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德育全息化创新实践

2022-04-13公彦利

中国德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沂蒙红色德育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德育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基因传承方式,让固化、传统的红色德育破除僵局,“全息呈现”,这一举措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要求、满足学生需要,有效地提升了红色德育的亲和力、针对性。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随着“元宇宙”等新概念的提出,红色德育与新技术的融合未来可期。

提升中小学生红色德育的实效性,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临沂市教育局以创建“山东省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为契机,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线,实施德育创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德育品牌。但是,由于红色资源分布不均衡,很多中小学开展红色德育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传统的德育大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互动和体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导致立德树人效果大打折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红色德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利用5G、AR、V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红色德育资源共享、方式升级、吸引力提升,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一、巧用多媒体,让课程思政“红起来”

传统的红色德育課堂,内容多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形式仍是“你听我讲”,学生参与度较低,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多媒体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影片等多种信息,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要载体。巧用多媒体,有助于增强红色德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起到优化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目的。

1.开发思政微课

微课集文字、视频、音频为一体,操作性强、成本低且形象生动,备受青少年喜爱。如由共青团中央制作的“青年大学习”网上学习活动,每周一期,每期10分钟,采用短视频的方式,一问一答,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项学习活动,给了我们很多灵感,我们依托“红领巾讲红色故事”宣讲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人人讲红色故事,经过学校、县区层层选拔,共遴选录制1,700多节“红色故事”市级微课,按照不同学段进行分类,形成“思政十分钟”网络资源包,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政教育课程,作为中小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拍摄微视频的过程,学生自己搜集素材,自己编辑文稿,视频的拍摄和剪辑也都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红色教育。

2.拍摄红色微电影

临沂市河东区前河湾村是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也是华东野战军的诞生地,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此战斗和生活。我们深入挖掘这一段历史文化,从中小学生中海选演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先后拍摄了以“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主题的《海棠花红》、以战邮精神为主题的《信》、以群众支前为主题的《一棵核桃树》等“沂蒙红”微电影三部曲,作为思政课数字资源供师生使用。其中《信》获亚洲微电影协会2020年短视频竞赛最佳剧情短视频奖,《一棵核桃树》获亚洲微电影协会2020年短视频竞赛最受欢迎短视频奖。针对幼儿红色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我们开发了《新四军在沂蒙》系列数字绘本,补齐了学前儿童接受红色教育的短板。这套绘本在实验区红色教育现场会上面向全国推广,还被带到了对口支教的重庆市城口县,实现了“沂蒙精神”与“红岩精神”的“碰撞”,引起了强烈反响。

3.开设数字公开课

2021年7月2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了临沂市以“红色沂蒙”艺术党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新闻。“红色沂蒙”艺术党课综合使用情景剧、话剧等艺术手法,运用演讲、舞蹈、歌唱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大地扎根、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进程,讴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课堂上,借助道具、灯光、音乐、视频的使用,营造出声、光、电全媒体,视、听、触多感官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让红色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7月8日,该课程在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主题党日联学联建会上展示,被确定为临沂市红色德育数字公开课。

二、借助互联网,让红色资源“动起来”

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但物质性红色资源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分布较为零散,加之近几年受疫情影响,难以满足学校德育需要;精神性的红色资源多为文本事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情景体验,与当前青少年学习生活相离甚远,难以产生价值认同。为此我们通过“资源上网”“课程上云”“活动上线”三条途径,让红色资源“动起来”。

1.资源上网

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把红色遗迹、红色故事、红色音乐、红色影视搬进校园、搬上课堂,搬到师生家长身边,让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形象生动、触手可及。早在2014年,我们和央视网合作,将沂蒙精神有关图文、视频信息搬上中国网络展览馆平台,并配以语音解说,成为第一个沂蒙精神网上展馆。借助互联网,红色德育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局限于一家、一班、 一校,让全员德育成为可能,也为革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

2.课程上云

2019年9月,集PC端官方网站、手机微网站、海报客户端专栏、官方微博微信“四位一体”的“沂蒙精神新媒体平台”成立。该平台采用信息社会大众易接受、喜传播的3D技术,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山东省内54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课程资源搬到“云端”,其中,山东网上抗日战争纪念馆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突破10亿人次。互联网将原本地理上分散的红色资源连接起来,实现了红色资源更大范围的开放共享,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对红色德育体验的多元化、互动性需求,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立德树人效果。以沂蒙革命纪念馆为例,采用全景制作,通过28个场馆实景展示沂蒙革命纪念馆的全貌,让这些红色资源全部“动起来”。置身其中,学生们不仅可以看到海量的文字、图片,更能身临其境般地听到音频介绍,这种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一改往日的空洞说教,大大地提升了德育效果。

