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市西城区果子市斛律光碑
2022-04-13王石雨
王石雨
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的果子市社区北邻德胜门箭楼,南靠清朝醇亲王府。社区内辖有鼓楼西大街、西绦、八步口等具有古老传说的胡同街巷,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底蕴。然而在民国时期,果子市曾有一块题为“北齐咸阳王斛律光”的石碑,经查阅档案及相关文献史料,亦可发现其背后同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北京市西城区果子市斛律光碑,尺寸为34 cm×90cm,碑题为“北齐咸阳王斛律光”,正书。石碑正文共102字,内容为:“斛律光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人,咸阳郡王金子。马面彪身,神奕雄杰。年十七,为都督,封永乐县子,进巨鹿郡公,历位司徒、尚书令。周师攻洛阳,光率骑五万,驰往战于邙山,大败之。迁太尉,转大将军,袭爵咸阳王,进太傅。累破周将韦孝宽之师,加右丞相。后为祖珽所害。”正文后有赞诗一首,曰:“落雕都督结发从戎,周师十万一鼓而空。筑镇平陇累战称雄,血迹不灭千载孤忠”(碑文及赞诗中标点均为作者所加)。从内容上看,碑文对相貌魁伟、少年得志且英勇善战的北齐名将斛律光不吝赞美之词,对其在与北周作战中的累累战功也予以颂扬。而对于斛律光忠诚于朝廷,却最终惨遭小人陷害的悲惨命运则非常惋惜。遗憾的是,历经战火,原碑已不见于果子市地区,仅有碑刻拓片及相关记载传世。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档案可知,该碑刻立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1941年12月)。[1]
此外,石碑落款题有张伯英三字,并附印章两枚。张伯英(1871—1949),徐州铜山县人,字勺圃,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作品尤以魏碑见长。由其总纂的《黑龙江志稿》参考了许多珍贵档案,记载极其全面,包含地理、经政、物产、财赋、学校、武备、交涉、交通、职官、选举、人物、艺文12类,至今仍是研究黑龙江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重要材料。[2]毫无疑问,张氏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果子市斛律光碑中的赞诗亦出自其手。
作为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学者、诗人,张伯英为何要为一位生活在北朝时期的将领书写碑铭及赞诗呢?这还要从斛律光的生平事迹谈起。
斛律光(515—572),北齐著名将领,高车族人。高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因善于制造并使用“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车子而得名。据《北史》卷98《高车传》记载,高车内部有六个强大的氏族部落,分别是: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3]斛律光即出身于高车斛律氏家族。尽管作为北齐开国功臣斛律金长子,但出身显贵的斛律光却并非纨绔子弟,自幼便以善于骑射,武艺高强闻名。十余岁时,斛律光隶属侯景部下,随同四处征战,高欢部将彭乐称其必成大器。[4]
此后,斛律光先作为前锋跟随北齐文宣帝高洋出征漠北,大败库莫奚军队,掳获牛羊、马匹、辎重甚多。随后数年,斛律光又率军先后夺取了北周天柱、新安、牛头、绛川、白马、浍交、翼城等多座镇戍。在北齐与北周之间的邙山、洛阳、汾水等著名战役中,斛律光不仅运筹帷幄,还勇冠三军、战功赫赫。据史书统计,斛律光一生参与作战上百次,从无败绩,堪称一代名将,最后官至左丞相、咸阳郡王。但因其刚正不阿,最终惨遭奸臣穆提婆、祖珽谗害。北周武帝宇文邕在灭亡北齐后,感念斛律光忠勇,追封其为上柱国、崇国公。[5]唐德宗建中三年(783),增添历代名将64人画像,配享于武成王庙,斛律光即在其中。记载北齐历史的《北齐书》卷17、《北史》卷54也均为其列传。从果子市斛律光碑的碑文内容来看,其无疑是综合参考了《北史·斛律光传》与《北齐书·斛律光传》的结果。
由上文可知,斛律光是一位活跃于北朝后期的著名将领,然而距离其生活年代长达1300余年的后人,为何要为其刻碑留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斛律光忠勇双全,符合人们心目中英雄的标准。根据史书记载,斛律光“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其父每日令其出畋,还即较所获禽兽”。在不断的刻苦练习中,斛律光箭法也逐渐精准,每箭必“丽龟达腋”,斛律金对此赞不绝口。17岁时起,斛律光跟随父亲四处征战,曾在战场上驰马射中并生擒西魏丞相长史莫孝晖。在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爆发的邙山之战中,斛律光大败北周军队,亲自射杀名将庸国公王雄。另据《北齐书·斛律光传》记载:“(光)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丞相属邢子高见而叹曰:‘此射雕手也。’”[6]因此斛律光在当时又有“落雕都督”之称,可谓是真正的“射雕英雄”。除英勇善战外,斛律光还为人正直,不折腰于权贵、奸佞。权臣祖珽、穆提婆等占据公田,多行不法,斛律光上奏与之抗争。而且他从不倚仗权势贪奢靡废,个人素养极高。斛律氏“一门一皇后,二太子妃,三公主,尊宠之盛,当时莫比”[7]。但斛律光“性节俭,简声色,不营财利,杜绝馈饷”,[8]深有国士之风,颇受士卒及朝野爱戴。正是因为斛律光兼有忠和勇两种优秀品质,才深深为1300余年以后的人们所敬仰。
第二,国难之际,北平沦陷,需要出现“斛律光氏”的英雄人物。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北平沦陷。在此危局之下,张伯英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节,不仅隐居不出,还屡次写信给时任徐州伪市长的叔父张云生,劝其莫为伪政权出力。在生活清苦、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即使日本侵略者试图以10万银元购买其代表作《十七帖》,张伯英仍视如粪土,严词拒绝。作为爱国学者,其当然希望华夏儿女中出现“斛律光氏”的英雄人物,可以独撑危局,甚至带领同胞光复山河。尤其是斛律光还深谙兵法智谋之道,“行兵用匈奴卜法,吉凶无不中。军营未定,终不入幕,或竟日不坐”[9]。对斛律光的欣赏、赞美及期待“斛律光氏”英雄人物的出现,促使张伯英为斛律光撰写碑文并为其题赞。
第三,以斛律光为代表的北方民族将领历史上曾经活跃于北京地区。南北朝至两宋年间,北京作为战略要地,是定都于中原、关中的汉族政权与北方各游牧民族及其所建立政权进行交往、沟通的关键地域。这一时期内,北京地区广泛存在着出身于北方民族的将领的活动痕迹。考虑到北朝后期北京地区属于幽州管辖,为北齐政权领土,且斛律光之弟斛律羡更是长期担任幽州刺史,斛律光本人也曾经屯兵幽州,故出自北方游牧民族——高车族的斛律光与北京也深有渊源。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原因,民国三十年十二月(1941年12月),在北平地区一些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斛律光碑刻立于今西城区果子市。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则是各个民族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义务了解包括斛律光事迹在内的中国古代民族历史;保护处于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古代传统文化,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而认识、熟悉、保护北京地区珍贵的档案、文物,了解北京地区的民间文化,避免斛律光碑遗失的类似情况发生,同样刻不容缓。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刻精华,北京9503-60.
[2]万福麟,张伯英,崔重庆,等.黑龙江志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70.
[4][9]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967-1972.
[5][6][7][8]李百藥.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22-226.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