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周时期青铜大铙研究述评

2022-04-12卢翠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兽面型式殷墟

卢翠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随着商周青铜乐器的不断出土,商代铜铙作为礼制文化中重要的因素,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据研究资料表明,铜铙可能是一种贵族们重要场合用的礼仪重器,起源于商代,因不同于以殷商为中心的中原腹地的编铙,考古界一般称之为“大铙”。

一、关于南方大铙的发现

笔者搜集文献资料发现,早在1949年以前,湘潭市就出过1 件兽面纹铙。1949 年之后,对青铜大铙又有了新的发现,其中,以湖南宁乡地区最为集中,1959 年在老粮仓杏村湾师古寨一土坑中,出土5 件叠放的兽面纹铙。1973 年在黄材三亩地一椭圆形坑内,出土1 件云纹铙;1974 年唐市陈家湾出土1 件兽面纹铙;之后在1978 年、1983 年、1993 年分别出土了兽面纹铙、象纹铙和师古寨铜铙。

除宁乡地区外,1964 年湘乡狗头坝商代遗址中出土1 件兽面纹铙,1971 年岳阳黄秀桥费家河边出土1件兽面纹铙;1972 年在湖南太湖公社出土了1 件铜铙;1979 年湖南省长沙望新出土1 件有枚铙;1985 年9 月中旬,株洲县漂沙井油圳村发现1 件西周铜铙;1988 年株洲市禄口去朱亭镇黄龙村出土了1 件兽面纹铙。1991 年安仁县豪山乡湘湾村出土了1 件西周时期的铜铙;2000 年益阳市兰溪镇千家洲乡也出土了1 件铜铙等。

除了湖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也出土了不少青铜大铙,如安徽博物馆现在所藏的1 件云纹铙;1962 年江西省渝水区出土1 件有枚铙;1963 年浙江余杭徐家畈出土1 件兽面纹铙;1959 和1969年浙江省长兴分别出土了1件乳丁纹铙;1974 年江苏江宁出土1 件云纹铜铙;1978 年福建建瓯出土1 件乳丁纹铙;1980 年湖南省耒阳出土了1 件青铜大铙;1981 年湖北阳新县荣山村出土了2件青铜大铙;1989 年新干大洋洲商墓中出土3 件云纹铙;2002 年江西永修县四联村发现2件商周晚期青铜铙;2003年,浙江温州瓯海杨府山发掘了一座土墩墓中,出土了1 件乳丁铙;2004 年3 月浙江省高禹中学基建工地发现1件铜铙。

二、南方大铙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商周时期青铜大铙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青铜大铙有关其名称定义、类型学型式、演变以及早起甬钟起源等问题的探讨上。

(一)国内有关铜铙名称定义

其实,关于铜铙的名称在早期曽存在过一段时间的歧义,有学者将之称之为铙,也有学者称之为钲,还有称之为铎,由于在先秦文献中,缺乏具体的形制记载,以至于至今众说纷纭。

最早主张“铙”说的学者以罗振玉为代表,罗先生认为:“博古图载钲甚多,以予所藏之钲与图较,则彼皆铙也……钲大而狭长,铙小儿短阔;钲柄实故长,可手持,铙柄短故中空,须续以木柄,乃便执持,盖铙与钲皆柄在下而口向下。”现今大部分学者认可此观点,将之称为大铙。

而主张“钲”的说法则是以容庚为代表。他提出:“柄在下,中通,手持与声之。柄长者可手持,柄短者则接以木。”陈佩芬对南方铜铙进行研究后,亦将之称为“大钲”。之后陈梦家也提出“钟”的说法,他认为:“商世之钟,宋博古图为之钲,罗振玉谓之铙,近人或谓之铎。容庚注‘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止击鼓……而商世执钟为传统宴享之编钟,其形制虽与钲铙同而异用,今故不用其名。其行为后世钟所本,而执以鸣之,故全名之为执钟。

