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路径
2022-04-13郭红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对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网络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多重影响。为此,需要将网络社会治理与高校安全教育相结合,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近日,由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洁教授等撰写的《网络社会治理与高校安全教育研究》一书,已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律,系统阐述了网络社会治理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该书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凝练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优化策略、网络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路径的基础上,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的提升策略,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安全教育现状与提升、风险与防范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书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总结了网络社会治理的发展规律、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提出了网络社会治理与高校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发展路径,为不断创新网络空间治理形式、变革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提供思想指导,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价值共识和实践基础。
该书许多内容体现了作者独有的研究体验和理论思考。一方面,厘清了网络社会治理与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机联系。意识形态安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持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不受侵害。该书关注社会与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协同效应,系统总结网络社会治理的相关经验,为全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多维视角。该书将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治理与高校安全教育三对要素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所处地位,提出了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的三个关键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凝聚力和网络话语权。在对这三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后,为高校安全教育研究确立了两个基本视角:新媒体与大数据。该书从新时代我国网络社会治理入手,阐释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凝聚力提升现状、网络话语权建设现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网络时代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与风险、问题与成因、防范与对策。
另一方面,提出了网络社会治理与高校安全教育的多维提升路径。该书共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为新时代我国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在总体上对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与功能、目标与趋势、挑战与原因、对策与治理等进行了概述,为后文的深入探讨奠定理论及实践基础。第二章是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与优化策略,主要阐释了互联网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及特征、相关实证调查和提升策略等内容,从构筑多层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推进意识形态大众化与时代化、建构新型全方位宣传引导机制、完善互联网信息传播监管体系、创建意识形态认同反馈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实践方案。第三章是国家安全视域下的网络话语权及建设路径,主要对国家安全视域下的网络话语权建设现状和对策进行了论述,提出增強网络话语权建设主动性、构建新型网络话语体系、增强网络话语国际影响力、加强网络话语监管等建设路径。第四章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提升策略,主要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所面临的挑战,并从筑牢思想共识、维护利益共识、凝聚价值共识、引导舆论共识、完善治理共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第五章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进行了探究,在借鉴前四章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坚持开放性、创新性、多样性、兼容性原则,要从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提升师生媒介素养、发挥多方合力、完善教育机制等方面发力。第六章是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安全风险及防范对策,主要论述了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风险及其成因,提出从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加快技术强校建设、加强数据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科学有效机制等方面来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概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场域,它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社会治理与高校安全教育研究》一书基于网络空间治理现状,分析了网络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二者互促互进的多维路径。相信该书的出版,能更有效地推动网络时代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高校安全风险,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收稿日期:20220301
作者简介:
郭红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