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
2022-04-12吴玉萍
吴玉萍
摘要:本文重点地分析现阶段我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防治的几种手段,通过对比,希望能够为大豆的高产优产提供一些参考,帮助种植户解决大豆生产中病虫害的问题。
关键词:大豆种植;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技术
引言:要保障其高产优产,就必须对常见的病虫害做好合理的防治工作,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实现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
在大豆种植中,发生的常见病虫害高达20多种,可以发生在大豆生长的各个时期,虫害通常为蚜虫、食心虫、毒蛾等,病害往往是灰斑病、病毒病等;同时,最近几年,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环境影响等因素,大豆栽培的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病率逐渐上升,这一问题困扰着相当多的种植人员,若不加以有效防治,病害会传染,虫害会蔓延,一小部分的病虫害甚至可以威胁整片种植区域,造成明显减产。
对于不同的病虫害,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进行防治,这也就需要农户依靠先前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判断其具体的病症,再对症下药,同时,在大豆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于同一种病虫害进行处理的药剂和防治的方式也并不相同,这些情况都让防护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化。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现阶段,我国针对病虫害问题的处理手段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防护和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说来,防治手段可以分为四类,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广泛应用于耕种之中,比如,早在先秦时代遗留下的古籍中就有关于除草的记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农业防治也一直被视为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是通过耕作栽培措施或者选育抗病、抗虫品种进行防治,首先,种植户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分等环境状况,选择适合播种的大豆品种,不能出于追求产量的目的,盲目地迷信某类高产的种类,要因地制宜,例如,在风大的地区,要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播种,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它的生长发育。选种后还要对于种子进行筛选,丢弃其中破损、发霉的种子,从而保证种子的活性,提高发芽率。其次,通过合理规划种植布局、进行耕翻整地、实施田间管理等方式,调节耕作区域的土壤环境,保证后续的水分和肥料供给,在保障大豆健康生长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譬如在食心虫危害严重的地方,新的种植区域要与去年的种植地有所间隔,以此降低下一年的虫害几率。
化学防治
这是相关的种植人员最常用的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一方面,化学试剂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在农户选择好大豆种子后就可以添加化学试剂,采用拌种、浸种等方式处理种子,在最初的阶段就为防治大豆的病虫害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大豆根蛆幼虫既可以咬食幼苗根部,又会排泄粪便造成根部糜烂等情况,农户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大豆种子和乐果乳油进行拌种,有效地防治这种虫害。除了对于种子的处理外,还可以根据大豆的不同生长阶段选择相应的方法和化学试剂,做到针对性的预防,在成熟期时,大豆较容易感染灰斑病,这时就可以使用相应的粉剂进行喷防,保证大豆的产量。除了病虫害,科学地利用药剂可以在不危害大豆植株的情况下消除田间的杂草,保证种植区域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另一方面,化学试剂也可以在发现植株感染病害、受到虫害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理,效果相当明显,当大豆子叶表面出现黄斑的时候,是田间出现了大豆根潜蝇,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相应的试剂进行喷洒,阻碍其进一步发展、扩散,不仅能够杀死虫体,部分化学药剂还具有抑制或者调节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能力,种类多样,其目的都是为了对抗病虫害。
化学防治效果显著、方法简便,且受限制因素较少、成本较低,受到广大农户的喜爱,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各个时间段的栽培中。但在种植过程中,长时间使用同一成分的化学农药,会增强病虫害的抗药性,降低治疗效果,要想再次治愈只能加大剂量的使用,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还会对于农产品、土壤、水源等造成伤害,威胁人的健康,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病虫害固然可恶,但在处理时一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为了求快而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
物理防治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已经被种植人员广泛地使用,在进行处理病虫害时也可以应用相应的现代科技,如紫外线、电流等进行诱杀、灭虫的效果。比如,不同害虫对于光频的喜好不同,利用昆虫趋光性,通过频率效率灯或者在田间设立色板,进而驱赶害虫,防治病虫害。
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正好相反,大多是利用生物的习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借助相应的工具,或是将环境变为不适宜害虫生活的条件从而驱赶它,亦或是转变成其喜爱的环境进行诱杀。虽然不破坏环境,但无论哪种手段,物理防治的成本都较为高昂,且适用范围有限,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在我国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现状中,很难普遍应用。要想真正地实施此项防治技术,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或者技术支持。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防治技术,方法有很多种,实则就是以一种或者一类生物来对付有害生物,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可以利用捕食性生物、寄生性生物或者病原微生物这三类,以此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例如利用白僵菌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好菌土洒在垄上,以此杀死食心虫的幼虫。生物防治因不污染环境、不危害生物体的健康,被人们高度重视,具有广泛的前景。
但由于其需要一定的知识素养,而我国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这种防治方法有赖于专业人士的指导;另外,进行生物防治时所需资金较多,比如通过赤眼蜂治理食心虫时,每亩田所需的赤眼蜂数量在一万頭,农户一般很难接受这背后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出于这两点原因,生物防治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使用,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不断地研究、普及,更好地发展这一科学环保的治理方式,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新会.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0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