图1 1983年湖南宁乡出土铜铙

图2 1985年株洲县出土铜铙

关于“铎”说的学者说:“殷人无钟,钟乃周人所造,大率起第二期之末造,然其形制,实有所本,即古器中,昔人所称为铎者是也。器本无自名,亦无自注其年代者,然而,可知其必为铎,且必为商器,盖其器之演进,入第四期于徐越诸国有所谓句鑃者在也。句鑃,即铎之音变。徐人之句鑃,又自名为征铖,别有器名钲铖者,是又钲铎为一之证。

虽然对其名称有争议,但是,对于其奏法,上述四种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根据其形制、花纹和铭文而断定它是口向上柄向下,执而鸣之声。

(二)关于铜铙形制以及类型学的研究

国内对于铜铙形制和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少,但是,并没有一个很统一的划分,各家各抒己见。但就南方铜铙的类型学研究,大多学者着重于从纹饰角度出发,其中,以高至喜为代表,他早期在《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一文中,从类型学的角度将南方大铙分为四型,分别为兽面纹铙;云纹铙;乳丁铙;有枚铙。

之后高至喜又在《论中国南方商周时期铜铙的型式、演变与年代》中,将铜铙型式进一步细分为6 型17 式,A 型为粗线条兽面纹铙;B 型为有云纹的兽面纹铙;C 型为云纹铙,兽面已接近消失;D 型为有乳丁铙,兽面完全消失;E型为有枚铙;F 型为特殊型铙。他根据类型学的方法,认为铙总的发展演变形式是:钲身由扁阔向瘦长发展;乳枚从无到有,从短变长;铙上云纹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的发展过程。

从上述可看出,高至喜对于南方大铙形制划分,无疑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来的学者研究大铙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关于乳丁和枚的界定问题上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在其归属上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比如,他文中提到的浙江长兴出土和建瓯市黄科山遗址的铜铙,高先生在《商周铜铙概论》中归属有枚铙,而在《商周时期铜铙的形式、演变与年代》上,又改属有乳丁铙;既然将铜铙的枚乳分开为乳丁和枚,那么,应该需要对它们进行界定。

其他研究成果还有如陈佩芬将南方铜铙称之为“钲”,并命名为界栏式、双目式和钟枚式。从他对三种类型中的“双目铙”的命名来看,其抓住了这种铜铙中兽面纹装饰作为分界。而施劲松继承并发展了高至喜对于大铙形制的划分,将南方铜铙分为四型:A 型云纹铙,B 型乳丁铙,C 型兽面纹铙,D 型齿纹动物纹铙。观其划分,可发现施对于云纹铙的划分中,包含着兽面纹的划分,但后来C 型中,又单独划分出兽面纹铙,这可能会造成了分类上的混乱。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于南方铜铙形制的划分也有其他的观点,如向桃初认为随着铜铙的发展,铙上乳丁不再发挥装饰作用,而成为演奏时发音需要配置的铙之部件,这样,由于发音需要,铜铙两面必须铸上枚乳,钲面已无空间来表现兽面纹,这反映装饰功能让位于实用功能。向认为枚乳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重要的阶段开始,所以,南方铜铙的分类,首先应该分为无枚乳铙和有枚乳铙两大类。这种划分是对其枚作用的肯定,将枚的作用作为划分依据,笔者认为其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除了上述从纹饰角度出发,也有学者从大铙形制的划分角度出发,比如,井中伟发表的《我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的类型学研究》一文,依铙腔和纹饰等特点对南方出土的铜铙形制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将之分为三种类型:A 型:合瓦型阔腔;B 型:形制近似于A 型,但其更为厚重,大多数甬部有旋;C型:腔体横截面呈六边形,长甬中空且与腹腔通,甬上无旋。

