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宁夏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2022-04-13师东晖李文庆
师东晖 李文庆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全面健康水平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四大提升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文分析了宁夏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和取得的成效,论述了现阶段宁夏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难,提出了宁夏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巩固拓展脱贫攻堅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动宁夏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了中南部贫困县区历史性告别了绝对贫困、区域性整体贫困,进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四次、五次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讲话精神,着力加快乡村振兴,切实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1年宁夏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与成效
2021年,宁夏以“四大提升行动”为抓手,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全力抓好产业就业帮扶、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 、健全保障体系、推进文明建设六个重点,扎实推进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精准落实就业帮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优化人居环境、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基层治理、扎实推进移民安置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解决自主迁徙居民问题和创建红寺堡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9+1”专项行动,坚实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宁夏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
1、巩固脱贫政策持续发力
宁夏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先后制定出台了各种政策。一是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宁夏制定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其中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同心县、红寺堡区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盐池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为自治区乡村振兴帮扶县,以此增强脱贫县发展能力。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看脱贫群众收入水平变化、看“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为落实脱贫群众收入水平能力,实现脱贫地区长远发展,宁夏深入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分别是《关于进一步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意见》《关于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的意见》《关于实施全面健康水平提升行动的意见》《关于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对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和突发重大变故等出现收入骤减和“两不愁三保障”返贫风险的对象,准确及时纳入监测帮扶,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队伍的稳定性和监测的动态化、帮扶的常态化,以此保证脱贫成果的稳固。
2、特色产业优势初步显现
2021年,宁夏制定出台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能源清洁、文化旅游九大特色优势产业横向发展,形成了盐池滩羊、利通牛奶、海原牛肉、西吉马铃薯、中宁枸杞、固原冷凉蔬菜、酿酒葡萄等“一县一业”支柱产业和中药材、黄花菜、冷凉蔬菜、中蜂等“一村一品”富民产业纵向实施。其次,特色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明确到乡镇,各贫困县(区)制定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村(组),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确保每个贫困村重点发展1-2个脱贫产业。2020年,贫困县(区)种植马铃薯142.5万亩、枸杞16.28万亩、酿酒葡萄13.7万亩、青贮玉米210.3万亩、肉牛饲养量112.7万头、肉羊饲养量794.5万只、小杂粮153万亩、冷凉蔬菜102.2万亩、中药材49.7万亩、黄花菜18.3万亩、中蜂6万箱,特色产业实现了全覆盖、上规模、有效益。同时,宁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增收贫困人口47.06万人,占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70%以上,贫困县(区)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特色产业已成为宁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3、乡村生态宜居基础坚实
2021年,宁夏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积极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其中,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重点小城镇12个、美丽村庄50个,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了硬化路,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农户全覆盖,4G网络覆盖率达9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21年,宁夏投资8.54亿元建设9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涉及全区17个县(区),93个项目中,已开工30个,完成验收2个。截至2021年9月,宁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0.5%,在生态环境部2021年第一季度通报中排名第16位;养殖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86%,残膜回收率达到84%。宁夏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宁夏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1、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2021年,宁夏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9个脱贫县(区)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对脱贫户及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帮扶。其次,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856元增长到2019年的10415元,增长53 %,高于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宁夏累计搬迁安置移民8万人、农村危房改造37.7万户,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模式成为全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典范,贫困地区集中供水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8%、100%。
