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的教学策略

2022-04-12李君欢

课外语文·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三年级处于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此时的习作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但三年级的学生往往在习作之路上举步维艰。因此,笔者从习作兴趣、语言积累、观察能力、仿写练笔和多元评价五个方面入手,阐述了三年级习作的教学策略,从而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使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

【关键词】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6-125-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君欢 .浅谈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的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22,21(06):125-127.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乐于书面表达;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下启高年级的写作训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习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有着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材料可写这样的困境,因此,教师要有效引导,督促学生起好步,开好头。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新课标为纲,从学生立场出发,结合对统编版教材的理解,提出了三年级习作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管建刚教师也曾指出:“‘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学生从二年级的写话过渡到三年级的习作,心理上很容易产生畏惧感和迷茫感,因此在初始的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消除顾虑。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创设一个新颖的课堂导入,或者引入一些有趣的小游戏。第一,出示描写人物特点的语句,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是根据人物特点来猜的。第二,根据描述来猜两组人物的特点,并让学生连一连,从描述人物的特点中,明确介绍人物的方法主要从外貌、性格、品质、爱好这些方面。第三,根据人物特点来猜身边的同学,进一步指导学生写出印象深刻的内容。第四,妙笔生花,完成习作,学生写完后在小组内读一读、猜一猜,再全班进行交流评改。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是轻松愉悦的,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注重学生语言积累

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处于起步阶段,要循序渐进,以打基础为主,但习作的基础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学生有话可写,必然离不开阅读。图书角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却蕴藏着大大的知识,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好图书角,在做好读书漂流的情况下,學生能自由借阅图书;同时,定期组织开展课前美文朗读、读书交流会、好书分享课等活动,让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在注重阅读的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注重积累,一本小小的“采蜜本”就能成为学生习作道路上的好帮手。学生可以将语文教材中、课外书籍上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通过摘抄、背诵,达到知识的内化,长此以往,这些语言会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习作时,水到渠成就能为学生所用。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由此看来,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是至关重要的习作能力,而统编版教材则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如三年级习作主题“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儿真美”“我的植物朋友”“看图画,写一写”等,都旨在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那如何有效提升观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增强学生观察意识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时常抱怨的一点就是无话题可写,不知从何下笔。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发现世界、感悟世界,找到生活周边的美,比如上学期,有学生带来一盆不知名的植物,起先觉得没什么特别,光秃秃的树枝上有几株嫩芽,但没过几天,就有学生告知我,“树枝上倒挂着好些个绿色的花骨朵,像绿色的葫芦。”这一发现引得其他学生都有了观察的兴趣,一有空就去盯着那盆植物看,“教师,那盆植物开花了,花瓣是向上翘的,下面还有四片花蕊,特别好看。”从那以后,学生总会分享着植物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成为习作的素材,只要做到留心观察。

(二)掌握基本观察方法

观察不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仅仅了解表面的现象,而是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例如三年级上册习作五的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通过看、摸、闻、尝、想,描写了杨梅的外形、颜色和味道的变化,使学生感知观察事物时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多变化入手,并借助表格做好相应的记录,学生在提笔习作时,思路就会更加清晰了。又比如三年级下册的习作二“看图画、写一写”,习作要求很简单: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在口头表述时,学生能将图画上的事物说清楚,但表达时往往是无序的,因此,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观察图画时的顺序。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在局部观察时,也要按一定的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来指导学生观察。只有观察有序了,表达才能有序。

(三)在观察中思考提问

在生活中,当看到某一现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和已有的阅历去碰撞,看看是否有和自己设想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是自己从未见过的事物,在观察中思考。在三年级下册“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习作中,笔者在课上做了一个叫作“杯子倒立水不漏”的实验:将玻璃杯倒满水,用一张扎着小洞的卡纸盖住杯口,用手按住卡纸将杯子倒置,手慢慢移开,水却没有漏出来。在整个实验中,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抛出问题:“为什么要在卡纸上扎小洞,水不会漏出来吗?”“天哪,杯子倒过来,水不就要全洒出来了!”“咦,倒过来的水为什么没漏出来呢?”这些现象打破了学生的常规认知,因此学生在观察时会不断思考,提出疑问,而探索求知欲又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在提升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也能加入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将实验过程表达清楚,从而为文字表述奠定基础。

