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上运动里程碑:华北冰上运动会
2022-04-13李桂华岳博伟
李桂华 岳博伟
1935年1月25日至26日,首届华北冰上运动会在北平南海冰场举办。共有来自北平、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和哈尔滨等七省市的89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冰上盛会。华北冰上运动会是中国第一次综合性冰上运动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冰上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冰上运动史的重要里程碑。
华北冰上运动会的举办同北京的冰上运动传统密不可分。早在清代,北京的冰嬉运动就已十分盛行。乾隆时期,冰嬉运动的发展达到顶峰。乾隆本人十分喜爱“阅冰”,甚至亲自撰写了《御制冰嬉赋》。当时的冰嬉运动被清朝视为“国俗”,地位非常重要。宫廷冰嬉运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抢等”“打滑挞”和冰上蹴鞠等。冰嬉运动在民间也广为流行,深受民众喜爱。当时还有描写民间冰嬉运动的诗:“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1]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冰上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北京的冰上运动逐渐走向兴盛。1922年,北洋政府在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将滑冰列入体育教学内容,有力推動了北京冰上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随后,北京的众多学校纷纷开辟冰场供学生开展冰上运动,学生们也纷纷参与到冰上运动中来。王健吾在《华北之体育》中提道:“溜冰及冰球在华北及平津各学校,亦为冬季最摩登之运动。”[2]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滑冰已经成为风靡北京的流行运动。北京拥有北海和南海等许多冰场,参与冰上运动的民众人数众多。北京冰上运动的繁荣发展为华北冰上运动会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有利条件。
举办华北冰上运动会的提议由来已久。早在1932年,华北体育协进会就准备在北平举办一次冰上表演会并将其作为十七届华北运动会的表演项目。虽然这一提案通过了,但是由于日本在东北和上海的侵略,导致华北冰上运动会被迫推迟举办。1934年局势稳定后,华北体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冰上表演会纳入首届华北运动会并定于1935年1月25日至26日举办。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袁良担任赛会会长,著名体育家马约翰、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和“中国篮球之父”董守义等人担任比赛裁判。各界知名人士为举办华北冰上运动会汇聚一堂,可见这届赛会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为了迎接这场体育盛会,各地纷纷展开参赛运动员选拔工作。北平市的选拔赛于1935年1月12日举行。最终,28名男运动员和9名女运动员从参赛人员中脱颖而出,取得参加华北冰上运动会的资格。这次选拔赛也成为北平市的首届市级冰上运动会。此外,河北和东北各省市也纷纷举行运动员选拔赛,为参加这次中国冰上运动史上空前的盛会进行筹备。
1935年1月25日是华北冰上运动会的开幕日。当天天气极其寒冷,但仍有近千名观众前往南海冰场观看。下午2时,开幕式正式开始。来自北平、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和哈尔滨等七省市的89名运动员在主席台前列队。其中东北五省市的代表队尤为引人注目。他们所持的队旗上白下黑,中间绘有各省地图,象征着东北的白山黑水,令在场观众为之动容。此时的东北已经沦陷,但东北的体育健儿们仍克服困难坚持参加比赛。《北平晨报》的记者为此撰写了《白山黑水动人心脾》的报道:“白山黑水,犹在人心,而遥望东北,山河变色,北地炮声,继之又来,还我河山,未知尚在何年何月。睹各健儿衣饰旗帜,不禁令人泪下也。”[3]在民族危亡之际,这届比赛已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和英勇顽强精神的象征。
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了参赛选手的热情。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来自各省市的冰上运动健将们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盛大的冰上运动盛宴。比赛项目包括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球三个大项,男子项目又分为高级组和初级组两个类别。在男子高级组5000米速度滑冰比赛中,河北代表队的汪兴瑶在比赛开始一路领先,但最终却被北平队的孙元泰超过。男子高级组2000米接力的比赛有北平、辽宁和河北三支队伍参加。北平队一路领先并最终获得冠军。花样滑冰比赛分两天进行。第一天的比赛要求选手按规定图形滑行,第二天的比赛允许选手在四个图形里自选。经过两天的角逐,来自北平的黄洪熙和萧淑芳分别夺得男子组和女子组冠军。冰球比赛只设男子项目,共有北平、河北和哈尔滨三支球队参赛。决赛在北平队和河北队之间展开。最终,实力强大的河北队以7:0战胜北平队夺得冠军。
在激烈的比赛中,一批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北平代表队的孙元泰和孙仁实是同胞兄妹,二人均在比赛中大放异彩。孙元泰一人斩获速度滑冰男子高级组500米、5000米和10000米三个单项冠军并同队友一起取得2000米接力赛冠军,高居男子高级组总分第一。妹妹孙仁实也丝毫不落下风。她摘得女子组500米、1000米和2000米三项比赛桂冠,取得女子组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北平冰球队的张龄佳不仅擅长冰上运动,还是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他曾代表中国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9届远东运动会,还曾在第5届全国运动会上打破十项全能纪录并保持多年。在比赛中,北平代表队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萧淑芳成为冰场上的明星。优秀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让华北冰上运动会更为精彩。
比赛结束后,大会为获奖运动员们颁奖。男子高级组和初级组冠军均获得银盾一座,以及由宋哲元赠送的银杯一只和大会锦旗一面。女子组冠军则获得宋哲元赠送的银杯一只和市政府与华北体联授予的两面锦旗。除此之外,所有个人优胜者均获得奖章。大会圆满结束后,清华大学体育家马约翰评价道:“冰运之比赛,在我国尚属首举,故参加之单位及运动员均不多。然能有此良好成绩,亦属可贵。”[4]
作为中国举办的首次跨区域综合性冰上运动会,华北冰上运动会对中国冰上运动的发展意义重大。为筹备这届比赛,各地纷纷将冰上项目运动员集合起来组成代表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冰上运动力量。比如,北平市和天津市的第一届冰上运动会均是借选拔参加华北冰上运动会比赛队员的契机举办的。这届比赛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冰上运动的技术水平提升。例如,除化装表演外,花样滑冰爱好者们开始更多地进行图形练习,以提高技术水平。一批介绍花样滑冰技术的书籍和文章也随之出现,对中国花样滑冰运动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华北冰上运动会成功举办后,中国的冰上运动取得进一步发展。在华北冰上运动会的影响下,北平和天津等地先后举办了多场冰上运动比赛。1936年,北平市和天津市相继举办了第二届全市冰上运动会。1937年后,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影响,华北地区的冰上运动归于沉寂。但是,华北冰上运动会在许多人心中埋下了冰上运动的种子,让冰上运动为更多人所熟知和喜爱,为之后中国冰上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刘鹏.说说老北京的冰上运动[J].北京档案, 2015(2):44-45.
[2][4]郭磊.冰·鉴:时光里的冰上运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20,47.
[3]徐文东,朱志强.中国冬季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29-30.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