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北辰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艳秋:乘风破浪的新农民

2022-04-13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22年2期
关键词:食用菌黑龙江省贫困户

李菡丹

在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上,有一座小城叫克东县,隶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农林资源,还有克东腐乳、天然苏打水等特产。2019年5月,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克东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克东县千丰镇宏升村80后创业女大学生王艳秋满怀期待,因为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有她逐梦的脚印,她希望在乡村振兴大潮中也有自己乘风破浪的身影。

王艳秋是克东县北辰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987年出生在克东县第一原种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采访中,她的言谈举止透着东北人的豪爽与热情,和心直口快、雷厉风行的个性。她说:“我是家中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从小就不太受关注,但正是这样才培养了我自立自强的品性。很小的时候,我就清楚地知道只有学习能改变命运,进而可以改变家庭状况。我上初中时就离开家,在学校住宿,有了很强的自律性,凡事自己做决定,并为之付出最大努力。”

经过寒窗苦读,2007年王艳秋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邮电大学会计学专业,实现了自己第一个梦想。大学期间,她依然努力学习,因为她有了第二个梦想——毕业后赶紧找份好工作,回馈家庭。大学毕业时,她很想回家乡找工作,离家近一点,离父母近一点。“家里人都不同意,他们觉得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就应该到大城市去打拼,回家乡工作就显得没出息。”她微笑着说。

于是,王艳秋和同是克东人、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男朋友董传宗来到深圳工作,入职后被公司派往沈阳。在沈阳,两个人工作稳定,并组建了小家庭,生活十分安逸,只是常常想家。她感慨:“工作了两年,我俩还是觉得家乡最好,家乡有肥沃的黑土地,有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还有乡亲们都想过上好日子的梦想。”

经过一段时间深思熟虑,2013年4月,王艳秋和丈夫不顾家人亲友极力反对,毅然辞职回乡创业,下决心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开启第三个梦想——在黑土地上实现人生价值。她说:“‘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是我的原动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群人,致富一村人。”

回到克东县千丰镇宏升村时,王艳秋26岁,参加工作仅两年,她和丈夫不仅没有创业经验,也没有多少创业资金。“这两个年轻人好不容易考学走出去,过上城市生活,现在又回来务农,大学不是白上了吗?”很多村民都说他俩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瞎折腾,对他们并不看好。

资金不足,他们向亲友求助,可是没人愿意借钱给他们;建大棚需要承包土地,也没人愿意租地给他们;他们挨家挨户动员加入合作社,承诺带领村民致富,却没人相信他们……从学生到白领,再到农民,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令王艳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是,她明白万事开头难的道理,眼前的困难没有动摇她的创业决心。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她发现“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只能在土地规模经营或提高土地单位产出效益方面下功夫。然而,土地规模经营需要投入较大财力,不适合她这样的创业者。根据父辈们种植提子的经验,她决定将成本相对较少、经济效益较高、市场风险较小的果蔬种植,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

2013年6月,王艳秋和丈夫多方筹措资金,成立北辰果菜種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棚室果蔬种植。她介绍:“我们买的二手棚室,大概有二三十栋,主要种植提子和豆角。合作社建于宏升村哈黑公路沿线,交通便利,益于商业往来。”夫妻俩分工明确,丈夫负责生产、销售和技术,妻子负责人员、财务和日常管理。

“当时,我和丈夫一腔热血,雇了几位农民,每天起早贪黑,从种到收,再到卖,我俩都是亲自参与,不怕脏,不怕累,很快就把村里所有农活干了个遍。脸变得黝黑,手变得粗糙,人变得壮实。然而,这些变化我们都不在乎,就是一门心思想干出个样儿来。”王艳秋坦陈。

创业初期艰难的日子,王艳秋历历在目。“开始没钱买汽车,我俩商量着买了一辆电动车,为了改善父母居住环境,又给他们在县城租了一套楼房。每天,我俩白天在大棚基地干活,晚上带着收成,骑着电动车,跑40里地回县城,第二天起早,去县城集市上卖货。”

在集市上,王艳秋和丈夫把带来的提子、豆角往地上一放,两个人往大道上一蹲,就开始了叫卖。起初,他们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也不好意思和顾客讨价还价,遇到同行压价、刁难,更不敢据理力争。旁边有不少好心人都劝这两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一看你俩就是学生出身,干嘛遭这个罪、讨这个苦头,去城里找份工作多好。”

