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初中学校劳动课程育人体系的建构和实践

2022-04-13丁世明王华龙姜祺

中国德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学校

丁世明 王华龙 姜祺

创建于1996年的成都市棕北中学,经过26年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文化深厚、学养丰富、品质优异、特色鲜明的成都市初中教育优质品牌学校和武侯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将“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作为核心竞争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育融合为着力点,整体设计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把“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自建校以来,学校就以课程统整的思路,探索让劳动教育课程立起来、实起来、强起来、通起来的有效路径和实施策略,因地制宜构建起城市初中学校劳动课程育人体系,开生命之源、育完整之人,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和质量提升。

一、立足需求,让劳动教育基础课程“立”起来

学校自1996年建校起,就系统设计、整体优化学生课内外劳动项目,通过“劳动服务班”模式、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和职业考察体验项目,让劳动教育基础课程“立”起来。

(一)“劳动服务班”模式——因地制宜,全员参与

城市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相对缺乏,学校将每学期20课时劳动课集中在两周使用,各班轮流承担“劳动服务周”任务,轮到的班级重新编制当周课表,每天按劳动课表对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扫除、校园美化、绿化种植、公物维修等。学校制定《劳动服务班操作规程》,现已编撰第三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建立“劳动服务班”评价体系,确保“劳动服务班”规范运行。

学校形成了劳动服务班“做学”模式。一是“做中体验”。以劳动岗位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校园公区清洁卫生劳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窗明几净、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实现价值、劳动获得幸福。二是“动中学习”。通过劳动专职教师的讲解、示范与激励,让学生在反复清洁劳动实践中,形成、巩固与发展劳动技能与能力。三是“思中升华”。亲历劳动实践,启发学生动脑发现和解决劳动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劳动技术,提升劳动效果,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二)厨艺技能培养——幸福生活,奠基未来

基于城市初中学生自主自立自理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经营幸福生活”的能力,学校以“做饭”这项劳动技能为抓手,周五下午开设两节厨艺烹饪必修课,由班主任、劳动教师、食堂厨师和家长导师团成员共同“执教”,让学生每学期新掌握两道菜肴的烹饪技能,每学期通过班级厨王争霸赛、我为家人秀厨艺、寒暑假“今天我当家”等活动进行演练、展示与评价,为未来幸福家庭生活奠基。

(三)职业考察体验——家校融合,开放互助

为了让学生了解父母职业内容、感受父母劳动艰辛、体验父母劳动成就,融洽代际关系,形成初步的自我生涯规划认知,学校实施了职业考察体验主题课程项目。

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天时间,让学生跟自己的父母一起上班,让学生走入父母工作单位,在父母的指导下,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父母一起经历劳动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每学期寒暑假,开展“我跟同学的爸爸妈妈一起去上班”,让学生走入各行各业考察更多职业并受到职业启蒙教育。

从“单一”走向“多样”,开放化的课程实践模式和互助式的课程运行机制,使劳动教育在城市学校落地生根,让劳动教育基础课程“立”起来。

二、空间延伸,让劳动教育拓展课程“实”起来

学校整合家校社教育资源,引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基础作用,引领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支持作用。学校通过劳动教育的校内外统整,形成拓展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以家务劳动、社区公益、社会实践等形态,实现在学校主导下,向家庭、社会生活延伸,让勞动教育拓展课程“实”起来。

(一)家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引导,考核跟进

日常生活劳动课程项目包括生活独立和家庭服务两类,包括洗衣、熨烫、扫地等家务劳动,绿植养护、居室美化、简单维修等家政服务。学校引导家长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学校以“家庭主体、依次增加和学校考核”为原则推进家庭劳动教育。考核方式是提交图片、视频和签字的表格,表现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如评选“家庭整理小能手”等。

(二)社区公益志愿服务——真实劳动,流程管理

一是从身边做起,营造美好生活环境。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倡导学生开展居家周边清洁卫生扫除等公益劳动。二是从小我到大我,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区、奉献社会、提升自我”的志愿服务实践。三是积极参与社区治理,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坚持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员、清理“城市牛皮癣”、场馆解说员、酷暑送清凉等适宜的社会综合治理实践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统整社区居委会、两级家委会、校团委社会实践部及所在社区本校教师的力量,按照“校内动员实施,社区实践反馈,学校总结表彰,学校社区共同组织实施”的流程管理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有了家委会成员、校团委学生干部及教师的强力参与,居委会支持劳动教育就更加容易,社会劳动也更加真实。

三、创新创造,让劳动教育探究课程“强”起来

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技术的更迭,使得劳动形式在不断改变,不再仅仅是单一体力劳动,更多表现为脑力劳动形式。学校把创造性劳动纳入劳动教育范畴,从能力层级要求上提高,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劳动探究课程。探究课程将学科综合性学习与“出力流汗”的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开发出科技制作、创客课程、项目学习等课程形式,实现“脑体并用”,让劳动教育探究课程“强”起来。

