二是市级级别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中共延安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会主义学院)、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其中延安市委党校创办于1943年,1997年1月更名为中共延安市委党校,由市委副书记担任校长;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成立于2012年,由“总院+分院(学习书院)+基地”办学格局构成,由市委组织部长担任学院院长。三是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主要代表是延安典训红色文化培训中心、黄土地教育培训中心、延安润泽东方红色文化培训有限公司等较为成熟民营办学教育培训机构。

(三)红色教育培训资源得天独厚

一是党中央在延安时间久——长达十三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驻地先后是上海、武汉、瑞金、延安、西柏坡等地,其中1921-1926年底、1927年10月-1933年初党中央在上海,1926年底至1927年10月党中央在武汉,1933年初至1934年10月党中央在江西瑞金,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党中央转战长征途中,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1948年3月至1949年3月在西柏坡,由此可见党中央在延安时间之长、驻地之稳定前所未有。二是在延安形成的红色有形资源极其丰富。以革命旧址为例,延安有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445处革命旧址、有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31座,馆(库)藏文物62008件,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延安革命旧址群无论数量、规模、跨度、级别、保护、内容均为全国之最。以毛泽东著作为例,仅《毛泽东选集》收录的158篇文章中,92篇写于延安的土窑洞里,具有代表性的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3]三是在延安形成的红色无形资源极其丰富。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不仅仅留下了数量巨大的革命遗址、馆藏文物和著作作品,还留下了大量的无形资产,比如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劳模精神、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等等。

(四)师资科研厚积薄发

一是打造了一支“专职教师+外聘教师和+兼职教师”为主,以“讲解员+教学助理+红色革命后代”为辅的多层次、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目前延安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中有教师260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52人,讲师75人,助教18人,领导干部和先进模范40人,教学助理20人。[4]二是走出去一大批红色资源教育研究学者专家,比如:延安大学的高尚斌、郭必选、杨延虎、谭虎娃,市委党校的刘延生、贺海轮、韩东峰、雷万青、拓锐平、刘国成、王锦霞,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的杨晓红、康琪、刘金锋、高伟等已成长为省内外、市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三是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课程和学术成果,比如高尚斌教授的《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新时代价值》,谭虎娃教授的《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及其时代价值》《学习延安整风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刘金锋副教授的《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刘延生教授的《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贺海轮教授出版了《延安岁月》《延安博览》专著两部,主编参编《延安时期著名人物》《延安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延安时期青年运动史》《毛泽东在延安》《辉煌十三年》等十余部论著。

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对红色教育培训定位不高

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但主要是偏向于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文旅融合方面,尤其是红色旅游方面,突出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主要做法是保护革命旧址、打造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吸引游客,助推经济。二是将红色教育培训狭隘化理解,即将红色教育培训对象仅限于党政机关干部或者财政供养人员,最重要的体现是“两地论”即“将延安打造成为全国干部教育的首选地,将延安打造成为全国干部教育的新高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教育培训市场的开发。

(二)红色教育培训机构管理不畅

红色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国字号——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二是市级——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延安干部培训学院,三是社会机构——延安典训红色文化培训中心、黄土地教育培训中心、延安润泽东方红色文化培训有限公司。主要问题是:一是各个红色教育培训机构同质化发展、相互内耗,尤其是市级机构和社会机构之间;二是红色教育培训师资力量相互交叉,“走穴化”“挂职化”现象严重,比如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市委党校、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等教授教师相互挂名、相互走穴。三是个别红色教育培训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范。比如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总院+分院(学习书院)+基地”,总院与分院、总院与基地、分院与基地之间如何管理协调,部分基地“只挂牌不授课”等问题;延安干部培训学院与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市委党校的内部关系问题。

(三)红色教育培训资源挖掘不深

一是从地域上看,延安红色教育培训资源挖掘主要集中在延安市城区,且主要集中在凤凰山、清凉山、枣园为核心的大三角地带,一方面是这一区域资源集中、时间集中、事件集中、人物集中,比如枣园有幸福渠、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旧址、七大旧址,凤凰山有抗大旧址、两论(矛盾论、实践论),清凉山有新华社旧址、解放日报社旧址等,而对延安市区、县市区的红色教育培训挖掘不深,比如延安市外的“四·八烈士陵园”、子长县的瓦窑堡会议旧址、黄龙县的瓦子街战斗、富县的直罗镇大捷、洛川的洛川会议旧址等关注的不够、挖掘的不深。二是从时间上看,延安红色教育培训资源主要挖掘的是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而对党中央来之前的西北红军、红二十五军等红色资源挖掘的不够,尤其是对刘志丹、谢子长、徐海东等人历史事迹。三是从挖掘重点来看,主要集中在主要领导人、主要事件、主要著作、有形旧址等方面,而对其他方面挖掘的不充分,比如在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主要关注毛泽东而对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彪、彭德怀等人则关注较少,对毛泽东的两论、老三篇、论持久战等关注的多,对经济、军事、文艺、民俗方面关注的较少。

(四)红色教育培训师资科研力量不强

一是逐步打造了一支数量可观、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师资队伍,但是师资队伍兼职多、专职少,体量大、总量少,层次多、专业少。二是走出去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但是知名学者的数量不多、知名度不高、曝光度不够。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知名学者专家在省市挂上号的有之,但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少之;在省市称得上名师算得上大家的数量不少,但在国内外、西北区算得上名家大家的则不多;在省市具有很高美誉度和曝光度的有之,在国内外、西北地区有较高美誉度和曝光度的则不多。三是走出去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年龄较大、人才断层较为严重。例如延安较为知名的高尚斌教授、刘延生教授、杨延虎教授、郭必选教授等均过了天命之年已退休或者即将退休,而年轻学者则出现断层,尤其是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四是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学术成果,但是由于省内外、国内外知名学者数量不多,致使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某一节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从而导致学术研究的系统性、集成性、完整性不够,同时在省内外、国内外具有话语权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成就则更是少之又少。

