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基因,持续赋能国际化规划与发展
2022-04-13
去年7月,园区被评为“2021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园区”,其实,这还得归功于园区开放创新的基因,持续为国际化规划与发展赋能。很多人来到园区都会发现,这座新城和其他城市有些不同,这里的街道宽敞整洁,很少见到密如蛛网的电线;这里的马路鲜少出现反复开挖重修的现象;即便是在暴雨天气,这里也不会有“片片鱼塘”的城市内涝烦恼。
事实上,这些都和28年前的那张规划蓝图有关。
先规划后建设,为城市适度“留白”
故事回溯至1994年,园区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承“产城融合”的理念,先规划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很多人在参观完园区规划展示馆之后无不发出感叹:“园区的规划真是太牛了!简直和图纸一模一样!”展示馆中展示的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设计师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另一张是2014年园区建成后的实景图,两者相似度高达90%以上。城市总规划师的睿智也在未来的近30年里时常被世人娓娓道来。
在空间布局上,园区把规划作为开发建设的刚性约束,实现了空间布局的有效优化。
基础设施上,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九通”指通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和有线电视,“一平”指土地填高平整)高质量完成了主要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在公共區域设计上,建筑材质、树木品种大小,都有详细指标要求,确保建设水准;在“城市大脑”的规划地理信息平台上,大到地块、小到垃圾桶都有精确坐标。
产业布局上,全方位融入“功能分区”理念,合理布局生活、工业、商务、教育、生态等功能区,并持续优化和更新,最大限度减少工业区、商业区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构建最适宜企业发展、人才创业、人居生活的优良城市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还将空间管控要求纳入规划环评,更好地指导生态空间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留出了宝贵的空间资源。
事实上,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类似的细节数不胜数。最终通过四版规划的实施,园区实现了以工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城市繁荣,以产业发展积累的资金,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更高等级的城市规划
如果园区是一部电影,它会被赋予怎样的名字?又会演绎怎样的故事?一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连续六年第一的城市,开发建设28年来,在不断创新与探索的道路上,被频频点赞,各类改革突破、创新实践,让我们对城市格局有了更多的想象。
过去,园区三大湖泊——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展露出“洋苏州”的独特魅力。“金鸡湖畔搞经济、独墅湖畔好读书、阳澄湖边来养生”,有人曾经对园区独有的“三湖”资源做过这样的形象概括。从金鸡湖到阳澄湖,再到独墅湖,坐拥三湖的园区给出了最时尚的解读。事实上,除了“三湖”,还有流经园区境域的两条水上运输大动脉——“两江”(吴淞江、娄江),赋予了园区境域经济发展的开放特性。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吴淞江沿线的重点开发,是立足于市域统筹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方向,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园区往东27公里,吴淞江畔的“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正在吹响建设的号角,甪直镇聚焦瞄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与“一江之隔”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书写协同发展的精彩。
此外,与吴淞江同样被称为“太湖三江”之一的娄江,沿线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一直是园区经济的“主动脉”,未来也将助力园区进一步呈现产业特色鲜明、全境繁荣创新的面貌。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制度创新局局长、党组书记,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创新局局长沈卫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园区将更加注重功能品质与内涵的提升,对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产生“溢出效应”,“两江”的发展将会和“三湖”一样亮眼!
沪苏融合,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
曾有媒体评价称,园区的城市建设,或许可以将日本筑波作为参考。
上世纪60年代,意识到科技创新重要性的日本,开始在东京北侧的一大片荒地,打造筑波科学城。1985年召开的筑波世博会,大大加速了筑波科学城的开发建设,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世博会的召开,最终促成筑波摆脱了原来的科技卫星城形象,开始向地区中心城市转变,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而和日本筑波类似,园区也位于一座超级城市身边,也离不开这座超级城市,那就是上海。
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更加积极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园区将坚持“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致力当好上海的“金相邻”,积极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实现与上海的错位互补发展。比如,科创方面,上海做“0到1”,园区可以多做“1到10”“10到100”的转化。全球“灯塔工厂”共69家,园区就有博世和强生。“这说明园区的制造业基础强,有成本上的优势,完全可以形成‘上海研发+园区制造的协作模式。”
有专家谈到,所谓沪苏融合,最理想、最直观的效果就是,让人到了苏州,并没有觉得出了上海,相当于上海多了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园区多了一个陆家嘴和外滩,双方都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得益。
在沪苏融合的背景下,园区走在前列,主动对接、融入上海,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中,成为7000平方公里“大虹桥”(“大虹桥”空间范围确定为虹桥综合枢纽10公里圈的商务产业相对聚集的范围)辐射圈中唯一的自贸试验区。2020年底,园区宣布与上海的社保、公积金实现互通。与此同时,两地在文化、医疗、交通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互联互通的探索。未来,园区和上海之间必将形成更加丰富多层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