(一)科创课程——牵头实施,项目负责

学校科创由科技辅导员牵头,结合“五小项目”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组成项目组,自主策划、实施、总结、评价并形成成果,累计获得600多项科创奖励。如老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制作防风垃圾斗的劳动探究课程时,引导学生探究:传统的垃圾斗在倾倒垃圾时,常有垃圾被风吹走的现象,如何改变呢?学生先调查了人们在防止吹落垃圾上采取的措施,然后思考、讨论、设计效果更好的防风垃圾斗,几天后一个蕴含学生创新思维的新型防风垃圾斗诞生了。

(二)创客课程——家长导师,协同配合

为破解创新型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难题,学校聘请有科技专长的学生家长担任导师,成立家长导师团,并由班主任和创客教师配合,实施创新型劳动教育课程。如家长导师孙某每周五利用素质选修课时间,在学校开设编程课程,教会学生相关知识与技能,组织学生参赛,让学生体验创造性劳动带来的乐趣。

(三)项目学习——脑体并用,实践创新

结合当地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趋势和需求,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支持学生参与有关研究院所和大学的实验项目,建构了“项目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如“李冰号”智能水质监测船的设计制作,就是很好的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

地理课上,老师倡议同学们开展锦江水质调查项目。同学们最初设定了好几种思路:在江边不同位置分点位打水,再拿到实验室检测,费力、耗时、效率低;制作一艘轮船模型,开到江上的各个点位采集水样,回收后再到实验室检测,虽然节省了人工,但时间成本过高,不能及时反馈母亲河的水质状况。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决定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物理、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亲手制作一艘智能船模,通過手机的操控,到江上的各个点位自动检测水质数据,再适时返回数据到手机终端,这样既实现了数据的全面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即时性。在项目实施的近一个月里,同学们先后完成了以Arduino为基础的智能硬件课程学习、基于MIT平台手机App编程学习,掌握学校创客中心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及其他常见五金工具的使用方法,最终制作出了采用Arduino的控制板,包括运动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即时通信模块的“李冰号”智能水质监测船,获得全国第三届综合实践优秀成果特等奖。

四、五育并举,让劳动教育融合课程“通”起来

劳动教育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与四育相互交织、有机联系。高尚道德情操、实践创新能力、身体素质锻炼和审美能力蕴含于劳动教育之中,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学校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相融合,实现五育协调一体、优势互补,通过学科融合、家校融合、社会资源整合,让劳动教育融合课程“通”起来,达到“1+4>5”的育人效果。

(一)“劳动+管理服务”——岗位管理,礼仪服务

由于劳动服务班对校园公共区域实行“分片承包、责任到人”,学生除了完成校园清洁、种植美化、简单维修和手工制作的劳动任务之外,还要负责礼仪服务和岗位管理,指向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的“劳动+管理服务”融合课程逐步成形。学生课余时间到达各自的承包岗位负责接待、引导来宾,同时履行清洁保洁员、纪律监督员、公物管理员、安全提示员、文明督导员、礼仪示范员的岗位职责,学生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管理和服务中探究管理艺术,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和道德素养。

(二)“劳动+学科教学”——做学融通,学科育人

立足课堂,形成学校劳动教育“做学”范式和学科课堂“融通”范式。通过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整合融通,在五育并举的实践背景下,放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课的“做学”范式即“做中学习”“动中巩固”,“思中升华”。学科课堂的“融通”范式,是指其他课程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实现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目标,强化知行合一,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人文学科主要是劳动观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自然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劳动的态度、意识、观念和精神。跨学科项目课程要求贴近实践、贴近社会,以问题或现象为导向,与手工课结合,以学生完成某一作品为结果导向。

(三)“劳动+艺体活动”——美育熏陶,体育健体

在教育部五项管理、“双减”大背景及学校“两高一低”(高综合素质、高学业成绩、低作业负担)质量诉求指引下,学校通过“劳动+艺体活动”的方式,在艺术体育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创造美好环境与生活。为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学校在劳动中开展美育,如绘川剧脸谱、泥塑陶艺制作等。让美育发挥其非功利的效应,通过劳逸结合的方式和艺术实践活动,学生既习得了劳动技能,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充分考虑“以劳健体”的功能,鼓励学生亲自创造和维护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让学生自己发起和组织各类体育赛事,使学生具备体育服务的技能。

26年的实践育人,学生在劳动中改变态度、激发创新、学会感恩、培养品格。随着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优化,学生学业成绩、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实践创新能力等都获得优化发展。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情怀,践行棕北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大教育观,让劳动教育和五育融合落地生根,是棕北教育人的使命与荣光。

【丁世明,成都市棕北中学校长,高级教师;王华龙,成都市棕北中学副校长,一级教师;姜祺,成都市棕北中学副校长,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