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心地区乡村振兴规划策略

2022-04-12马晓枫

商业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用地规划文明

马晓枫

伴随当前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出现了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題,乡村生态状况每况愈下。在农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乡村振兴规划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绿心地区。本文重点分析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心地区乡村振兴规划策略,以供参考。

党在十九大当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考量,以全国发展一盘棋的战略格局为基础,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和城乡发展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涉及亿万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美好向往。是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持。我国农村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面貌逐步改善,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均匀的社会矛盾并未产生根本变化。城乡发展差异化、城乡收入两极化,也意味着矛盾问题在我国乡村是体现得最突出的,是经济发展最薄弱的地方。政府需要重视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只有农村发展起来、兴旺起来,成为城镇发展的后盾,才能实现全面富裕、共同富裕。在此过程中,也需要重视生态保护,尤其是一些绿心地区,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市场需求创造了条件。在绿心地区,需要重视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产生一种生态保护、经济脉络的传承。以前的乡村建设,是农民耕作、生活,如今的乡村经济已往多元化发展,可以投资开发、旅游度假。乡村不再象征着落后,人们开始回归农村、向往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依照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需要重视转变传统农业的结构,深挖、留住、回流人才,引领贫困人群走出来。强化文化教育,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适度开发,治理农村生态问题,留住绿水青山。在政府政策保护和制度保障下,打一场扶贫攻坚战。

伴随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从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逐步转为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自然界的反射,人类开始逐步深思人与自然的问题,并且尝试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在此过程中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部分。首先是狭义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视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且科学地进行环境保护。比如说加强植树造林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广义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的是加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规划,构建和谐共生的关系。从精神、物质、制度等各个层面加强可持续化体系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

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逐步深入,导致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逐步恶化,而当前文明成果的积累很多时候也是建立在过度消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上的。这导致人类的文明受到持续性的威胁,而农村处于发展列车的末端,现在正以大步流星的速度开始工业化。在利益驱使下,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以牺牲环境来求发展的案例,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尤其是绿心地区对环境要求较高,需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计划的结合,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农村生态问题,为建设绿色和谐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某片区主要位于我国湖南地区,地处湘江旅游带和长株潭三市交界位置,环境优美、生态条件优良。该片区涉及到4个行政村,总面积达到了27.98平方公里,属于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区域。依照该省的城市群生态绿心规划,该片区被认定为风景游憩绿地,属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景观区域。在乡村振兴计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重点考虑。

土地资源结构不合理

在该省的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对城镇边界进行了划分。这种城镇边界的划分导致该区域行政村归属不同镇区,管理较为复杂,而且由于京广铁路交通廊道穿越该区域,导致乡村聚落的碎片化进一步加剧。通过对该片区用地结构的分析发现生态用地为24.8%,农用地为21.3%,建设用地为53.9%,各类用地相互穿插造成乡村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效规划。与此同时,开发边界内乡村地区面临人口迁移和土地征用等问题,在绿心地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还要求部分工业企业退出,农业退耕还林,转变原有的产业形式。在地区规划、土地资源分配方面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越来越多。

生态环境和农村发展矛盾突出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该区域开始逐步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而绿心地区需要保证其生态环境。这就造成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水平不匹配,在产业结构方面层次较低。由于绿心地区项目准入制度以及环保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片区的整体发展速度较慢。

前期粗放的规划影响了后期的资源整合

该区域属于绿心规划空间当中的限制开发区域,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用地受总量的控制,而且该区域的原有土地受前期粗放规划、经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设计不合理,工业用地比例较大,而且该区域的农用地分布较为零散,生态用地不足,没有重视土地的综合性开发,在片区区位优势分析方面发现该区域的片区优势不明显,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较弱,亟待政策规划。只有通过政策的规划新增集体性经营用地、文旅康养用地,实现开发企业村集体和政府的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绿心地区的乡村振兴。

增强生态服务功能锚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该片区虽然在所处区域的区位优势较差,但是整体位于我国长株潭生态旅行和南部新城规划区当中,通过宏观规划可以实现乡村发展与空间管控刚性要求之间的平衡,加强城市与乡村的沟通。通过对生态资本的充分利用和用地规划的调整,实现片区生态服务功能,与此同时还可以与空间发展的要求结合,立足生态安全和生态需求,形成城乡融合的格局。在绿心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构建以绿色机制为基础、江河廊道为桥梁、生态板块为核心的战略生态发展振兴格局。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两型转型和内生增长

在绿心总规化当中要求绿心地区需要将示范的作用发挥出来,需要加强项目准入制度,综合化地对落户片区的产业类型进行梳理。在保证当地文化特色发展、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解决农村振兴与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加强产业升级转型。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康养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农村博览、健康旅游、文旅峰会等项目的落户,在此期间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培育可持续化,发展融合型经济,并且促进城乡二元化经济的转型,加强生态城镇化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协同。

整治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持续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在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各行政村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土地出租建设用地规划的过程中,逐步清退一些存量用地,使产业转型的空间更为广阔,加强农业用地的规划,激活一些低效用地,加强更新、改造措施的综合化应用,择优供给一些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时,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提升。在此过程中通过水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优化引导绿心地区的居民居住点,逐步向建设区积极转移,通过针对性的生态文化建设,使片区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并非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需要重视以绿色发展为基础,加强生态振兴。在此过程中坚持乡村绿色振兴发展的路线,以政策为基础,逐步招商引资,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绿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助力。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墨,周永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与生态修复策略研究——以辽宁省前辛台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0(11):911-912.

[2]李琳,程晓雪.生态文明背景下山地乡村振兴的规划路径探索——以遂宁市凤凰嘴村为例[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

猜你喜欢

用地规划文明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对不文明说“不”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文明歌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