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以及新挑战

2022-04-13

产城 2022年2期
关键词:成都交通能源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2021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决定》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内涵相同、目标一致,理应积极有为,努力实现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的更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要深刻领会成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它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是一个连续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转型过程,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困难挑战也前所未有。

新形势、新挑战与新机遇

面临增强极核支撑率先示范的新形势。党中央基于我国所处新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作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谋划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求成都担当“两中心两地”的极核支撑作用;四川省委治蜀兴川,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明确成都于全省发展的“主干”定位,赋予成都全面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路径的重大使命。当前,国家积极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四川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提能升级,这就要求依托城市的良好基础,把握发展趋势,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率先探索。

面临平衡城市发展与降碳的新挑战。人口和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成都是全国第4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城市发展正处于关键成长期、产业发展正处在爬坡期,未来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平衡城市发展与减排降碳成为严峻考验。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减碳与人口聚集、减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城市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

面临提升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际社会共识,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已经公开发布,明确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销售占比达到40%等系列工作目标。这些目标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四川是清洁能源大省,成都的电力绝大部分都是清洁电力,叠加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和巨大市场辐射优势,具有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相关产业的巨大优势。四川省委出台关于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决定和18条专项政策指明了方向,为乘势而上壮大产业实力提供了巨大机遇。

优化调整“四个结构”

根据有关机构测算,成都的碳排放来源,主要来自于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过程,其中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占比为35%、交通领域40%、建筑领域22%,即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四大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这四个领域的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做好,则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四个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四个领域”节能减排降碳的关键。

首先是空间结构,这是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之间的布局关系,其既包括三个空间的内部布局关系,也决定生产生活活动的效率。通俗来讲,生产生活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如通勤距离过长、生活配套不方便,开车出行频率将大幅增加。如果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使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功能能级相适应,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就可从源头上减少人类活动带来的碳排放,以更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承载更多人口和经济活动。

其次是产业结构,包括高碳排行业占比和投入产出效率等指标因素。简单来说,消耗单位资源能得到多少经济提升和收入增长。只有改变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才能从根本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三是交通结构,主要是指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在货物运输中的占比,以及公共交通和私家车在市民出行中的占比。由于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消费、居住之间的中间环节,交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进程。更多通过铁路运输、通过公交出行,有利于降低交通环节的碳排放。

第四是能源结构,主要是指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说高碳能源和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牛鼻子”,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油、气、电的消耗,不可避免地产生碳排放,交通已是成都第一大碳排放源,交通领域的参与主体多、路径依赖强、利益难协调,是减少碳排放的瓶颈。能源结构是表象,其实质是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这些结构从消费端影响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碳”发展甚至“近零碳”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空间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和城市承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通过交通结构调整推行绿色生活方式,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全链条低碳化高效化,才能真正实现源头控碳、精准降碳。

打出绿色低碳发展“组合拳”

围绕“四个结构”,可通过相应具体举措,着力打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组合拳”。

首先,空间结构调整,从超大城市系统视角出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着力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转型。

一是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成都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决定》提出进一步巩固“一山连两翼”格局,整体保护“两山、两网、两环”生态格局,构建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未来,成都将拥有山青水秀的生态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生态将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是构建科学发展的功能格局。坚持以功能为引领,鲜明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导向,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丰富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推动教育、健康等基本功能就近满足,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核心功能互为支撑。不久的将来,工作日紧张高效工作、周末享受大美川西风光,将成为美好生活的成都模样。

三是强化产城融合的建设导向,着眼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推动职住平衡,强化就近配套,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金角银边”,公园绿色500米半径覆盖率达90%以上,努力让市民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享受好服务、感受好生态。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深刻把握国际国内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产业和市场机遇,聚焦“强二优三”,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强二”,重点是要继续做强先进制造业,这是城市发展的基石。

一方面要做强增量,乘势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包括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4个重点产业,同时布局以氢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新赛道,把四川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加快转换为成都发展的产业优势。

另一方面要做优存量,突出数字赋能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突出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着力打造绿色供应链,培育一批近零碳产业功能区和绿色工业园区,让生产更为清洁、低碳。

“优三”,重点要围绕提升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向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用户服务延伸,做大做强绿色金融和碳中和服务,提升产业附加值。目前,成都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探索并付诸实践。

第三,交通结构调整,围绕市民出行和货物运输两个重点,形成人和货低碳出行运输的交通体系。《决定》提出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的格局、构建绿色高效货物运输体系、大力推动运输工具低碳化和加快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等四个举措,推动交通结构向公交优先、公铁并重调整,强调交通领域治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规划控源、制度激励、智慧赋能。目前,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线网规模跃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建成区内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决定》明确以轨道交通为中心,进一步统筹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到2025年,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同时“2025、2030年的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绿色出行比例也要分別达到60%、70%的覆盖范围”,这意味着绿色出行将成为市民最愿意、最依赖的出行选择。

第四,能源结构调整,重点在能源供给和消费两端发力。四川拥有丰富的水电优势和天然气资源,成都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90%以上的调入电力为清洁能源,全市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达到62.6%,优于全国38.3个百分点。但也存在电网承载能力不强、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不足、煤品存量削减空间持续收窄、油品增量控制难度较大、新能源应用不足、用能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决定》立足发挥清洁能源大省优势,着力提升清洁能源供给和安全保障能力、深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推动能源供给向低碳化多元化、能源消费向电气化高效化提升。简单来说,就是减煤、控油、稳气、增电、发展新能源。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推动生产、交通、运输、家庭生活等领域电能替代,同时倡导节约用能、低碳生活,这需要各方共同行动,共建共享碧水蓝天。

猜你喜欢

成都交通能源
繁忙的交通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穿过成都去看你
小小交通劝导员
数看成都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成都
在成都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