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蔬菜种业政策发展浅析

2022-04-12赵冬梅张凤兰

蔬菜 2022年4期
关键词:种业农作物蔬菜

赵冬梅,张凤兰

(1.京研益农(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97;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北京 100097)

蔬菜种业是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蔬菜种业政策,通过权威性规范行业行为,整合种业资源,搭建发展平台,对保障蔬菜供种安全,提升蔬菜种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蔬菜种业政策发展历程、种业政策对蔬菜产业影响的基础上,对现代蔬菜种业政策进行总体梳理与分析,指出我国种业政策对种业发展的引导作用,这对于我国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蔬菜种业政策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和持续支持下,我国种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种子供应由缺品种、少良种到品类丰富、质量稳定、数量充足,种业对农业增产科技贡献率在45%以上。回顾种子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的“四自一辅”、改革开放初的“四化一供”、21世纪初种子“市场化”和近年迈向“现代化”4个阶段。

四自一辅”阶段(1949—1978年)

1950年农业部制定《五年良种普及计划》,提出“就地选留、就地串换、就地繁殖、就地推广”的种子生产供应策略。1958年毛泽东主席把种子工作列入农业“八字宪法”,提出把“培育和推广良种”作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1958年农业部召开全国种子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施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方针。各县设立种子站,负责种子经营和调剂。此阶段虽有种子产品,但作为商品交换的较少。

“四化一供”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确立了“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的方针,实行行政、技术、经营上“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9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规定除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外,允许多渠道、多形式经营,随之民营种子企业相继成立。1996年国家计委印发《关于种子工程“九五”总体批复》,“种子工程”正式启动,开始全面构建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种子产业体系。1997年农业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和登记管理的规定》,外资种业陆续进驻我国。此阶段种子企业正式成立,突出体现仍为国企主导。

“市场化”阶段(2000—2011年)

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大激发了民营资本投资种业的活力,我国种子企业数量由2 700多家迅速增加到8 500多家。2006年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要求国有种子公司与农业部门“政企分开”,全面推进国有种子企业脱钩改制,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格局。此阶段民营种子企业快速发展,突出体现出种业“市场化”特征,我国种业初步迈进依法管理和健康、有序发展的新时期。

“现代化”阶段(2011年至今)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发,开启了我国种业新一轮改革进程。此阶段企业主体地位日益显现,突出体现为种业改革不断深入,种业政策密集出台。

蔬菜种业作为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经历了农家留种、集体调剂时期,计划经济、统一供种时期,开放市场、种业竞争时期和建立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时期。

种业政策对蔬菜产业的影响

发展民族种业,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建国初期,我国把推广良种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因而良种种植面积得到扩大,良种普及率逐年提高,推行的“四自一辅”“四化一供”方针,在不同时期保障了蔬菜生产和供给,对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大门逐渐打开,种业进入市场竞争时期,积极开放的种业政策,使种业市场得到繁荣和迅速发展,蔬菜品种和种类日益丰富,蔬菜科研育种得到重视,良种基地建设提上日程,形成“良种引育、生产繁殖、加工包装、推广销售和宏观管理”种业产业化体系。

进入21世纪,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种业和种子公司,在种业大环境和种业政策的引导下,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育种的创新道路。从“科研单位育种+企业推广”模式,到“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在政策利好和法制保障之下,我国种子产业迎来快速增长。1999—2019年,我国种业市场空间从330亿元增长至1 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蔬菜种子约占国内种子市场价值的30%,已由过去的市场价值120亿元,增长到蔬菜年用种量超过5万t,市场价值超过300亿元。

叠加政策驱动,我国现代种业迈上创新之路

近年来,在国家多重并举各项种业政策扶持下,处在转型期的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在育种能力、品种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丰富的蔬菜种质资源为育种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工程育种及分子育种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市场化导向、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研究、集约化运行的“工厂式”先进育种管理组织模式正在形成,我国蔬菜育种技术与时俱进。有实力的蔬菜种子企业也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蔬菜育种基地和实验室,组建科研育种技术团队,加大蔬菜育种资金投入,创制自主品牌新品种。科企合作推动科研机构事业改革,探索种业发展机制创新、体制改革新途径。

种业政策发展,印证了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蔬菜种业从小农经营走向现代化发展。

现代蔬菜种业政策梳理与分析

2011年开始,我国政府各部门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扶持、健全法制保障,推动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国家种业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监管与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表1)。

表1 蔬菜种业相关政策汇总

明确种业战略地位,吹响种业改革号角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阐明了加快推进种业发展的战略性、紧迫性的重要意义。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拉开了种业体制改革的序幕,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2015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种业“事企脱钩”的通知》,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事企脱钩”制定了时间表,并明确了脱钩标准。2016年农业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创新种业人才发展机制和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类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立种业发展目标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发布《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着力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蔬菜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努力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育种新机制,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

保护并重视种业成果,激发培育创新活力

1999年,农业部首次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开始受理来自国内外的品种权申请,并于2007年重新公布,2011年和2014年进行了修订。2014年,国务院公布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2次修订)》,目的在于更加有效地保护植物育种者的权益,促进农作物品种创新,提升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2015年,农业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发16号)》,表明国家重视科技创新和对体制改革的决心和方向,从而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充分激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热情,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21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扩大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及保护环节,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完善侵权赔偿制度,完善法律责任,用制度导向激发原始创新活力。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建立良好法治秩序

为规范种业秩序,农业部相继制定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16年)、《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2017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版)》《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落实的通知》(2018年)等多项管理办法或条例,从生产源头、市场经营、产品安全等方面全面监管种业行为。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强调了种质资源在原始创新中的重要性,并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作出了规定。

加快种业现代化,打好种业翻身仗

2020年,农业农村部制定《2020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继续完善国家“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深入推进科企合作,加快规范品种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将推动种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响亮口号,为种业创新与全面振兴鼓劲加油。

解析种业发展政策,引领种业创新发展

分析种业发展政策、规划和行政法规,呈现出以下特点及变化:注重规范种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引导种业市场化;由重视种子生产逐渐转向支持良种培育和生物育种创新;鼓励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加速构建商业化育种模式,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纵览新时期的种业政策和法规,体现了农作物种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旨在规范种子市场秩序,保护种业创新成果,建立农作物育种商业化体制,突出种业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动育种科研成果向企业流动。最终目标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种业创新能力。

种业政策未来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我国现代种业制度和政策仍在不断地深化完善中,以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坚实保障,为我国现代种业健康、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市场净化等行动,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建设,旨在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

2021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对“十四五”我国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总体思路、框架体系、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十四五”期间,紧紧围绕种业振兴重点任务,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4大环节,布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标志性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体系,扎实推进种业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

未来种业企业的发展,将向以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和跨界融合为代表的集团化,以联结小农户、大市场和科研院所的平台化,以专业育种、生产、加工、经营和测试检测的专业化,以产品特色、区域特色、作物特色为特征的特色化方向发展。科企深度融合、企业强强联合、多元化发展,将呈现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蔬菜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作为民生“菜篮子”的技术支撑,必将迎来新机遇,迈向新高度。

猜你喜欢

种业农作物蔬菜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退役军人座谈会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宁波谱写现代种业发展华章
蔬菜
趣味象声词
蔬菜也“疯狂”
蔬菜的哀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