井先生对铜铙形制划分,更多是以铜铙的形体特点作为出发点,以腔体上纹饰特点来进一步划分型式,但其划分上也有一定问题,比如,井先生将A 型合瓦型阔腔分为四式,其中I 式和II 式腔体近似相同,都是纵剖面呈扁梯形,I 式甬上无旋,主体饕餮纹凸显双目,II式甬部开始出现旋,但无旋甬依然存在,主体兽双目有的突出,有的开始消失,对于井先生这样的划分,无法很确定的显示出I 式和II 式的区别。

(三)关于大铙和甬钟关系之研究

对于甬钟的起源,目前在学界也是说法不一,像早期王国维、李纯一等等学者都有所论及,但是,他们多数认为甬钟是由北方小铙演变来的。

而高至喜在《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中,却肯定了西周甬钟的出现是受了南方铜铙的影响,并认为铙的发展序列为:A 型兽面纹大铙——B 型云纹铙——C 型乳丁铙——D 型有枚铙—甬钟。高先生对大铙的形制、纹饰、乳钉等方面演变过程进行论述,认为其发展到西周D 型铙时,形体已接近方形或狭长;并且甬部的花纹逐渐转向简单。而西周早期甬钲身以云纹雷为主,钲身为小乳丁,且旋虫的出现标志南方大铙已经演变为甬钟。高先生为了进一步论证此观点,在后来《论中国南方商周时期铜铙铜铙的型式》文中,又对南方的甬钟如何传入周人地区进行推测。除此之外,他还论证了甬钟起源于北方小铙一说的不可靠性,认为北方商代小铙形体小,纹饰简单,且甬部没有旋,三五个成组,可能与西周编钟在组合上有关联之处。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支持此观点,对于甬钟起源南方大铙一说,也大多是依据其形制等特点来论证,但是,也有些问题,如甬钟是成编使用的,而南方大铙是单件使用,两者在编列上的差别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南方大铙是手执而鸣,而甬钟是悬挂而鸣,由执鸣到悬鸣,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演变过程?

(四)关于铜铙年代之研究

关于铜铙的年代,由于没有直接的出土伴存物,因此,对于其年代的研究大多出于推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商代,最晚为西周时期,但也有认为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向桃初《从殷墟出土铜铙看南方铜铙的年代》一文中,基于殷墟出土的铜铙形制纹饰以及南方铜铙源于殷墟铜铙,而殷墟兽面纹铙年代为殷墟二期晚段这一认识,最终认为最早的铜铙年代应该在殷墟三期或者更晚,并认为这是南方铜铙年代的上限。而南方铜铙的下限,因西周甬钟源于南方铜铙,而最早的甬钟其年代不晚于西周早、中期,故他认为其下限不晚于西周中期。

三、结语

我国对于南方铜铙的研究从整体上来看,以早期20 世纪末高至喜《概论》《型式》中,对南方铜铙的研究最为具体,成为后世研究南方铜铙的依据和典范。但是,自进入21 世纪之后,学者们对于南方铜铙的关注和研究开始逐渐减少,直至近两已经再无所出,究其原因是因为文献上的缺失不足?还是对于所出土的铜铙认识已经足够?

南方铜铙诸多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吗?笔者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后发现,对于南方铜铙的起源和南方铜铙为什么在短时间流行后退出了历史舞台等等问题,并未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得到解答,依靠铃的外形与铜铙的相似,认为铜铙起源于铜铃,但铜铃腔内有铃舌,并且其靠的是左右摇摆内壁发音,而铜铙的发音靠的是敲击外壁或者铙的鼓部。两者的发音原理并不相同,因此,很难说铜铙是起源于铜铃。

以上除了笔者所疑惑的问题,还有诸多其他问题都有待更多的学者予以关注和研究,来弥补铜铙文献记载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猜你喜欢

兽面型式殷墟
敦煌莫高窟北朝兽面图像浅议
“国之重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
殷商故都 甲骨之城
青铜兽面纹鼎: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
垂直电梯安全钳受力分析及型式试验
垂直电梯安全钳受力分析及型式试验
钢板桩工艺沟槽支护施工方案
Python的对象与型式
浅析新农村河道生态护岸型式及选用
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