2、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宁夏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采取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农村发展情况来看,2021年宁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04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37元。从农业转型升级看,宁夏新建高标准农田96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奶牛存栏连续两年增长20%以上,“宁夏枸杞”跻身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前十位。制定“灵活就业13条”,城镇新增就业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3万人。“一村一年一事”行动获得中央农办通报表扬,闽宁协作效果突出。
2021年宁夏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难
宁夏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乡村振兴衔接方面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整个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振兴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过渡期的规划措施还有待加快完善
宁夏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设立了五年过渡期,但在一些地区对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思考不多、谋划不深,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之间政策的过渡接续谋划还不够,缺乏统筹性的政策设计和支撑。在实践中,还没有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估和统筹安排,如何把特殊性政策转化为制度性安排思考不深,把非常措施转化为规范化工作研究不够。比如有些政策主要针对脱贫攻坚,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应及时梳理, 该完善的完善, 该补充的补充;有些政策具有普适性和长期性,在乡村振兴中是否继续沿用或调整完善,也缺乏深入研究和梳理。有的在乡村振兴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内容,容易出现刚脱贫又返贫的现象。
(二)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巩固
一是脱贫基础还不够牢固。目前宁夏还有1.47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和2.57万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这一部分贫困人口生计脆弱,一旦遭遇天灾人祸极易陷入再次贫困。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相对容易脱贫的已摆脱贫困,剩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度贫困区域,且大多为深度贫困户,成为精准脱贫难啃的“硬骨头”,自我发展能力弱。二是脱贫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有的脱贫户有“越穷越能得实惠”的依赖思想,少数脱贫群众依然存在争当贫困户、不愿脱贫销号、想继续享受特惠政策的思想,脱贫致富意识不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个别未脱贫群众躺在扶持政策上“好吃懒做”不想脱贫。有的贫困户安于现状,宁愿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三是搬迁移民致富发展的后劲不足。部分劳务移民迁出后,未及时办理户口迁转手续,社保不能和迁入地有效衔接,无法享受迁入地养老、低保等政策。有些移民安置区立地条件差,产业培育困难。
(三)農村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对农村而言,一种产业的发展培育没有五六年、七八年,是很难成形的。目前宁夏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短平快的产业项目多,长效产业少,且多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前端。很多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这些年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许多产业项目都是政府强力推动,缺少市场调节,导致一些贫困地区市场主体发展滞后,产业同质化、低水平重复比较严重,尤其是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1、产业发展规模小,发展方式粗放
宁夏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小、散、弱特征明显,扶贫产业以种养殖为主,结构单一,层次低,链条短,发展质量不高。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较慢,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贸工农出现脱节。目前,宁夏贫困县区亿元以上龙头企业仅5家,占全区7.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60%,比全区低4个百分点。
2、现代金融对乡村产业支持力度不足
宁夏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步伐迟缓,一是现代金融支持力度有限,对种养殖基地建设在资金扶持等方面政策上予以倾斜,而在产品加工、研发,特别是市场拓展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较小,不少企业参与扶贫积极性不高。二是现代物流卡脖子,宁夏农产品冷链物流配套不足问题较为严重,制约养殖业和生鲜农产品的远距离销售,增加了农产品损耗,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
3、乡村产业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
乡村产业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从宁夏脱贫地区现实需求来看,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是兽医问题,肉牛和滩羊养殖是宁夏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但兽医和防疫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其次是农业种植技术,特别是在扬黄灌溉地区水资源成本高且水量有限,而大多数农民仍在种植玉米等低效大田作物,农民缺乏设施农业、蔬菜种植、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
4、用地难等体制机制障碍破除难
体制机制是宁夏农业发展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等要素支撑,地方政府在安排项目建设用地时很难对农业发展项目用地予以支持,虽然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四权”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但落地还有一定难度,如由于历史原因出现了基本农田“上山下沟”,一些山荒地无法耕种,却被列入基本农田,建设养殖小区却难以审批,今后重点要在县一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捋清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山荒地等不同属性,利用好“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村庄规划安排不少于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为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生态保护修复等预留弹性空间”政策,为乡村文旅融合、养殖小区等项目采取“点状供地”等方式提供用地支持。
(四)乡村建设还存在短板弱项
宁夏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乡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也应看到由于乡村建设点多面广,投入资金巨大,在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改水改厕、垃圾清运维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在今后继续发力,将乡村建设做得更好。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特别是水利基础建设还存在欠账,在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二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步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用车、小轿车已经成为大部分农民生产生活工具,对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道路建设欠账较多。三是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战,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生态宜居为基础,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
