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创造幸福”的育人实践探索

2022-04-13陈世连李沛伦李小燕

中国德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场劳动评价

陈世连 李沛伦 李小燕

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自建校以来,始终以“让每个孩子享有幸福的童年,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办学目标,秉承“幸福从爱开始”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劳动创造幸福”育人理念,依托“幸福农场”种植基地等劳动教育课程和平台,长期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幸福农场”种植基地已有10余年的建设历史,学生在农场里播种、劳动、分享经验,收获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积极体验,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一、以“劳动创造幸福”为理念进行顶层架构

(一)“劳动创造幸福”的理论支撑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自建校以来,便构建了“幸福从爱开始”的办学理念,致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学生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境界、奉献幸福的品质。近年来,学校在幸福教育办学特色基础上,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省市区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亮点工作,并以习近平总书记“劳动创造幸福”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逐步形成了“劳动创造幸福”的劳动教育理念。

(二)“劳动创造幸福”的教育追求

“勞动创造幸福”的教育理念根植于学校的幸福教育,其教育追求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劳动教育特色,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在多年劳动教育的践行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只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学科融合,形成家校社合力,劳动教育才不至于流于表面,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形成对劳动的全面认知,掌握劳动技能,领悟劳动精神,用劳动创造幸福,创造美好生活。因此,学校“劳动创造幸福”教育理念的实施始终遵循四个原则。一是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因材施教;二是根据劳动教育学科特点,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坚持学科融合渗透;四是坚持家校社协同合作。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践行“劳动创造幸福”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劳动幸福观,学校编制了《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指导思想和原则,细化了具体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了实施要求和评价体系,为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以“幸福农场”为载体开展基地建设

(一)逐步完善“幸福农场”育人功能

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境内,城市学校学生与传统的农业生产距离较远,对于日常蔬果粮食的种植等没有概念,更不用说借助工具动手实践。农场劳动不仅能真切地拉近学生与农业生产的距离,使其亲身体验作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还能让学生学会使用相应的工具、掌握相关的技术,更能切身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学校依托“幸福农场”,开展了以“播种希望,收获幸福”为主题的农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播种、管理、收获、分享等种植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我播种,我体验;我收获,我幸福”。在现有“幸福农场”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学校不断完善农场的建设,纳入更加丰富的农事劳作内容,完善管理制度,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劳作体验,收获劳动经验。

(二)全面开启“幸福农场”升级计划

近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规模扩张,学校要想开展规范和系统的劳动教育,面临着劳动场地面积、规模不足的问题,亟须大力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打造劳动教育新的阵地。2021年初,在武侯区教育局和相关部门的协同帮助下,紧邻学校的一块20余亩闲置土地划给学校使用,被规划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为学校优化劳动教育教学场景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依托这块绿地打造了“武侯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成中心城区学校占地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可同时开展多种主粮农作物生产劳动教学,既方便了学校师生进一步拓展农场劳动实践,也为全区中小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农场劳动提供了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在新基地的建设中,学校在依托原有“幸福农场”种植基地教育教学课程基础上,将进一步规划建设农具制作坊、小小农科院(实验室)等劳动教育阵地,将农场劳动与手工制作劳动、科学探究学习紧密结合,丰富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内容,优化劳动教育教学场景,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融通发展。

(三)努力推动校外基地拓展实践

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学生人数较多的小学之一,学校“幸福农场”种植基地是学生生产劳动的主要基地,校园内公共区域是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的重要场景,教室则是学生开展日常劳动的主要场所。除此以外,学校为了提供更多劳动教育场地和载体,始终努力拓展校外劳动教育资源。一是社区资源的拓展。充分利用社区的公共资源,如敬老院,开展校外服务劳动;利用社区公园开展更多植物生长习性的观察认识活动;利用社区学院开展手工活动等。二是家长资源的拓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每月最后一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学校给学生上一节劳动教育课,丰富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家长所在单位的资源,密切联系,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三、以农事劳作为主线推动课程实施

(一)建构“五讲、四美、三勤”课程目标

在“劳动创造幸福”教育理念指引下,学校劳动课程以“五讲、四美、三勤——劳动创造幸福”为主要目标,构建服务性劳动课程、日常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其中,“五讲”劳动教育以“服务父母同学、服务邻里社区、服务家乡祖国”为主要内容,达成“服务合作”的主要目标以及“讲奉献、讲责任、讲分工、讲合作、讲友善”的分级目标;“四美”劳动教育以“爱整理、爱做饭、爱卫生”为主要内容,达成“生活自理”的主要目标以及“美室、美食、美物、美器”的分级目标;“三勤”劳动教育以“种植粮食作物、种植果蔬、制作手工”为主要内容,达成“勤劳创造”的主要目标以及“勤劳作、勤创造、勤俭节约”的分级目标。学校劳动教育紧紧围绕“五讲、四美、三勤”主题,以“幸福”为原点,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体悟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