每当这时,王艳秋总是摆摆手,笑呵呵地解释:“我俩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慢慢地,集市上很多人都知道了他们夫妻俩的故事,看到他们的货质量好、价格合理,大家都喜欢来买。

有一年深秋,气温很低,北风呼呼刮着,丈夫骑电动车载王艳秋从县城回村。路面高高低低,骑车颠颠簸簸。路过一个水坑时,恰巧旁边开过一辆大卡车,立时水花四溅,溅得他俩浑身是水,羽绒服和棉裤上瞬间结了一层小冰溜子,“现在想想,当时的样子真是太滑稽了”。

后来,他们开始给批发市场供货,晚上经常需要住在大棚基地,于是王艳秋就在大棚旁边腾出一个20平米小屋,两个人就在这里住,一住就住了7年。她回忆:“这7年里,冬天的每一个晚上,炉子烧到半夜就熄灭了,这时我丈夫都得起床披上羽绒服,再烧一次炉子,黑龙江的冬天格外漫长。”停顿了一下,她缓缓地说,“那时,日子真的很苦”。

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王艳秋仍不忘初心。从初期果蔬种植到如今食用菌种植、加工,她积极探索新型农业技术,努力寻找适合的农业项目,勇敢尝试不同领域产品,竭力开拓相关大型市场,在黑土地上辛勤耕耘。

“大学生返乡创业,仅凭热情和勇气远远不够,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干下去。”王艳秋和丈夫很早就开始做食用菌试验,“记得小时候,每逢夏秋季节交替,我们一群孩子进山采菌子,那是童年一大乐事”。但是2014年,他们种植香菇,由于经验不足、不懂技术,引进的菌种出现问题,长出的香菇品质不好、产量很低,当年赔了20多万元。

正当她为付不起乡亲们5万元的劳务费发愁时,乡亲们对她说:“孩子,我们不着急用钱,以后你赚钱了,就给我们,如果没有,也没事儿。”一席朴实的话语让王艳秋心里暖暖的,她暗下决心,“我一定加倍努力,回报乡亲们”。

为过技术关,2015年春天,王艳秋和丈夫多方联系,找到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一位种植大户,上门拜师学艺。回乡后,他们买来7万支菌棒,悉心照料。“食用菌种植对温湿度、通风、光照都有很高要求。那几年,我俩很少能睡个整觉,我丈夫每天晚上都得给手机定闹钟,几个小时就起来查看一次。”

进入采摘期,他们更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累得站着都能睡着。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销售又成了问题。大部分食用菌保鲜期最多只有3天,赶在6月到10月集中上市时,本地市场难以消化,价格跌到过几毛钱一斤。

没有巧门道,只有苦功夫。王艳秋说:“为了打开销路,我丈夫拉上货,去五大连池、北安等地的批发市场,一个个摊位走访,一户户商铺打听。对方见他架副眼镜,文文弱弱,不免犯嘀咕。待打开包装箱,只见平菇肉质肥厚,滑子菇开伞均匀;再细看,货品没有掺水,不带其他杂质。商户心中的疑虑一扫而光,顺利达成供货协议。”

经过不断积累,合作社逐渐迎来转机。2015年,克东县开发办投资60万元,为合作社建成600平方米拌料间一栋;2016年,合作社建成200平方米保鲜库一栋、120平方米腌泽池一栋。2017年,合作社收入700万元,纯利润216万元。在克东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资360万元建成800平方米加工车间、240平方米冷藏库和一条日产速冻蔬菜10吨的加工生产线;投资96万元扩大种植基地,建成吊袋木耳棚10栋。“我们还打通了国内销售渠道,以及销往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出口渠道。”王艳秋介绍,2017年合作社带动600余户贫困户,其中140户实现脱贫。

2018年,合作社从传统种植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型,将食用菌推向产业化,从事食用菌腌制加工,并成立黑龙江省宗秋食品有限公司,主营食用菌深加工延伸项目及产品销售。2019年,在克东县扶贫办帮扶下,合作社新建食用菌种植棚室40栋。