(五)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宁夏农村各类人才缺乏,如脱贫地区村庄两委班子成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较低、生产经营技能有限等问题,对村集体经济带动作用不够,缺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少,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后劲不足。
1、部分基层组织引领作用不够
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不够,对基层党员宣传发动不充分,尤其是对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动不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抓基层党建机制体制还不完善,缺乏有效载体,党员干部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佳。部分基层组织党员数量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使脱贫工作后劲乏力。
2、一些村两委班子能力不足
一部分村支书普遍缺致富知识和技能,致富带头人总量小、致富项目少、带动能力弱。有的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脱贫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习惯于被动接受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对群众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不够到位,缺乏主动带领村民群众自力更生、大胆创新、自发脱贫的工作精神和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勇气斗志。
3、个别干部作风建设还不够实
少数干部存在脱贫后松口气、等待后续政策的情绪。个别乡村干部、第一书记对乡村基本情况与脱贫底数不清、对扶贫政策不理解。有的乡镇书记、乡镇长遍访贫困对象不够。部分基层干部盲目乐观或对困难一筹莫展。有的帮扶单位对结对帮扶工作不重视,有的帮扶责任人长期不入户,群众认可度低。
4、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隨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演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农村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流向城镇,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导致农村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
宁夏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2020后扶贫时代的工作重点。总体来看,目前宁夏脱贫成果属于基本巩固阶段,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一)发挥制度保障,确保脱贫后续政策持续发力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求:“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脱贫后续帮扶政策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是扩大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范围。建立完善贫困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是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有效举措。目前宁夏各县域返贫监测的范围主要是已脱贫人口,对于已脱贫人口中,一旦因病、因灾、因学等各种原因产生返贫现象的都会及时得到脱贫政策的帮助与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降低返贫风险。宁夏仍有2.65万边缘易致贫人口、1.49万脱贫不稳定人口、49.7万农村低保人口、0.88万农村特困人员,但真正容易返贫的是未纳入贫困户的边缘易致贫人口与低收入人口,这部分人群在出现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导致步入贫困线内,却不能享受扶贫政策。因此,继续扩大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范围,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同时,建立贫困发生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预防返贫举措。
二是查缺补漏,分类优化调整脱贫县域帮扶政策。完善优化后续政策是巩固脱贫成果与提升内生发展能力的制度保障。制定优化调整产业发展用地政策,探索解决“用地难”“难用地”的好办法。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产业发展用地问题的解决是盘活县域资源的关键。制定优化调整脱贫户创业就业政策,促进脱贫户走进企业。针对农户热衷于日结工资、不愿意创业等现象,调整创业就业政策,对于县域脱贫户工资年收入低于所在地级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继续享受扶贫政策。同时,逐步明确外部帮扶单位的职责边界,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脱贫地区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可持续的人力资本发展能力。
三是建立农民协会组织,赋予农户参与决策的权利。赋予农户权利是提升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以农户的真实需求为目标,极力解决脱贫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增强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与积极性。虽然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整体不高,但农户最清楚限制自己发展的障碍是什么,最明白自己需要哪些政策支持与帮助。建立农民协会组织,支持农户参与决策的过程,防止产生“精英捕获”现象。
(二)完善产业发展益农机制,助力产业兴旺
产业振兴离不开地方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地方资源优势的竞争力,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
一是整合县域资源优势,形成市场竞争合力。宁夏“枸杞之乡”“滩羊之乡”“马铃薯之乡”等历史悠久,享誉盛名的“原字号”“老字号”特色农产品具有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链条短、效益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建议坚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布局,在源头上提升特色优势产品的品种研发、绿色标准化生产、地理标志保护,提升产品源头质量,促进特色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给予特色产业技术支持与技术创新,从品种研发、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强化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深入推进产销富农、科技助农、金融支农。倡导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第一产业“接二连三”。既要专注于发展农业生产,又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订单农业发展以助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稳定增收基础,提升农户可持续增收能力。同时,深度挖掘脱贫县域未来发展的潜在资源,整合当地潜在资源优势,提升特色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
二是打造县域农业全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宁夏自治区2021年的重点项目160项清单中,重大产业项目数量50项,涉及农业产业项目的4项,仅占重大产业总量的8%。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在生产环节引进能够延伸产业链的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项目,加大对县域产业项目的投入,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衔接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本土经营人才与本土经营团队对项目的参与,带动当地劳动力多元化发展。
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本土化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和载体,龙头企业对于促进产业兴旺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建议一个行政村设立一个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地方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本土化,支持本地人参与龙头企业的运营与技术研发,培育脱贫县域内生式发展。
