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师范生审美能力和教学情趣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
2022-04-12张洁
摘 要:高考改革加入美术成绩是因为美术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意义非凡。幼儿在2、3岁就进入了涂鸦期,开始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就是艺术教育,说明美术教育伴随幼儿自身发展需要提供的很适时。但在高职学前教育入学新生学情的调研情况看,喜欢美术的同学并不多。在没有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学前美术课程,还要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的目标,因此研究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审美能力、教学情趣的路径很有意义。
关键词:学前美术课 情趣 审美 思维 自信心
1 美术情趣的意义
学习美术并不是以做艺术家为目标,而是因为美术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意义非凡。首先美术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能让我们学习历史、认识现实、掌握文化等、表现情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共鸣,可以通过象征、写实、夸张、变形等各种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其次,美术对于幼儿的发展意义更重要:幼儿绘画和手工前,首先要观察对其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位置等感知、再现、表达,是想象美、创造美的过程。如手工还锻炼了幼儿的肌肉群。良好的美育给予幼儿愉快情绪和审美,有助于学习能力和习惯,从而形成积极的个性。幼儿的动手能力是思维直接联系的,从小班先动手后动脑,到中班手脑并用,边说边做边画,到大班先构思、再动笔的过程,幼儿的手部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刺激大脑皮层相对应的生理区,从而使思维和创造力越来越高。我们的右半脑擅长视觉、空间、音乐、舞蹈、身体协调、我们的左右半脑擅长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可我们的左右半脑是共同提升、相辅相成的;再次,除了对幼儿心智发展的影响,它幼儿后期发展是否充满力量、自信、阳光、积极,也有影响。因为从理论上讲,人需要从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审美、认知和自我实现等七个方面被满足。幼儿天生喜欢绘画,美术创作过程是一个自由快乐的过程,幼儿可以通过作品抒发爱和情感,表达自己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受直觉支配、多感官共同参与这让幼儿的认知和审美逐步被满足,积极评价又让幼儿获得了被尊重感和归属感。正因为美术如此重要,所以美育也越来越被重视,还要加入高考成绩。
但奇怪的是我们都经过幼儿涂鸦期,并且都曾热衷以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甚至有很多人还曾报了美术培训班,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仍然热爱美术的人不多。以我对学前师范生近十年的调研结果看,每一届、每个班50人左右,喜欢美术的同学也就3-10人。而如今,随着生源文化质量的不断提升,喜欢美术的人更加减少,难道是学习耽误了美术发展吗,从意义层面我们知道美术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那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的美术情趣变的淡薄了呢?通过调研很多同学谈到了挫败感,坦言自己画得不好。那是什么时候画不好的?这个画不好的评价依据是什么?又是谁给定论的呢?这就是我们在学前教育师范生审美能力和教学情趣培养路径中必须解决的。
2 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审美能力和教学情趣的路径
路径一,转变观念:首先,多用例子举证学习美术的意义,用学生自身经历反思美术情趣的得失,从而引起职业担当的共鸣,树立起要保护好自己孩子、自己学生美术情趣的信心。其次,多举例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必须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让她们感知美术是服务生活的“小工具”,不仅仅是她们不自信的绘画语音。比如讲到大家习惯了的P图再发朋友圈的习惯时,同学们很感兴趣,津津乐道分享自己的经验。原来专业生画画用的“三停五眼”等造型规律,还可以用于生活。我们学前专业的学生是比不过专业学生画素描人物,可我们一样能借助造型规律把自己P的很漂亮。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再比如同学们都能用专业构图手势‘对八框’,分别对风景照、二寸照给出合理构图,这说明学前专业学生已经在无意识中巧用了构图。让学生从意识里认可‘自己画不好、我不喜欢美术是个错误命题’,是我们首要的任务。让他们重新定义美术、幼儿美术的概念与意义,开始警戒自己给幼儿作品的评价是否科学,是否积极。
