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策略探究

2022-04-13赵家佳

文化产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创中华传统

赵家佳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论断。当前,不断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提升文化自信,而且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思想的又一新高度。

近年来,学界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策略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近五年内研究现状来看,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实践路径进行概括性探析。如李沁芳、毕国帅、贾雨楠、殷恩华、马艳、方兴和朱胜凯等部分学者从组织领导、社会需要、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现代科技、日常生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宣传教育、对外传播等方面探析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实践路径。二是实践机制方面研究。如鞠忠美、赵岚等部分学者从实现的主体协同机制、环境调节机制、多路径协调机制、全方位保障机制等进行了分析。三是从方法论角度研究。韩美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进行了阐述。另外,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课题。田鹏颖从学理角度尝试进行初步的阐释,张昊雷从双重继承法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可见通过二者相契合,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斷深入发展。

上述研究成果,一方面体现出了我国研究者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策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于策略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层次还有待提升。这就需要对“为何发展”与“如何发展”进行深入探析,为更好找寻策略,以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拓宽路径。

为何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

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体现在文化领域上。从古自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充分展现出了东方大国的“大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与“魂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源泉。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现实需要,可以更好地指导人民群众走好新时代道路。

历史必然性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这可以理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重大课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在治国理政中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如“以百姓心为心”“道法自然”“天下一家”等,因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又踏入了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坚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挖掘文化资源,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三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人,老祖宗留下的价值传承始终不能忘,“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保护、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

现实需要

事物的发展不能脱离实际,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延续与发展历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难题,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的出现、国际关系影响、教育力度不够、文化认同感有所缺失、继承与弘扬的方式相对局限、对外传播力度不够等,这些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运用的需要,更是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提供中国智慧的需要。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策略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是实现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结合时代发展主题,发挥当代价值的根本路径。坚持立足于时代,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精髓;着眼创造,激发创意思维新活力;促进交流,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辩证分析,扬弃继承,要结合时代需求,充分发挥新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整体上升。

立足时代,深入发掘蕴含的精髓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要用辩证的思维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弃、继承并进行改造、转换、创新和发展,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树立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以进一步丰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2.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不仅在政治领域,在文化、经济、生态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时至今日,对经典文化思想的挖掘和创新,可以按照时代的新进步与新要求加以补充与完善,从而让文化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3.坚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自身发展,以构建新话语体系

一是打破原有传统文化的弘扬模式。要结合时代语境,重新激活其生命力。如文学经典《三国演义》,如果跳出文本研究,从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其管理模式、为人处世、经商谋略、道德正义进行多维度解读,就可以将文化精髓加以创造性转化。二是立足于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诠释。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社会保障完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政治理念,都是在新时代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加以改造与创新的。坚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以构建新的话语体系。

着眼创造,激发创意思维新活力

1.赋予新的表达形式与方式

一是以新的表达形式来展现内容。恰当的表达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如在网络电视剧、动画片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以轻松愉悦的喜剧形式表达。二是创新表达方式。在互联网高度发展、新鲜事物不断涌入的全媒体时代下,可以通过当前较受欢迎的抖音、西瓜等短视频平台,或者通过文艺创作方式,如歌舞、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艺术作品,抑或是科学技术赋能,如利用5G、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这样可以使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新的魅力。如2022年虎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只此青绿》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它是对国宝《千里江山图》的演绎,运用了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通过人物的深情演绎以感受古今文化交融,其赋予传统文化无限生命力,受到广大人民的称赞。

2.创新发展融入新时代生产生活

一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多领域产业融合。第一,创新产业多元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传统服饰、工艺、美食、医药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根据当下人们的需要,挖掘其价值,发展特色产业。例如,传统手工艺,可以依托编织、织染、制陶、雕刻手艺等拓展产品的功能,激活特色产业。第二,推动多领域产业融合。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因此,要将目光聚焦于优秀传统文化与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中,找准结合点与结合方式。例如,与旅游产业结合可以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功能的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开发可以创新新模式,如与博物馆、动画片、体育竞技、节日活动、纪录电影等相结合。可以通过多领域融合,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渠道,扩大受众范围,以带动经济发展;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以创新社会生活。要重视在日常生活利用价值,将传统饮食、传统服饰、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重构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方式。此外,还要高度重视展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形式,如将蒙古族的呼麦融入现代音乐的创作中;三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从青少年抓起,以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要在学校、家庭以至社会大环境中营造学习氛围,达到育人的目的。四是要发掘城乡地域文化价值。将少数民族地方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与文化符号纳入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中,让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独特的风格。

促进交流,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当今世界各国文化频繁互动,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各国间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需要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推动“双创”发展,这有利于提升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

1.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外传播能力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第一,讲好中国故事,要突出主题,宣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提炼精神标识。第二,要创新方式方法,要情理交融,把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精神、力量寓于其中,用现代化方式从美学、艺术、数字化等角度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其中融入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科技与文化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河北民间传统虎头图案”的融合都很好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第三,要加强对外传播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变革思想、民本思想、和平智慧等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从世界共同发展的角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具有当代价值的创新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提升大国形象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新型国际关系。

2.吸收借鉴各国先进文明成果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当下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吸收各国先进文化,推进文化之间的互动。古代丝绸之路、印度阿拉伯数字、中国四大发明等文化的互相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交流。现如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因此,通过吸收各国先进文明成果并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再创造、再创新,可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交流中取得新突破。

在新时代条件下,运用多种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相结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沁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12):50-52.

[2]毕国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贾雨楠.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4]殷恩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287-288.

[5]马艳,方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性发展路径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1,9(05):78-80.

[6]朱胜凯.新时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双创”的基本着力点[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1,21(01):42-46.

[7]鞠忠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8]赵岚.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现机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30):124-125.

[9]韩美群.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方法论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5):97-102.

[10]田鹏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理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1-8.

[11]张昊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华传统文化双重继承法研究[J].长白学刊,2021(03):143-149.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4]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双创中华传统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