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通过比较阅读建构“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神话课堂
2022-04-12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刘宙彤
江苏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学 刘宙彤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地理的联结、经济的合作,还是文化的融合与重塑。阅读文本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在文化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近年来,国内积极倡导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建构,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一个重要维度。
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考,被认为是文学和文化的源头,具有很高的哲学性和艺术性。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神话”主题,安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在立足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入了古希腊经典神话故事。四篇课文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扎实的立脚点,也为文化熏陶提供了广阔的延伸点。由神话引出跨文化视角下的比较阅读,建构“语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的课堂,其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提高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最终实现跨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一、探文化之源:创世神话的元素共通
几乎每一个文明诞生初期,都会面对两个无解的难题:世界是从哪儿来的?人是从哪儿来的?远古人类创造出一些凌驾于凡人之上的生命与力量,试图对世界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做出解释,创世神话应运而生。
《盘古开天地》是中国著名的创世神话,巨人盘古劈开混沌,化身万物,蕴含着中国古人对世界起源的美好想象。蒋军晶老师在《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中,引入日本神话《淤能棋吕岛》和冰岛神话《诸神创世》,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各民族创世神话的共同元素,揭示阅读神话的目的在于感受英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受中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为跨文化阅读课提供了优秀的借鉴和范例。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创世神话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补充阅读《女娲造人》,学生对女娲造人的故事非常熟悉,为其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跨文化渗透的需求,教师可以选择以下故事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大洲 文化 发源地 故事 主要内容欧洲 古希腊文化地中海沿岸《普罗米修斯造人》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欧洲 希伯来文化两河流域 《创世纪》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亚当,用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亚洲 达雅克文化 婆罗洲 《萨拉潘代造人》萨拉潘代先后用石头、铁和泥造人,只有泥人令天神满意
(续表)
比较的目的是找到各民族“造人”神话的共同规律,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世界各地的“造物主”都选择用泥土创造人类。在缺少信息交流的远古时代,这是一个十分美妙的巧合。在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猜想:泥土软硬适中,是远古先民身边最适合制造物体的材料;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人类,其生存都离不开土壤,也便认为生命来源于土壤。
世界各地创世神话的内涵所指向的文化起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宏观上来说,无论后世如何发展变化,全球人类同根同源,同心协力创造了今天美好的世界,这是跨文化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筑文化之基:洪水神话的民族精神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停地与大自然斗争,逐渐形成对自我、对外界的认识。巧合的是,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对洪水的惨烈记忆,形成一种集体表象,以神话为载体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时刻警醒后人敬畏自然。
洪水灾害是世界各地末世神话的共同母题。《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是中国洪水神话的经典之作,两位主人公身上都寄托着先民希望远离灾患,以及在灾害面前对英雄的向往;面对困难,英雄们勇于抗争、不懈奋斗的精神,也早已深深铭刻在中华文化里,形成了一种民族记忆。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跨文化的理念下,重新思考我们的民族文化,较之直白的教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更有利于其达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入其他民族有关洪水的神话,如代表希伯来文化的《诺亚方舟》和代表印度文化的《摩奴之舟》,进行比较阅读。
故事名 来源 洪水起因 应对经过 结果《女娲补天》 中国共工撞倒不周山,导致天崩地裂女娲炼石补天,斩龟腿撑天,撒芦灰堵缝拯救了人类《大禹治水》 中国 黄河水患大禹带领民众疏通河道,引水入海治理成功《诺亚方舟》 希伯来上帝耶和华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上帝指示善人诺亚建造方舟,带着妻儿和动物逃离只有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摩奴之舟》 印度洪水暴发,毁灭世界摩奴受生主大梵天指点,建造大船,带上七位仙人和生物种子逃离摩奴、仙人和种子幸存,摩奴重新创造世界
面对足以毁灭世界的洪水,逃离和治理都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差异背后,是中外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早在1922年,梁启超先生就将两组神话做了对比。他指出,中国人没有上帝惩罚的宗教观念,认为洪水只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需要积极应对才能继续维持农业生产。女娲、大禹等人不屈服于自然,“常欲以人力抗制自然”,恰又是“人定胜天”信念的体现。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无数次挫折和阻碍,中国人民都以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一克服,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直至今天。
从有关洪水神话的比较阅读中,教师可以找到跨文化学习的出发点——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必要。
三、存文化之异:普罗米修斯故事的普世影响
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放、包容、大度的自信,我们在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理解和接纳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当代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要求。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它被选入统编版语文教材,承担的便是多样文化理解的教育功能。课后“阅读链接”选取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将比较阅读的要求直接呈现出来。教学中,学生众说纷纭,既能发现故事的异同,也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1: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为民造福,我更喜欢钻木取火的故事,因为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而燧人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了火种。
生2:我喜欢《普罗米修斯》,因为它的情节一波三折,让我更想往下读,《燧明国》相比之下就在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比较平淡。
生3:《普罗米修斯》讲的是神仙帮助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更富有神奇的想象;《燧明国》讲的是人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火种,更贴近现实。
根植于不同文明沃土上的两个神话,在人物、情节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燧人氏钻木取火秉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特点,从自然万物中获得生存的力量;普罗米修斯盗火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宗教色彩,神权主宰一切。但它们又存在共性,那就是为民造福的英雄会永远为世人铭记。
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要予以充分肯定。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很多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对火种来源的奇妙想象,普罗米修斯无疑是最著名的。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探究话题:普罗米修斯带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影响呢?
拓展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今天的人类正在用奥运圣火传递仪式纪念普罗米修斯。即使进入21世纪,采集圣火仍旧遵循最传统的方式:在希腊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聚光引燃。观看圣火传递、见证开幕式圣火点燃,是全世界对奥运会的关注焦点。我们也正在参与和理解古希腊文化,借鉴其中美好的象征意义:火焰由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代表了光明、勇敢和正义。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下,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会擦出全新的火花。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认识了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异质元素,感受到多样文化的多元魅力,增进理解,才能和谐发展。
总之,阅读文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比较阅读可以打破时间、空间、民族、主题的局限,找到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为学生打开了解多样文化的一扇窗。在比较和鉴赏的过程中,渗透跨文化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建立平等自信的文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