(五)红色教育培训形式单一

一是红色教育培训流程的程式化,不论是专题课、现场课还是体验课,都成为了程式化流水线的操作,先“专题、后现场、再体验”或者就现场而言,就是讲授、参观然后领悟,即便是“菜单式”教学也是“现成线路”,致使出现红色教育培训程式化、标准化、同质化较为突出。二是红色教育培训课程的标准化,不论是在市内的专题课还是在县区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亦或是教学点的激情教学都是标准化,党政机关学员是这样、国企管理是这样、一般党员亦是这样,“换汤不换药”“换人不换文”的解说,导致红色教育培训课程缺乏吸引力。三是红色教育培训互动性差。无论是专题课还是现场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员)在讲、学员在听,教师(讲解员)站着坐着,学员站着坐着。即使体验课程,也只是穿上服装进行短暂的互动交流,更多的是一群学员在各个纪念馆、旧址之间来回穿梭,在各种各样的文物古物前参观拍照,而个体化、少量化的身临其境体验和感同身受则很少。

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延安红色教育培训的定位

一是在“两地论”的基础上,結合延安革命圣地的历史定位、历史文化名城定位和延安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对延安红色教育培训进一步进行重新定位。笔者个人认为将延安定位为“全国红色党性教育培训的必选地和全国红色教育培训的新高地”更合适。二是在突出红色资源与文旅融合的基础上,树立“小培训、大产业”理念,将对外红色资源教育培训作为立市、兴市、强市的支柱性产业予以打造,积极发展对外红色教育培训全产业链、推动对外红色教育培训产业上下游贯通、产学娱一体化。三是在突出市区中心、重心的基础上,践行“全攻全守”的全域产业化发展理念,构建城乡一体、市县互通的对外红色教育培训新格局。

(二)进一步整合对外红色教育培训机构

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存在的最大矛盾是潜力巨大的教育培训市场与延安有限的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是丰富的对外红色教育培训资源与延安有限师资力量开发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重新布局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的格局,主要措施是配合做优国字号——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着力打造市字号——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延安干部培训学员、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将其打造成教学研共同体,可以尝试市委党校、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合署办公、挂牌运行;积极培育社会红色教育培训机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并举、国字号定航的教育培训机构新格局。二是畅通延安区域内师资力量流通机制,打通市委党校、县委党校、纪念馆、干部培训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大学及相关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流通,实现“一张表、一张图”统一管理,从源头上杜绝师资力量“挂职化”“走穴化”。三是规范对外红色教育培训标准,这其中包括课程标准、师资标准、费用标准、后勤服务标准等,进一步规范红色教育培训机构对外教育培训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

(三)进一步挖掘红色教育培训资源

一是对有形红色教育培训资源进行保护挖掘,主要是现存老红军、老八路、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各类文物等,进行搜寻、挖掘、保护,建立“老红军老八路名录”“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各类文物明细单”,发挥好老红军、老八路的亲诉亲述,利用好革命旧址文物的教育价值。二是对无形红色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充分科研挖掘,主要是对延安精神、抗大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南泥湾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研究,丰富延安精神的基因库、健全延安精神的精神谱系,进一步推动延安精神体系化、完整化、学科化建设。三是加大对冷门、边缘学科的红色教育培训资源的挖掘研究,比如延安时期的高校建设、延安时期的文艺建设(民歌、军歌、戏曲、文学)、延安时期的产业建设(文化、工业、流通)、延安时期的社会建设(司法、民风、民俗、双拥)等,将延安红色教育培训资源从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基础上扩展到全领域、多角度、立体化的深度去研究,从而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地去展示延安精神、延安时期、延安风貌。

(四)进一步充实红色教育培训师资科研力量

一是以建立一支“专职化、本土化、专业化、体量大、知名度高”的师资科研力量为目标,逐步减少兼职化、外聘化师资科研力量。二是建立市级科研基金、科研论坛,打造具有地区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的科研中心、科研高地和科研品牌。三是坚持“引进来”战略,采取“岗位引人、政策引人、待遇引人、感情引人”等策略,从党政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引进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师资科研力量,厚植对外红色教育培训产业发展“人才基础”。四是实施“学者专家塑造工程”,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学术影响力,在省内外有学术话语权的学者专家队伍,锻造红色资源科研新高地。

(五)进一步创新教育培训形式

一是在充分挖掘延安红色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变“课程中心”为“线路中心”,打造对外红色教育培训特色线路,采取“套餐式”(经典线路)“自助餐式”(自选线路、课程)“点餐式”(经典线路+部分自选),实现特色课程、特色线路、学员自选。二是在充实师资科研力量的基础上,化“师资中心”为“学员中心”,充分了解学员的现状、学员的需求,因需配课、因人配师,最大化匹配供需,最优化契合教学。三是在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采取“3G电影”、VR技术、场景再现等方式,提升学员的参与度、互动性,从而提升对外红色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随着红色教育培训发展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红色教育培訓市场变得越加广阔,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其无可比拟的红色资源对于发展对外红色教育培训具有天然的优势。只要延安能够立足优势、补足短板、顺势而为,延安对外红色教育培训一定会迎来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妮萍.延安红色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9:13.

[2]中共延安市委.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探索[M].学用新思想 奋进新时代延安实践案例选编第二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2):25.

[3]曹玉章.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3:21.

[4]王峰,王晨.关于延安对外干部教育培训现状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作者简介

史 威 中共洛川县委党校教师,延安大学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理论、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旧址师资延安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油画
延安发布实施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
关于做好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护修缮的思考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