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教子应有生涯观
2022-04-12金鑫
金鑫
周末去表姐家串门。当我走进外甥的房间,看到了一幅令我震惊的景象——我十一岁的外甥正坐在房间窗台上全情投入地玩着游戏机,而我的表姐正高高兴兴地替儿子把衣服和学习用具收到一边,又把他的床铺好。好像她在替儿子做这些事是很稀松平常的。
我问她:“你在做什么?”她说:“我在整理小伟的房间啊!你以为我在做什么?”对于表姐的做法,我所能做的就是和她分享我脑海中的画面:“我只是替小伟未来的妻子感到很难过。”
在我日常的一线心理辅导工作中,我接触过许许多多像我表姐一样的家长,他们的通病就是本着天性决定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方式。例如,我的表姐天生就喜欢照顾人,自然也很高兴在方方面面照顾她的儿子。有的父母对待孩子比较宽松,不会去管那么多;而有的父母较为严厉,只要孩子的行为稍微不合规,就严厉处罚。这种基于天性的育儿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在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就是在协助创造孩子的未来,因为他们在早年所建立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会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复现出来,从而对他们的生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育儿教子一定要有如下的生涯观:
身为父母,我们天然的倾向是保护孩子,避免他们陷入痛苦的后果。但过于包办和控制,会让我们的孩子逐渐丧失自理能力,从而无法为自己的整个人生负责。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然后让他在这些选择里面承担后果,这样就可以培养出有责任心的果实。
例如:小伟可以选择在上午十点前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这样他就可以在十点和我们一起出门参加节日聚会。而如果十点钟他没有做这些的话,他会被留下来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同时他的游戏机也会被没收,直到房间收拾好为止。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保持温柔的坚持,也就是不要为小伟没有做到而大发雷霆,这是小伟自己的问题,不要把它转化成了家长的情绪问题。同时,不要让孩子为我们的糟糕情绪负责,这是错误的示范。我们只需要很平静地向孩子重复一点:“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很遗憾你选择了不能参加节日聚会,我们也很希望你能参加。好吧,现在我们和你的游戏机都只能和你暂时分离了。希望我们回来时,你已经完成了任务,这样至少你会有一个愉快的节日夜晚!”
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都认为其他的人只是为了他而存在,不必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而父母的任务就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进程中教会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们好好相处。如果一个孩子在五岁左右还没有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如能够同小朋友轮流分享玩具、遵守幼儿园的游戏和活动秩序,好好讲而不是以哭闹来达到目的等,就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和教育反思。
教导孩子尊重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长自己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做好示范——既不容许自己被人不尊重地对待,同时也为孩子做尊重他人的榜样。
首先,家庭成员间要相互尊重,遇到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亲子之间意见不一致时,能够理性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是胜过千言万语的身教。
另外,在孩子不尊重父母时,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习同理心,对孩子加以矫正。比如在面对因为父母的限制而陷入暴怒的孩子时,我们可以同他说:“孩子,我知道你真的很失望(因为限制玩耍时间或使用手机等原因),但是你不可以这样跟我说话。你不可以叫我笨蛋,这种用词很伤害我。你要难过、要生气都可以,但我不准你这样骂人。”如果孩子在此刻能够充分地自我调整,并且悔改的话,这个孩子就学会了尊重。如果他不道歉、不后悔,也不纠正自己,或者这已经变成他说话的模式,那么我们就要让他承受被父母暂时疏远的后果,直到他做出改变。
父母要帮助孩子看到,生活不是要逃避痛苦,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与可承受的痛苦结盟。基本上,当保持原状的痛苦大过改变的痛苦时,我们就会改变。很多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行为之所以一直维持了下来,就是父母人为地帮助孩子规避或减轻了他自身问题所导致的痛苦后果,所以孩子们越来越没有力量去面对痛苦,只学会了依赖和逃避。如果小伟的房间总是能够被妈妈整理干净,他就永远不用做出有条理、爱干净的改变,而且他的这种需要干净有序环境的内在品质永远也不会生成,他会认为这是妈妈的需求,我不需为别人的需求改變自己。
很多厌学的孩子也是这样,其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自身对于学习缺少动力和目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成绩退步了,父母比孩子痛苦;孩子的成绩进步了,父母又比孩子高兴,久而久之,孩子内在的学习欲望必然无法形成。因此,请家长们记住:越是对孩子的学习问题高焦虑的父母,就越容易打击到孩子自身的学习欲望。我们要帮助孩子们接受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痛苦和挫折,并引导孩子感受在承受了痛苦和挫折后自己身上所收获的进步和喜悦,让孩子爱上学习,成为一个有动力、有目标的终身学习型人才。
父母的育儿方式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深远影响,家长应有生涯观,永远做孩子平和的陪伴者和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