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
2022-04-13刘良军董春玉
刘良军 董春玉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成为会议部署的重要问题,由此说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务必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新进步、新成效,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落到实处。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于新发展阶段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树立大历史观,从党的初心使命、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完整、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进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稳扎稳打、行稳致远。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我们党成立伊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蕴含着广大劳苦人民对于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日益过上好日子的渴求与期盼。党的根本宗旨、初心使命、奋斗目标,必然要求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己任,以让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赢得民心,进而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回望百年党史,从旧中国民不聊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到今天党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亿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共同富裕的成效越来越明显,说明党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矢志不渝的责任和追求。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深邃思考,作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明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织细织密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制度体系,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一体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愈发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勠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以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拉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又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与时俱进、更上层楼。实践一再表明,社会主要矛盾不断缓和乃至消除的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最终实现的过程。
首先,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绝不是未来全体人民达到相同水准的富裕,也不是当下已经富裕起来的部分群体就此踏步不前,抑或讓渡部分财产,进而等待其余群体与自己处于“同一起跑线”后再“齐步向前”。邓小平同志论及共同富裕时明确指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才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内涵和要义,也才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应有逻辑。当然,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同时,今天先富起来的人群与地区正在努力帮助其他人群与地区走向富裕,也是不争的事实。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唯有效率与公平并重,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切好分好“蛋糕”,才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共同富裕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迎来的共同富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来之不易的幸福美好生活,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然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设若不顾现实国情,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富裕。应该看到,今天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虽然总体上看,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同时存在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现象,说明搞资本主义不会、也不可能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探索出来、顺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也是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如既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循序渐进、稳中求进,胜利抵达共同富裕的彼岸。
再次,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指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的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提下的共同富裕。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预示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出更高要求,也同步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要求。只有物质上的富裕,没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富裕,这样的富裕不仅不可能持续、长久,最终物质上的富裕也会付之阙如。同时,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基于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共同富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求判断是否达至共同富裕时,应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重要指标和依据。
最后,共同富裕不是“等着富裕自动找上门来”,而是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居民“勤劳之手”共同发力。无论是“笨鸟先飞”,还是“弱鸟先飞”,欠发达地区群众与还不怎么富裕的群众,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民创造的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主动作为、率先作为,藉由市场的“东风”、政府的“春风”,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唯有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不畏难,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守法投资、合法经营,才能收获稳稳的幸福,让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稳步扩大就业的总量,不断提升就业的质量。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路径。一方面,要广开门路,确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率,让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新生劳动力能够在社会上找到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要深化职业教育培训,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技能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既为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跃升提供坚实的人力、人才资源支撑,也同步实现就业人群的收入高水平。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让各类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要在帮助就业的同时,鼓励、支持、引导创业,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活力竞相迸发。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挥分配的特殊功能和独特作用。首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鼓励、支持劳动者依靠劳动致富,确保亿万劳动群众稳步获得收入、改善生活、提升品质。要继续坚持劳动报酬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步的发展理念,让劳动者持续分享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红利。其次,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让各类要素实现应有的市场价值。除劳动外,资本、知识、技术、管理、信息、数据等都是生产要素,都应该按市场规律规则办事,进而实现价值。再次,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先富者就应该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通过将其智慧、能力、财富适时贡献、分享出来,才能既带后富、帮后富,也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壮大厚植广泛的社会民意基础。最后,切实关心关爱城镇弱势群体,聚焦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他们最关心、最焦慮的领域,更为精准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既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也关系到亿万农民群众能否共享经济社会发展之果,同步迈入共同富裕之路。对于脱贫农民群众,要建立健全动态防止返贫致贫体制机制,确保他们不再返贫致贫的同时,更能稳步增收、逐步致富。要立足“产业兴旺”这一前提前置,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搞活农村经济,并适时将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农民群众囊括进来,使之分享增值收益。要持续加大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制度体系,使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方便地在城乡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既以农村市场需求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也越发提升致富能力,夯实致富基础。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事关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各级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系让人民幸福这一“国之大者”,锐意进取、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