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你的过高期望毁了孩子

2022-04-12钱玉玉

心理与健康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雨爸爸妈妈心理

钱玉玉

小雨是一名高一女生,因为最近两次考试没考好,很受打击,说不想上学了,在班主任老师的建议下来到心理辅导中心。在一问一答之间,小雨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小雨是家里的独生女,爸爸妈妈对她有很高的期望。小雨的爸爸毕业于985高校,妈妈毕业于211重点大学,爸爸希望小雨至少考入211重点大学。小雨还有一个堂弟,学习成绩特别好,爸爸很喜欢他,经常在小雨面前夸他,希望小雨像堂弟一样优秀。

进入高中之后,学习难度很大,小雨感觉非常吃力,但是又不敢和爸爸妈妈说出实情,担心他们会对自己失望。可接连两次考试的失败,令小雨的爸妈很生气,他们不仅打骂了小雨,还拿出堂弟的成绩单和她对比。面对学习的压力,面对爸爸妈妈殷切的期望,小雨很想逃避……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为人父母的普遍心愿,父母希望下一代强于自己,能更好地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既是爱孩子的表现,也是人之常情。

站在心理的角度,家长合理的、适当的期望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激励孩子通过努力去获取成功。很多家长也因为清楚这一点,而将自己的期望表现得更明显。

但与此同时,很多父母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是过高的,是超过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的。这样的期望反而会适得其反,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就比如小雨,她已经因为无法承受父母的高期望产生了厌学心理。

由此可见,学生如何处理家长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家长如何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也是教师需要直面的教育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父母有“望子成龙”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只是这样的标准或许是你不喜欢的、不能接受的。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面对父母的期望,你可以多一份觉察,透过行为看到父母的“爱”,对抗的情绪就会有所缓解。

同时,你也可以对父母传递“我很在乎你们”“我希望好好与你们相处”“我一直在努力,我会为自己负责”的想法。

不要因为接受不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拒绝和父母交流。在良性的互动中,父母或许更容易放下自己过高的期望。

除了学生自己,最清楚学生实力的就是教师了。和学生一起共同设置努力方向,制定一些合理的、“跳一跳可以够着”的可及目标,是缓解学生压力和焦虑的有效方法。

对于学生家长提出的不切实际的目标,教师应建议学生不要强迫自己达到,通过努力使父母知道你在进步,就可以了。

学生无法承受家长的高期望,除了家长的原因,也存在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将其自身的内部原因挖掘出来,并给予开导和安慰。

我们拿小雨为例,通过和她的交流,我发现她是一个情绪不太稳定的学生。

小雨身处在一个学习强度较大的集体中,她对成绩排名以及别人的看法太过看重,导致每逢考试都失眠、焦虑,开考前的情绪尤其紧张,影响考试时的发挥和后续的学习热情。

具体分析出小雨情绪变化的原因,以此为突破口来改善她的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就能有效解决她的厌学问题。

我经常听家长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每当我问他们“您准备让他跑到哪里?终点是哪儿?”的时候,他们反倒说不出话来。因为他们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

有时,家长的高期望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家长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通过自己的成长来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寄托到孩子身上。另有一些家长没有停止成长,但是孩子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就会觉得很丢脸。

在这些心态的驱使下,家长不合理的家教理念和过高的期望就出现了。

教师想帮助家长转变,首先要问他们一个问题:“您觉得什么对孩子更重要?拥有高学历、高水平,还是健康和快乐?”相信爱孩子的家长们都会回答后者更重要。

家长的期望值伴随和渗透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可谓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家长的期望会直接影响和引导孩子,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切勿把世俗的成功当成唯一的目标,而要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作教育的首要。

前文中,小雨提到自己现阶段学习吃力,但是又不敢和爸爸妈妈说出实情,这反映出家长对于孩子的现状缺乏了解。孩子自己不愿意说是一部分原因,家长的忽视也是一部分原因。

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困难,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忙、没时间、没有关心的意识等。那么,教师要充当起“桥梁”的作用,定期和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发展特点,并建议他们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日常的教育,要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即要做到使教育与孩子的心理相匹配。

在孩子的成长中,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高期望,而是父母给予的充分尊重和积极关注,这会成为孩子自我成长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亲子沟通的基础。

作为家长,在给予孩子合理期望的同时,也要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你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

猜你喜欢

小雨爸爸妈妈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卧薪尝胆
我的爸爸妈妈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一鼓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