路径二,讲思维而不是单纯传授技巧。技巧需要反复练习,需要较长的时间转化,而思维的理解就在一瞬间,虽然思维转化也不能立竿见影,但可以缓解同学们的不自信和恐惧心理。我们以素描为例,有些兄弟院校学前专业是不开素描的,或者是弱化到两三节课。那我们逆向思考一下,为什么专业考生只学习了素描,画没有学过的简笔画、卡通画却画的比学前专业学生好呢?我们从下笔就能得到结论,原来专业学生和我们学前学生画简笔画的思路不一样,学前的学生用写作业的思维画画,从头画到脚,也就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流线处理,也许画像了,也许画不像。学习素描的专业考生则秉持一个驯化了的习惯思维。先构图确定位置、在按照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由简到难的顺序画,眼中有一把隐形的比例卡尺,而且,对于像人物等有造型规律的图形,专业生还会直接套用规律,然后不断添加细化以惟妙惟肖。所以,我们直接讲专业考生的绘画思维习惯不是更直接吗?越过漫长的几何体、静物等学习过程,直接用这种思维习惯练习简笔画。虽然临摹思维课程只有两次课,可学生们的每日一练作业就此铺开,第一个月练辅助线的方法练习严谨思维习惯,本身细微观察的能力和习惯,也是幼儿应该获得的,只是我们尊重其发展规律,不用严格比例关系等限制幼儿自我感知罢了、第二个月用简笔画该有的特点---线条流畅,来重点训练。原来那些被学前生易于描摹的形象会画的更准确。再也不会有全班临摹一个草莓,结果画出一筐形状各异的草莓的结局。也许你认为草莓不需要严谨,但对画人物呢,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啦、第三个月课上線已经讲到了色彩,学生的课下的每日一练可以侧重到了涂色训练。这整个过程不难,学生做到持之以恒,进步会很明显,一学期学生们的绘画水平会大洗牌,原来笃定自己画不好的同学、对美术没有兴趣的同学居然画好了。有什么比自己的转变更刻苦铭心呢,从未被否定、被贴标签,只是要求观察的仔细点、严谨点,大胆表达即可,于是自己喜欢上了画画,也能画好,那我们的幼儿美育不应该如此引导吗?越自信越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路径三,选材不仅是瞄准岗位需求,也要贴近学生水平。不要看幼儿心智发展简单,幼儿的联想能力和替代意识,是我们成人所学不来的。天马行空所以创意美工才有了市场,大量的综合材料、各种材质的特殊效果被挖掘被运用,因此学前专业的学生购置的美术耗材往往是幼儿园中岗位需要的材质。比如彩色铅笔这个工具,在我们课程中是有争议的,持反对意见的老师声称幼儿园不用彩铅笔而是用油画棒等色彩工具,我个人认为这还是从传授技巧的思路考虑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几乎不用铅笔画画,我们抛弃铅笔吗?所有老师说不能,因为铅笔是学生最熟悉的工具,掌握起来最容易,那为什么彩铅笔不能代理专业生的水粉,用来训练学生色彩呢?难道铅笔多了个颜色就不再是学生们熟悉的铅笔啦?恐怕依然是,而且用彩铅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色彩和前面学的结构、调子有什么关系,调子铺到结构上,颜色铺到调子上,学生们一旦理解这个理论,再以油画棒表现颜色空间就非常得心应手啦,在过渡到水粉技巧也是事半功倍。仅以此佐证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片面强调岗位对接也是弯路。
路径四,择内容、体现个性化差异。关于选择内容上,鉴赏内容和透视内容是必须学生给讲透彻,让他们能够欣赏、尊重、容纳多元的文化艺术,了解人类艺术的起源发展,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独特性,能在作品欣赏中获得乐趣和情感共鸣与满足,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敏锐观察能力、有知觉作品形式审美的能力、掌握简单艺术语言,能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且随着中国世界地位的提升,民族自信,多把民族的工艺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智慧。这仍然是一种思维培养,最终让学生对生活和事物有敏锐的感受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审美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一个渗透,学生对幼儿的引导也是如此,不像我们从艺术作品中唤醒美感,而是让幼儿在生活中种下美的种子,激发和诱导他们对生活有审美愉悦感,乐于参加美术活动,富有创造力。这对幼师的审美知识面和审美思维要气较高,所以必须开,从老师精讲案例,如何赏析作品的美,如何开展幼儿美术鉴赏活动,到资源库提供,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鉴赏不能一蹴而就堆放在一起开展,可以每节课都给学生预留分享时间,细水长流,长战线利于培养鉴赏的思维习惯和敏锐度。