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力量赋能陕西高质量发展

2022-04-12种建荣

陕西画报 2022年1期

2022年1月19日,赵一德省长在陕西“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1年惠民工作时指出:“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太平遗址、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丰硕……”。把考古成果摆在了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列入省级政府工作“成绩单”前所未有,充分彰显了考古工作在陕西发展大局中重要地位与独特作用,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关注考古事业发展的决心与导向,在全省文物考古界引起热烈反响,极大地激发广大考古学人的工作热情和专业自信。

考古成果首次列入政府“成绩单”

《报告》中提到的两项考古成果,是去年陕西考古收获的典型代表,发现重要,意义重大,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太平遗址是关中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客省庄二期文化超大型中心聚落,年代距今约4150-3700年前。发掘出土了玉璜、玉璧、玉刀和陶牌饰、陶铃等礼器和较多卜骨,体现了该遗址作为高等级中心聚落的核心地位。同时,还发现有来自周边其他同时期文化的显著因素,显示这里曾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可谓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化的史前基础。公元前2000年前后正是史前社会末期到早期国家产生的关键阶段,太平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史前文化向早期文明过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展示中国文明多源一体、兼容并蓄的起源过程和文化特质的重要案例。

汉文帝霸陵考古是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独家承担的“西汉帝陵大遗址考古项目”的收官之战。该项目自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经过持续十多年系统的田野工作,取得了丰硕考古成果,不仅为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本底依据,也为同类遗址的考古工作积累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曾入选200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并获国家文物局2009-2010年度“田野考古优秀工地一等奖”的殊荣。本次霸陵考古工作,不仅纠正了700余年来“霸陵在白鹿原凤凰嘴”的历史文献失误,更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陵位及其规模、布局和内涵,缀合了西汉帝陵的形制演变的历史链条,奠定了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基础。考古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更是反映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证实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构建中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直接物化载体。

陕西考古铸就文明信史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陕西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14个王朝先后在此定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考古事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陕西考古肇端于20世纪30年代,几代学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发掘揭示了一大批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既有百万年前的人类遗存,也有可以追迹的文明曙光,更有周秦汉唐的盛世遗留,还有体现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众多遗珍,为谱写中华五千年文明信史新篇提供了重要素材。

特别是,接连涌现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从早年的蓝田猿人、西安半坡、宝鸡周原、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汉阳陵等,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以来的神木石峁、延安芦山峁、宝鸡周公庙、汉唐帝陵等26项入选考古遗址,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独特魅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更为构建国家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础。同时基于这些考古发现与成果,陕西先后建成了半坡、兵马俑、法门寺、汉阳陵等一大批蜚声中外博物馆和遗址公园,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壮大考古力量赋能陕西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前所未有地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从历史研究,重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考古事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与关怀,对考古工作给予厚望。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加强考古工作的讲话精神为指引,把握陕西考古重大意义与历史使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率先加强考古机构建设,依托陕西考古研究院建成了集“科学发掘—保护利用—展示阐释”三位一体的全国首家考古博物馆,开国内考古机构改革之先河;同时积极壮大考古力量,为陕西考古研究院增编扩员105人;西安、咸阳、宝鸡各地市党委政府也纷纷支持文博考古机构引才引智,加强考古人才储备。陕西考古,未来可期。

为继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赋能陕西高质量发展,当前陕西考古应紧扣《政府工作报告》的主旨要义,布局谋篇,积极作为:一是面向时代需要,凝练课题培育项目。继续依托石峁、芦山峁、太平遗址深入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凝练以周秦汉唐都城与帝王陵墓为核心的“国家文化考古研究项目”;积极参与“考古中国”专项计划。 二是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合理布局考古工作。继续开展“一带一路”联合考古,全面推进“黄河文化遗产考古研究”,大力开展“秦岭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深入推进“长城考古项目”,为黄河、长城与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依据与支撑 。 三是服务陕西发展,重点做好基建考古。着重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让“要动土、先考古”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不断完善建设工程考古管理。重点围绕“大西安都市圈建设”与“重大民生工程”,全力做好基本建设的中华文化遗产保护,赓续文脉,服务建设。同时努力推动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度融合、文物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互动融合、推动公众考古与考古研究视域融合,让古老文明“活”起来,彰显民族精神,凝聚发展力量。四是把握学科趋势,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世界一流考古研究机构”的中国样板,保持陕西考古行业领先示范地位;系统构建田野考古体系与学术研究体系,全面提升考古工作质量与研究水平;着力考古成果阐释研究,做好成果传播工作;深入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与学风建设,培养人才梯队。

志存高远,必将唤起春花树树开。陕西考古工作者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续扎实推动文物考古和保护利用工作,努力实现陕西考古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考古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