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镇新农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2-04-13许兴斌
宣化镇地处河西走廊西部,距高台县城15公里,总面积134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个开发区,121个村民小组,5560户、16976人,耕地面积6.6万亩,其中开发区农场2.2万亩。全镇订单农业面积达到3.86万亩,全镇全年输出长期务工人员6000人(次)以上,临时就近输转劳力3000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以上;202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6160元。
1.1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农业结构逐步优化,订单农业面积达到3.8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8.5%,养殖业规模稳定发展,形成了“北渔南畜中家禽”的发展框架。如今,北区5个村养鱼、蟹等立体养殖和休闲垂钓面积达465亩,南区生态养殖园已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6个,中区鼓励培育养羊、养鸡为主的大户200户,带动全镇畜禽总量突破30万头只。
1.2 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面完成17个村的清产核资工作,推进贞号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宣化村“三变”+特色产业试点工作,探索固定受益+效益分红等多种收益分配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的“绿色东庄”西甜瓜生产基地及“锦鑫”有机蔬菜初具规模。
1.3 农村发展短板进一步补齐
结合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水价综合改革等项目建设渠道113.04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200亩,改造旧井29眼,落实高效节水项目1500亩。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877.56万元,完成了宣化中心小学教学楼、生活垃圾中转站、邮政服务中心办公楼、水冲式厕所、便民服务中心、集镇中心花坛等美丽乡村建设,落实招商引资项目5项2.11亿元。
1.4 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保工作扎实推进。建成煤炭二级交易市场1个,修建牛羊养殖场粪污堆积场2个928平方米,生猪养殖场粪污沉淀池14个3046立方米。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治理,通过政策补助和以旧换新的方式回收废旧地膜353.8吨。投资258万元建成集镇垃圾中转站,投资23.56万元建成利丰村居民住宅楼污水处理站及朱家堡、乐二两座污水处理稳定塘,集中采购配套81辆保洁车、126个垃圾斗、3400个垃圾桶,基本实现了环卫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全收集。
2.1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
农户土地分散,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整合流转进展缓慢,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土地流转形式单一,流转成本偏高。主导农产品培育不足,品牌优势不明显,缺乏稳定的销售市场。
2.2 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上规模、有档次的农业龙头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建轻管,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到位、运行不规范、综合实力弱、缺乏抵御风险能力,没有真正达到联合农户、服务农户的目的。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自筹资金难度大,水、电、路、渠、林等基本农田设施配套不完善。
2.3 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实力不强
农村劳动力年龄普遍较大,文化程度低,科技素质差,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低,种植作物科技含量不高,盲目追求规模,管理粗放,掠夺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耕地质量有所下降。产地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经营风险大;流转主体经济实力差,投融资渠道狭窄,科技含量低,缺少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生产成本高,销售价格低,部分经营主体经营不善,“跑路、耍赖、反悔”或“毁约弃耕”,群众利益受损,社会矛盾突出。
3.1 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固定受益+效益分红等多种收益分配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立”确权登记和农村“六权”抵押贷款工作,最大限度地破解资金难题,激发发展活力,助推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二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壮大“订单”经济,通过巩固现有制种面积,流转土地承接客户,内引外联多元种植等方式,订单面积稳定在4.62万亩左右,占全镇耕地面积的70%以上。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配套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积极争取“一事一议”、高标准农田建设、水价综合改革等项目,使全镇渠道衬砌率和旧井改造率达到全覆盖,高效节水面积达到2万亩。三是加快补齐草畜产业短板,巩固“北渔南畜中家禽”的发展框架,加大北区五个村水面养殖转型力度,力争将鱼、蟹立体养殖和渔家乐面积扩大到500亩以上;南区以生态养殖园建设为重点,新建规模标准化养殖场2个以上;中区引导鼓励后院经济向生态型养殖方向转变,严格管控北区各村水面养殖的无序开发,有效防止对湿地生态资源的破坏。四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借助龙头的引领带动作用,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积极推行合同订单、收益分成、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做法,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2 加强劳动力科技培训,提高劳动力科技素质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职业农民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别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各类新型農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构建生态宜居新面貌。
3.3 以示范水平提升为引领,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坚持“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原则,充分挖掘产业、民俗、文化及自然资源,着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样板村,全力抓好乐三村市级美丽乡村和台子寺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建设任务。
3.4 以乡村旅游发展为载体,加快培育产业富民新业态
将旅游产业要素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众筹、众包或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合作发展以农耕体验、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为主的庄园经济,重点打造“四型”乡村旅游新业态。依托已打造的现代农业“四化”示范基地,按照“三变”+乡村旅游的模式,建设以蔬菜水果采摘、农耕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娱乐为主的生态农庄;扩大休闲采摘型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利用乐三村结合滩涂面积大、水域面积广的优势以及保护完好的胡杨林和官湖景观等资源,配套完善附属设施,全力打造特色水产垂钓区、湿地生态游憩区、农家民宿接待区、田园观光摄影区、特色美食品尝区;依托大湖湾景区和台子寺佛教文化产业园区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以“晾经台”为中心,连接牌坊楼、“晾经台”、民俗馆景观大道,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果蔬采摘体验区、农家客栈度假区、佛教文化产业区、西游文化展示区、制种基地示范区,着力打造“一心一轴六区”的旅游特色村。
3.5 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新能力
坚定不移地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发挥村党支部领导基层治理、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持续推进“末位淘汰”制度和“能人进班子”工程,培养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的“三农”工作队伍。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拓展“党建+旅游服务”“党建+美丽乡村”党建成果,在壮大产业、助农增收的同时,下功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延伸党组织管理触角,拓展引领发展能力,努力提升党组织引领示范、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发展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作者简介:许兴斌(1974-),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