四、结合练笔促文成型

在前期的观察思考和素材积累过程完成后,就要开始下笔了,然而很多学生写之前思绪万千,而提笔就不知所云,要不习作内容趋于“流水账”,要不字数不符合要求,所以教师要在习作的方法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而小练笔则是较为恰当的方式。统编版教材是经过教育部专家认真研究筛选的,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可以直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教师可以就某个句子、某一段话组织教学,在学生明白内容特点的基础上仿照去写,掌握了这种习作的方法之后,再去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对课文中的词组、句子、段落深谙于心后,再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去掌握多种习作方式和表达方法。

(一)修辞手法的小练笔

在小学三年级阶段,学生要掌握一些必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正确合理地使用修辞手法,从而为习作增色,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练笔。如在三年级上册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第一段中描写了学生上学路上的情境:“早晨……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不同民族的学生,而笔者在教学时与课后习题三相结合,指导学生有效练笔: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有……有……还有……”,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了不少精彩的句子。

(二)片段特点的小练笔

在教材中,很多文章的段落有着显著的特点,这也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了素材。以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海滨小城》来说,教学“小城”部分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体会庭院、公园、街道段落的描写。在感悟庭院美时,笔者主要从树的种类多、桉树叶香浓、凤凰花开得热闹这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感知这三方面都是围绕段落的第一句话来写的,再由扶到放,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小城公园的美和街道的美。在此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扩展练习,“同学们,有时一句话就表达了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其他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能不能试着以‘早晨的校园真热闹’为开头写一段话?”学生在品读课文后,了解到后面的内容都要围绕开头这一句话展开,并结合教室、操场、校门口等方面进行描写,抓住具体的人物、事件来表现早晨校园的热闹。通过选取教材中片段的特点进行仿写练笔,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读写结合,而且为习作打下了基础。

(三)文章结构的小练笔

文章的结构即框架,是对全文的谋篇布局,合理的结构是习作成功的关键。常见的文章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递进式四种,对习作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总分式是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的。以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文章层次分明,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结构方式的使用,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主题“校园”或“家乡”进行结构仿写,使学生增强习作的框架意识,让习作更具层次感。

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习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价,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人物,要多鼓励,少批评,树立学生的习作信心。一是在习作前的指导上,要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一些闪光点,教师应多鼓励和引导学生继续挖掘和探索,帮助学生初步确立习作的总体思路。二是在作文的創作中,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分为若干创作小组,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把小学生天真、爱想象的特性优势发挥出来,形成多样化的创作思路,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三是在习作的批改上,一次成型的文章很少,需要反复地修改、思考和碰撞,那么教师就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运用多样化的点评和批改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加入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评,习作完成后,自己读一读,自查自纠作文中是否有错别字、语句不通、逻辑感不强的问题,找出问题后再思考相应的解决方式,并用学过的修改符号改一改,让自评成为学生习作后的常态。其次要引导学生互评,可以是生生互评或小组互评,例如三年级下册的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小组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是否有特点”“是否把特点写清楚了”进行点评,先圈画出写得好的地方,做上相应标记,在小组内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在全班展示交流环节,以手势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学生之间的习作交流,其实也是在分享自己的快乐,另外学生之间会有多元化想法的碰撞,这样更能够凸显出一些新的思路,也把分享原则应用到评价过程中。

由此可见,在三年级习作的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紧扣新课标,用好统编版教材,指导学生有效积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作文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刘克叶.基于学生立场的小学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观察,2020 (48).

[2]何银顺.小学三年级语文起步作文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3).

[3]石莹.浅谈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策略[J].智力,2021(10).

作者简介:李君欢,女,1989年生,江苏常熟人,本科,小教二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三年级足球脚内侧踢球教学设计
对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Fun time板块教学的思考
三年级英语对话课错例分析及评价作业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