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

2022-04-12戚艳杰

心理与健康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命家长孩子

戚艳杰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繁见诸报端,青少年自杀率逐年上升。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结束生命,不由引起我们的深思:孩子们怎么了?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为什么如此对待生命?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也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家庭教育促进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家长的职责,从立法的高度强调了生命教育的迫切性,今天我就跟各位家长朋友们分享一些我对生命教育的见解。

生命教育旨在教人理解生命的真谛,促进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生命教育的实施、方式和重点也不相同。

美国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早的国家。其生命教育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即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让孩子们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德国实施的是“死亡的准备教育”和“人性善良教育”,前者有专业教材,引导孩子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亡;后者则重视学生善良品质的培养,其内容包括“爱护动物”,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鼓励学生帮助有需求的弱势人群,“宽以待人”和“唾弃暴力”等。

中国的生命教育一般分为安全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生死教育、性教育等五个维度。其中,安全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具备安全意识,了解安全常识,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避免伤害与被伤害。品格教育目标是让孩子悦纳自己,懂得关心、关爱他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学习习惯。挫折教育目标是使孩子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舒缓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压力。生死教育目标是引导孩子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了解生命的价值,珍视、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性教育目标是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理解性别差异,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懂得应对和防止性侵害。

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人的心理和身体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生命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生命意识、安全意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掌好孩子成长的舵,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极为重要。家长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义务,对孩子的生命負责。

儿童青少年处在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但也存在意志力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容易被外界环境和事物所影响的特点。由于工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父母留给孩子的时间很少,因而往往是通过“物质化”的丰足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忽视了孩子的喜怒哀乐,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生命体,孩子也需要陪伴、爱和快乐;多数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教育和学业,在学习上过多地辅导和监督,忽视了孩子精神层面的培养。

由于网络快速发展,孩子之间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沉浸在网络游戏、短视频中,这些往往给孩子带来一时的欢愉,然而无法满足其精神层面需求,一时的欢愉过后往往出现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有的孩子可能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出现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家长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其对于生命教育的了解和掌握自然就会不同。很多家长认为只有涉及自杀等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才算是生命教育,而忽视了安全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及性教育等,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差、责任心下降等情况。由于家长不了解相关知识,也不懂得该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生命教育,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对于孩子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不能很好地把握,更不懂得防微杜渐,这些都造成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需要家长不断自我学习和成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所以在生活中,如何分配时间,既能兼顾工作又能兼顾陪伴孩子也成为比较新兴的话题。家长多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的书籍,阅读微博、微信或视频中的相关资料,或浏览相关网站,从中汲取能量,学以致用。

有效的亲子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存在这样的困惑,本来我们已经很努力、很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可为什么收效甚微?为何孩子不接受我们的管理,甚至还会发脾气、摆脸色?其中的关键是与孩子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

小学生的家长往往采用命令式或惩罚式的行为来企图纠正孩子的错误,但也正是如此,会让孩子心中充满怨气、失去安全感,进而就会关闭有效沟通的大门。原本希望犯错后在父母处得到安慰和鼓励,事实却相反,批评、埋怨纷至沓来,所以,孩子一旦在沟通中闭口不言,家长们就要注意了,可能您的沟通方式跑偏了,此刻应及时闭嘴。还有一些家长会用唠叨、絮叨或过分夸赞、过度表扬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者对孩子的错误不加以纠正,或者词不达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所不愿接受的沟通方式。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呢?一般来说,家长要先与孩子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互信”的沟通关系,这就像外交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样。双方经常进行平等交流,表达各自的想法、需求和观点,求同存异。然后,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建立“恰当”的沟通方式,不能自己滔滔不绝,甚至企图操控孩子,要多用陈述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让孩子能共同分享他们的想法、需求;家长也要言传身教,令行禁止,不能让孩子有家长存在特权的误区。最后,家长要学会倾听,无论事情如何,先听清并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困境等,用“同理心”感受孩子的处境,寻找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实施教育。

社会支持。社会、学校也要给家长提供更多的资源,通过家校课堂、健康大讲堂、社区课堂等方式,向家长传授育儿、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或者开展校外生命教育活动。

猜你喜欢

生命家长孩子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