3.活动上线

2020年3月2日,临沂滨河实验学校的师生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他们早早起床,穿好校服,整理好仪容,端立在电脑前。八点整,老师和同学们准时打开直播视频,升国旗、唱国歌,国歌声在家家户户响起……据统计,从2020年2月底到同年5月份复学,全市共举行网上升旗仪式13,000多场,涉及“致敬逆行者”“感恩美好”“齐心战役 共同成长”等多个主题,覆盖全市60多万名中小学生。这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让儿童青少年的心中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解决了学生居家庸、懒、散等突出问题,广受师生及家长喜爱。当年的清明节,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网上祭英烈”红色德育活动,师生们登录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官网、山东英烈网和中华英烈网,读一读英烈们的事迹、听一听英雄们的壮举,向他们献一束鲜花、唱一首红歌、说几句心里话,让家国情怀根植于心、代代传承。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德育活动,既规避了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风险,又传递了文明祭扫、环保祭扫等新理念。

三、依托新技术,让德育方式“活起来”

如何让红色教育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成为有温度的课程,这是红色德育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依托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红色德育智慧课堂,让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不再虚拟。

1.AR影像支持

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改变传统的2D课堂体验,将原来在图书、黑板上呈现的平面内容,进行立体化设计,帮助学生加强对相关红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扫描这个二维码,就可以进入我们学校的红色教育3D主题教室了,里面有‘红色教育’‘支前长廊’‘抗日学堂旧址’‘饮水思源’等主题内容,用手机就可以学习。”2021年5月20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临沂市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红色德育特色。该校不仅利用身边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德育活动,还运用AR技术,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一次全景式、深度体验的红色教育,同时该校的红色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共享,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得到了宣传。

2.VR视频助力

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将红色资源由现实转化成虚拟资源,数字化的形式增加了红色教育情境的真实度和红色德育的吸引力。在临沂明德实验学校的VR超级教室中,学生们戴上VR设备,便能跨越时空,重回“历史时刻”:“踏上”南湖红船、“加入”送军粮的独轮车队伍、“走在”满是皑皑白雪的长征路上……这种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为孩子们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让红色教学彻底火了起来。

3.人工智能渗透

临沂市兰山区是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区,该区的信息技术教师们将红色德育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例如,设计开源硬件项目化学习,让智能小车沿着地图访问山东省政府旧址,每成功到达一处便插上红旗致敬,全部完成后到达终点便会奏响“沂蒙山小调”;设计3D打印项目,网上参观完纪念馆后,设计印象深刻的物件,如支援前线的小推车、做煎饼的鏊子、战斗用的枪支大炮、战士用过的水壶等。这些更具真实感的融合式教学,创设了学生感悟沂蒙精神的真实情境,落实了“五育融合”,实现了红色德育入脑入心。

四、利用大数据,让德育评价“实起来”

当前德育评价的形式相对单一,评价方法多以传统的记录袋为主,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评价方式大多以结果为导向,难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要使红色德育真正地发挥价值和作用,就要彻底地改变单一、传统、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向多元化、智能化和过程性评价方向转变。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家校共评、全过程评价,使评价更加真实、具体。

1.大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等高端技术,统计师生点击、点赞、转发、收藏、评论等网络行为大数据,准确分析学生的需求、兴趣等个性化特征,进而促进红色教育变革,促使教育者能够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调整,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实现对红色教学的精准化设计,增强青少年对红色德育的认同。

2.大数据管理

依托临沂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开发的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生实践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对全市中小学生红色德育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该平台设置了活动组织实施、活动评价管理、活动运行管理和活动数据分析四个功能模块,融合了学生库、学校库、课程库、实践基地库、评价档案库和活动记录库六类数据库,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五类用户皆可以通过电脑端和手机端两种方式登录,实现对德育活动的全程信息化和高效率管理。

3.大数据评价

通过中小学生实践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学生可以观看课程实景视频、了解课程内容,进行自主选课。基地教官可以线上签到、上传作证材料。基地则可以实时上传学生活动相关写实报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内容,进而形成全面的学生实践档案。实践结束后,平臺将对学生实践数据自动统计,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立体化分析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形成实践报告,进行科学评价。如此一来,借助平台,从学生报名、实施到评价,导师都能全过程监督,有效保障了实践的真实性;家长也可随时登录平台,了解和监督孩子的研学过程,对孩子表现进行评价;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对课程实施、安全保障及学生日常学习活动随时调度、监督。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德育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基因传承方式,让固化、传统的红色德育破除僵局,“全息呈现”,这一举措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要求、满足学生需要,有效地提升了红色德育的亲和力、针对性。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随着“元宇宙”等新概念的提出,红色德育与新技术的融合未来可期。

【公彦利,山东省临沂桃园中学】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沂蒙红色德育
《中国德育》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追忆红色浪漫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