(二)探索主粮种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学校依托20亩种植基地,帮助学生了解五种主粮(水稻、小麦、玉米、黄豆、薯类)、七种蔬菜(萝卜、南瓜、大白菜、番茄、空心菜、豌豆、油菜)以及花草、果树的栽培等简单知识。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趣味种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农场种植,写科学观察日记,画植物简笔画,标本集制作,二十四节气书签制作,探究同种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对比,种植不同部位对比研究等,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始终坚持深入拓展农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以主粮种植为主线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首先,逐步实施农事劳作创意和研究拓展课程。依托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学内容和资源,开发农事劳动创意和研究课程,并遵循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分学段开展农事劳作与农事创意、研究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针对低段学生开发认知观察和劳动创意课程,让学生初步体验种植等简单的生产劳动。一年级主要种植萝卜、南瓜,二年级主要种植大白菜、番茄,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生长特点,掌握一定观察农作物生长和农具使用的方法,懂得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与语文、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开展农事劳作创意课程,结合相关语文课文、写作内容,观察记录作物生长过程,开展“南瓜的一生”等创意活动;结合美术学科教学,用收获的萝卜刻印章,借助植物种子进行拼图教学。针对中高段学生实施劳动实践和科学研究课程。让学生参与学校主粮作物的种植生产劳动,掌握农作物播种、除草、杀虫等生产技能和农具使用方法,并通过亲自动手加工成自己喜欢的美食、美工,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将农事劳作与科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农事劳作中应用科学知识,对农作物的生产进行科学探究,在参与种植的基础上,探寻更多的农作物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其次,全面促进农场劳动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在既往的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农场劳动与各个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语文学科中相關课文、写作内容与植物种植之间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实践、写作与表达中,不仅提升语文应用能力,同时学习农场劳作知识、记录劳作体验,如记录南瓜的一生;美术学科中实践活动与种植相关材料的结合,如种子拼图等,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最后,深入开展与农场劳动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在农场种植劳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青秧插满田”插秧比赛、采摘节、“幸福农场收获节兑换活动”等拓展农场劳动形式和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竞争心理,使其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农事劳作中,收获更多的劳动体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四、以智慧校园App为平台实现科学评价

(一)依托智慧校园App进行多元评价

智慧校园App是由学校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开发的一款全新的应用软件。每位班主任均是智慧校园App评价及管理第一责任人,通过智慧校园App对本班学生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和管理;学生通过劳动手册评价积分和线上App积分可以参与兑换农产品活动;家长通过智慧校园小程序上传孩子参与劳动的图片及视频,并能及时查看孩子的劳动教育积分情况。通过智慧校园App应用平台,家长和学生可根据学段进入相应的学习打卡评价系统,定期开展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从劳动项目、劳动时间、劳动效果、劳动实录、劳动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记录。学期末,学校根据平台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二)依托多元评价指标实施劳动素养评价报告制度

首先,建立个人劳动素养评价报告制度。班主任通过智慧校园App对个人劳动素养评价进行累计加分,到学期末形成学生个人的劳动素养评价报告手册,指导学生下阶段如何开展劳动。其次,完善班级劳动素养评价报告制度。学校通过每周的三面红旗评选活动,对劳动先进集体进行评价及表彰,期末通过累计每周劳动先进集体,评选出学期劳动先进集体,纳入期末班级考核。最后,形成班级劳动素养评价手册,指导班级下阶段劳动教育工作。

智慧校园App通过集幸福币兑换农产品和学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通过实施劳动素养评价报告制度为学校改善各项劳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有效依据,是一款能及时评价及反馈的应用软件,既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又能够有效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以创新性的课程评价方式落实劳动教育教学。

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在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劳动创造幸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农场劳动确定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农事劳作课程主线基础上逐步开发出劳动创意和研究特色课程体系。未来,学校将借助“幸福农场”劳动教学基地和武侯区智慧教育示范区的资源优势,深入探索“劳动创造幸福”育人模式的构建,打造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助力学生收获“劳动创造幸福”的体验,领悟“劳动创造幸福”的深刻道理。

【陈世连,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校长,一级教师;李沛伦,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副校长,高级教师;李小燕,成都市磨子桥小学分校德育主任,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农场劳动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快乐农场
农场
开心农场(1)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