“这几年,我们‘种植基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扩大了企业带动范围。”王艳秋介绍:一是用工,食用菌种植与加工的用工量大,并且是轻体力劳动,六七十岁老者可参与,轻微残疾人也可参与,而这一部分人恰恰是贫困户的主要构成,所以用工是促进贫困户增强内生动力最有效的方式。2019年,合作社年用工量15000人次,发放工资150万元。2020年,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户154人,均实现脱贫。二是扶贫资产,合作社利用扶贫资产温室大棚、吊带木耳棚、保鲜库、盐泽池等创造收益,2020年为贫困户分红24.68万元。三是扶贫资金,合作社通过使用扶贫资金带动分红,均分发至户,共计45.41万元。四是加工业奖补资金,合作社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加工设备,获得奖补资金,年带动分红4万元。五是贫困户全程托管,2020年,合作社为贫困户全程托管滑子菇种植20.64万棒,产生效益21.67万元。六是技术支持,合作社为贫困户无偿培训食用菌种植技术。

“创业艰难路坎坷,回乡务农有几多。夫妻共筑田园梦,苦尽甘来结硕果。”在合作社办公室墙上一直挂着这首小诗,王艳秋和丈夫都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几天,几十个工人正忙着制作菌棒,为今年生产做好准备。在加工厂房制菌车间里,入锅灭菌、冷却、菌种培养、接种入袋、上架发酵,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曾经的贫困户桂香大姐家因学致贫,三个孩子,其中两个上大学,自己身体不好,家里的地也不多,全靠丈夫外出打工支撑。2018年,她到合作社干活,仅半年多就挣了8000多元,第二年又挣了近2万元。“我既不用外出打工,又能在家里照顾老三,如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60多岁的罗阿姨,老伴过世,自己一个人生活,患有严重腰间盘突出,行动很不方便,没办法外出务工。王艳秋了解情况后,找她来合作社剪蘑菇根。这份工作不用长时间站着,只需要一把剪子,坐着就能干活,也不太累。2019年不到一年时间,罗阿姨就挣了近6000元,让她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她激动地说:“现在,我靠自己双手挣钱,看病不愁钱,病情有很大好转。”

在与农户一起奋斗的岁月里,王艳秋带领合作社逐渐确立了企业文化,那就是为消费者的饮食健康服务,为农民朋友的致富梦服务。“我们既要胸怀大志,又要从点滴做起。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說,我们是农民,我们是有良心的农民,我们是与时俱进的农民,我们是敢于创新的农民,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饮食健康服务的农民。”

2020年,合作社建成1000平方米食用菌制作车间一栋、1000平方米分选车间一栋,用于带动发展滑子菇等食用菌产业生产,从基础种植向农业加工转型,可实现年加工食用菌2000吨。随着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夫妻俩有了新想法。

2021年7月,在克东县政府支持下,宏升村走上了农旅融合之路。道路一旁,数十个大棚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另一旁,一个农家饭店开张了。王艳秋从县城里请来的大厨,设计了30多道新菜,主打食材就是食用菌。“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每天都能订出去至少四五桌,开张5个月,收入近20万元。”王艳秋高兴地说。

同时,为培养食用菌技术及其他实用技术人才,王艳秋又创建克东县明德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一年里,共培训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近200人,其他技术工种2000余人,并且带动部分学员实现就业、创业。

2021年,合作社生产滑子菇菌棒20万棒,平菇菌棒40万棒,加工食用菌产品500吨,实现了食用菌菌种自主提取、品种优化,食用菌菌棒规模化生产,以及稳定的销售市场。王艳秋和丈夫还在河北、辽宁两地试种羊肚菌,也取得成功。“今年,我们要将羊肚菌种植技术引进克东,为家乡食用菌开辟新项目。未来,我们将立足食用菌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与壮大,从食用菌链条体量上加以扩充,实现更大带动作用,从带动就业向产业创业进发,让更多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自主创业,致富奔小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艳秋多年努力付出不仅得到了当地农户认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她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黑龙江省女职工创业能手”“第六届黑龙江省青年创业奖”“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奋进奖”“黑龙江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21年12月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22年1月当选齐齐哈尔市人大代表。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的根在这片黑土地上。选择回到家乡做新农民,我无怨无悔,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我不变的理想信念。”看着一栋栋整齐矗立的蓝顶白墙大棚,王艳秋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猜你喜欢

食用菌黑龙江省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