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及发展建议

2022-04-13李雪霖刘爽

产城 2022年2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制造业领域

李雪霖 刘爽

制造業创新中心建设是我国深化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聚集产业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攻关产业链薄弱环节及共性难题,形成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当前各省市聚焦本地科技研发优势领域,积极创建培育省级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在优势产业领域打造全国创新高地。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情况的梳理,研究分析成都市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基础和可能性,有助于明确下一步培育重点和发展方向。

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已认证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中心、13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全国“多点开花、多面发散”发展格局。

制造业创新中心顶层设计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2016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出台多部指导性文件,逐步形成了制造业创新中心顶层设计的政策体系,明确了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建设领域和支持政策。建设体系方面,要求形成以国省两级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明确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一批省级/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和补充。建设领域方面,明确36个重点建设领域最大程度汇集行业创新资源,并要求在每个领域只建设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方面,通过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大力支持列入重点培育对象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并明确《中国制造2025》中有关工程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项目予以倾斜。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完成阶段性目标

目前,我国已论证通过和启动建设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中心,完成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中2020年建设15家的阶段目标。从空间布局来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与地方优势领域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相契合,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少,且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上海、安徽和广东等地区,均获批2家以上国家创新中心,四川省仍无一家;从建设领域来看,已建成的创新中心面向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主要聚焦于关键工艺、核心器件、基础材料、软件及重大装备等5个领域。

多地区多领域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不断涌现

根据赛迪发布《2019-2020年制造业创新中心白皮书》,截至2020年5月,全国已有24个省市积极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认定和培育组建工作,覆盖了全国70%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其中已有19个省市共组建13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从建设领域看,逐渐形成“建成一批、储备一批、挖掘一批”的梯度布局,但仍有先进陶瓷材料、存储器、先进操作系统3个领域既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无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从地域分布看,已形成“多点开花、东多西少”的区域发展布局,东部地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进展最为突出,西部地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多数省份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不足2家。

其他地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经验

北京市:创新新型产业创新载体,探索创新成果转化新机制

北京市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打通技术、组织、商业和资本之间的壁垒,实现成果转化路径由单向“科技创新应用产业发展”向双向“产业需求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转变,构建能承担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如北京机械科学院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整体公司化改制,对成果孵化效果显著的部门成立独立法人公司,以技术输出服务创新中心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上海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布局产业链推动跨区域协调创新

上海市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优势,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联合建立制造业创新分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速推动相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供给和转化应用。如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增材制造)联合长三角高校院所、医学机构和高端制造业开展相关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

江西省:挖掘地区技术优势和区域差异,跨区共建国家创新中心

江西省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自我剖析和区域对标,明确与其他地区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资源差异、产业差异和研发差异,联合共建同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如江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以中重稀土和轻稀土为主要方向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两地强强联合成立国瑞科创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河南省:做好“保姆式”培训和指导服务,全方位推进创新中心做优做强

河南省围绕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条件,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会,宣讲相关政策要求,解读申报方案编写要点和注意事项,并成立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负责创新中心遴选、考核、评价和认定,并为各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和业务指导。同时支持各级相关单位针对每个创新中心实施“保姆式”服务,一对一进行指导协调,帮助创新中心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定期组织召开创新中心座谈会,总结和交流建设经验。

成都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积极在各地级市培育和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5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建设领域,目前已认定通过1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都市有9家,除四川省空天动力创新中心落地于武侯区外,其余均集中位于成都高新区。

聚焦国家重点建设领域组建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成都市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6个重点建设领域,结合自身特色创新优势,聚焦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超高清视频、先进轨道交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领域,先后获批组建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均落地成都高新区。其中,先进轨道交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2个领域已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和超高清视频4个领域目前尚无获批建设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除工业信息安全领域外,其余领域在全国已有多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成都具有争创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的先发优势;另外,成都索贝数码作为四川省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也是广东省超高清视频前端系统与制作技术实验室组建成员,为四川省与广东省联创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提供了可能性。

围绕四川省重点建设领域组建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区域特色创新优势

围绕四川省54个重点建设领域,聚焦卫星互联网、空天动力和智能制造等区域特色优势领域,先后获批组建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四川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作为首批省级创新中心,已上线四川省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并推动全省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四川省智能卫星互联网创新中心是首个卫星互联网领域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四川省空天动力创新中心和陕西省空天动力创新中心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家空天动力领域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围绕区域特色优势领域培育20家市级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争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成都市为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培育市级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市工业发展资金安排专项对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予以支持,目前已认定20家市级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主要聚焦医药健康、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重点细分领域,分布于成都高新区、双流区、龙泉驿区和武侯区等区(市)县,有力支撑成都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对于区域发展来看,成功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利于加速集聚行业内全国高端创新资源,快速构建各类创新主体互利共生、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能够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动力支撑。综合来看,成都已建设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行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为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奠定了较好基础。

对照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领域,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梯队

根据国省两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建设领域,结合成都创建基础,按照“有序推进、重点突出、积极储备”的路径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鼓励工业信息安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超高清视频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对照国家级创新中心创建条件,积极优化股权结构,整合集聚国内一流产业和创新资源,推进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和商业化,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步伐。瞄准国省两级空白建设领域打造培育梯队,把握国内唯一一家省级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的先发优势,大力支持四川省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中国“存储谷”建设,适时储备创建省级存储器制造业创新中心。

促进同领域省级创新中心优势互补,探索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异地共建模式

深入比較分析成都市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与同领域其他省级创新中心优劣势差异,支持超高清视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云制造等领域创建主体基于优势互补、创新协同、协作高效的原则,与其他省市创建主体联合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跨区域的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协调共享机制,打造覆盖全产业链条、项目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合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

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深化创新中心区域合作

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以打造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承载地为契机,支持成渝地区制造业创新中心以签署区域合作战略协议、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共谋重点产业领域区域协同创新规划等方式,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增强“成都创新”区域带动力。紧抓成渝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机遇,重点支持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与重庆相关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信息安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推动成渝地区信息安全产业成为国内产业重要发展极。

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增强创建工作培训指导和要素保障支撑

定期组织国家级和省级创新中心申报专题培训会,邀请工信部专家解读申报方案编制要点和注意事项,指导企业选择创建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加强专员驻点服务,围绕创新中心升级发展的各类要素需求,强化统筹协调,做深做实成都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服务保障。围绕本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创新中心座谈会,总结交流建设经验。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制造业领域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领域·对峙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信息安全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