四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平台,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针对宁夏县域产业同质化的问题,应加强对扶贫产业项目后续的管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特色产业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数据监测和信息管理,并及时将监测情况反馈到乡镇与村部,指导产业发展方向。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产品销路、产品价格随着市场波动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构建“互联网+农户+企业”的大数据信息网。
(三)构建县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社会基层治理
协调县域资源配置,构建县域协同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宁夏乡村振兴。
一是建立区域瞄准机制,促进县域协同发展。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值得继续推广的好方法。超常规的精准识别是特定时期采取的特殊举措,区域瞄准机制是新发展阶段巩固脱贫成果、提升内生发展能力与提高治理效率的常规举措。根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要求,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同心县、红寺堡区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盐池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为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为区域瞄准机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由于各个县域的资源禀赋不同,乡村振兴的路径也不同。建立区域瞄准机制,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协调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探索各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路径。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自下而上的农户-村级-县级三级联动内生发展能力机制。县域以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工作能力与治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成果的巩固与内生发展能力的提升。为了避免“精英俘虏”“悬崖效应”现象,巩固脱贫成果与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必须从农户自身的主体性出发,提升农户的参与决策权,促进本地农户成为发展主力军,完善村民自治能力,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的实践作用,完善县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构建农户-村级-县级三级联动的内生发展能力机制。
三是提升基层治理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脱贫攻坚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组建驻村工作队,形成了“五级书记”共同结对帮扶与基层治理的模式,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可见,优秀的基层治理队伍是提高乡村治理效率的关键人才,基层治理干部队伍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县、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储备年轻优秀的乡村干部队伍,提升基层治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实现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与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的智力支撑。将党的基层治理、村民自治、社会法治、乡村德治有机结合,构建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四是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也影响着群众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感。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可以有效解决村级组织发展中的难题,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增强农户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干部的信任。
(四)精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风文明
完善基础设施,从基础条件保障乡村振兴;丰富乡风文化,从精神层面提升乡村振兴内涵。
一是要精准识别、分类建设基础设施。瞄准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优先规划、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尤其是着重解决目前脱贫村中存在硬化路不能直通田间地头、不能直通农户家门口的现实问题,精准识别此类村落,优先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补足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问题,均衡脱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针对部分收入略高于脱贫村的边缘村落,加强政策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施策,重点扶持,建立跟踪监管机制,降低返贫风险。
二是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优越的人居环境是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吸引返乡创业的客觀环境因素,更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必然要求。探索人畜分离路径,切实推进符合宁夏的“厕所革命”,加强乡村清洁行动,是宁夏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三是丰富脱贫县域文化发展内容。在脱贫地区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脱贫文化与宝贵的脱贫精神,如闽宁扶贫协作取得的成就已成为宁夏脱贫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精神,典型的脱贫案例、先进脱贫人物事迹、百万移民伟大实践与巨变等形成的脱贫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宁夏脱贫县域的内生发展环境。推动文化建设,丰富农户精神文化素养,有利于提升农户内生发展能力。
四是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有效落实基础教育质量、全面健康水平两大提升行动,着重加强脱贫县域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脱贫县域基础教育综合水平,加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脱贫县域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鼓励农户购置商业保险,提高农户的综合保障水平,有效降低返贫致贫风险。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建兵,胡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月第58卷第3期.
[2]姚树荣,周诗雨.乡村振兴的共建共治共享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年第2期.
[3]秦中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J].管理世界,2020年第2期.
[4]刘彦随,周扬,李玉恒.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J].地理学报,2019年第12期.
[5]左停,刘文婧,李博.梯度推进与优化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
[7]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师东晖 宁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李文庆 宁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