透视也是保有争议的内容,包括学生自己也觉得那么难,幼儿园又不用,我用不用学?但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透视规律掌握不好的,主题画创编有问题,主题画创编是省赛、市赛的内容,关联的同学不多,但教师资格证考试就关系到所有同学,美术的面试题会考到主题画创编,透视不理解的同学往往把体积的、空间的画的很矛盾,比如墙体里飘着柜子,沙发腿没有中心是歪的等等,幼儿的空间感的确没有发育成熟,我们不能因为其局限更加迷糊他们,展示给幼儿的应该是科学的、如实的,这才利用幼儿认知,这个世界没有因为幼儿幼稚而去刻意幼稚,是幼儿在如实的环境中日趋成熟,适应这个世界;如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就是接纳她们的不同基础,提供不同的发展需求,在考核中设计ABC三个层次,A的层次属于学生学习就能达到的难度,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并且树立自信培养情趣,B层次属于学生努力才能达到的层次,属于教师资格证、岗位必用知识,让学生重视美术课程,而C层次是为了美术情趣爆棚和天资比较高的同学设计,以专业考级、接本、胜任专业培训班而设计,让不同学生获得价值感,就好比我们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关于讲技法的内容,其中的案例不能只选人云亦云的经典案例,优秀的众所周知,全员认可,可这高度又和学生何其遥远。所以,还要增加落地案例,不能一蹴而就的拔高,多关注过程中的表现,正面的反面的要涉及。甚至从效果上讲,用平行班的案例要比用往届的案例更有说服。因为每一届的学情多少还是有差异的,特别是近几年学前教育在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学生主力军从初中起点的连读、到中专生择优、到高中生选拔,这是完全起点和认知不同的群体。比如同样开色彩内容,初中起点的学前生选用案例可以多用大上的典范,认知和审美能力特别受生活经验和阅历所限,大量的案例才能强化她们的认知,但是在色彩特效创意上那就是她们的擅长了,平行班效应就出来了,同学之间的举一反三让老师也大开眼界。积累这些巧妙创意又是日后讲课的典范。
对于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专业技法,很多不是直接作用到幼儿美术活动内容的,它又略有难度,学生就会在挫败感中有抵触,我们一定要以为什么学,怎么能学会,学会了怎么用的思路去开展,以“课岗融通、课赛融汇、课证融合”就让所有的技法和职业理念结合的有的放矢,即岗位运用、学前职业能力大赛、教师资格证。如下图所示:我们一年级造型基础项目。它是由一个教学知识点引发一棵知识树,枝干是培养的过程内容,果子岗、证、赛的实操内容。专业考生接触素描知识维度也就是到树干部分,而且对造型和调子要求比较高。但,作为幼师学对这部分内容定义为体验原理,重点是要挖深学习素描后对我们的影响。一个小小的方体8课时,绝不是画反反复复画4周正方体,而是以此为点讲到了临摹简笔画的方法、创意素描的造型与调子如何处理,彩色创意素描如何处理,透视对主题画创编的影响。
总之除去以上探索,关于学前教育师范生审美能力和教学情趣培养的问题还有许多需要解决,例如怎么把保护儿童美术情趣和幼儿美育联系到家庭教育中,怎么把创业思维融合到美术思维培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忘初心把学前美术教育做到不遗余力,持续改进,不断提升。
课题:本论文是2021年河北省高校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项目“幼师美术课程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审美能力和教学情趣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课题(sz20211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洁皓.南通工艺美术资源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03):144-146.
[2] 王宁华.在美术教学中提升中职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尝试[J].美术教育研究,2020 (03):94-95.
[3] 肖华.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02):55-59.
[4] 張丽,沈业,于海玲:地方民族艺术在应用型高校中的传承实践研究[J].大观(论坛)2021(03):148-149.
[5] 张蕊.谈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05):102-103.
作者简介:
张洁:(1981—),女,汉族,河北沧州人,学士,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院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