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王蒙:人民艺术家的智慧

2022-04-11赵凯宁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智慧

○赵凯宁

他是文学大家,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他曾在2019年说:“新中国70年一直是我写作的主要题材。我觉得我一写起小说来,所有的日子都来了,我的日子跟别人不一样。”

他是与新中国共成长的革命者。11岁就与北京地下党建立了固定联系,14岁成为地下党的候补党员,15岁当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干部,可以说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他出任过中央委员、中国作协领导、文化部长等领导职务。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表小说、评论集、散文集、古典文学研究等1700余万字。他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更被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早已经成为20世纪的文学经典。

他还是个中国传统文化迷。近年来,陆续推出了《老子的帮助》《庄子的享受》《天下归仁》《得民心得天下》等一系列解读诸子百家智慧的著作。

我想您一定已经知道了,他就是王蒙先生。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年近85岁的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照理说,作为晚辈,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应该毕恭毕敬地尊称王蒙先生为王老才对。只不过,他在书中和访谈中,一再强调不喜欢被人这样称呼——他精神矍铄,酷爱运动,喜爱旅行,常常笑言:“虽然马上满85岁,但觉得还没老,我是一线劳动力,老不老的明年再说!”因此,他更喜欢听别人称自己为“老王”——听着亲切,叫着随和。

老王当过文化部部长,绝对算是当代作家中级别最高的一位。他虽身居高位,却从不端着故作高深的姿态,也不说些晦涩的理论以远离群众。退休多年的老王,闲不下来,总是各地奔走,和青年朋友谈心,谈阅读、谈文学、谈人生、谈理想。虽已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活泼,讲座时经典语录不断。读他的书亦如听他的讲座一般,娓娓道来,有趣有味。

笔者在上大学期间,曾有幸现场聆听过老王的一次演讲,主题是关于文学创作。

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当时年近古稀的老王,在开场白中略带着歉意地介绍自己刚下火车,头脑还有些发晕,恐怕会讲得语无伦次,若是讲得不好,还请大家伙儿谅解。言辞恳切,平易近人。可随后两个多小时的演讲过程中,他除了偶尔喝口水,眼睛一直注视着听众,几乎没出现一次停顿,也没有出现什么口误,甚至连“嗯,不对,是上上个星期”或“哦,我的意思是……”之类的现象都很少有。

后来以教师为职业的我,在工作多年之后更加理解,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了不起,除却之前准备功课做得足够充分之外,老王所交流的话题一定都是他日日盘旋在脑海中的如数家珍般的真诚思考。

老王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谙熟于心,却毫不狭隘,除了听他说过对“小鲜肉”这类的词汇很反感之外,并没听他说过排斥什么或抵制什么的话,无论是新型的网络文学还是火爆的自媒体文化。他对新鲜的事物很宽容,而且有学习的热情。年近90,还在学习英语,很早便开始用电脑写作。在这个巨变的时代,这位新中国文学战线上的“老兵”,仍在以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发出自己智慧的声音。

就在前段时间,老王入驻某平台,受到了许多网友的欢迎。其中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特意转发了一条王蒙的动态,并配上了他曾经访谈老王时的一个经典段子:

崔:上世纪80年代,您在文化部长职位上有何作为?

王:批准了营业性舞厅。(全场笑)

崔:这很难吗?

王:公安部不同意。

崔:为什么?

王:说是去那里跳舞的没有好人。

崔:您怎么说?

王:正好可以一网打尽。(全场大笑)

由此可见,老王实在是一个既有深度又极可爱的人。我总认为,对一个人的最好评价绝不是“完美”,而是“可爱”。我们都应该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老王也坚定地相信:“在人各种各样诸多毛病中,在各种骂人的词语中,无趣是一个很重的词,简直是一个毁灭性的词。可悲的是,无趣的人还是太多了。这样的人除了一两样东西,如金钱、官职,顶多再加上鬼鬼祟祟耍心眼儿,再无爱好,再无趣味。”他称自己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老王说话既有文学家的含蓄美,更有北方人的淳朴实在。当被问及与老妻几十年相濡以沫、长久恩爱的秘诀时,他顽皮又谦逊地说:“我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有多么地高尚,而只是因为我的运气比较好,让我遇见了一位能在各个方面都给予我满足的好伴侣。”这句话对当下的年轻人建筑好自己的婚姻城堡,是多么富有智慧的启迪啊。

在各类访谈节目中,老王随和亲切,但说的无不是人生至理:“要多多接触、注意、欣赏、流连大自然。要多多欣赏艺术,特别是音乐。遇事要多想自己的缺点,多想旁人的好处。不要钻到一个牛角尖里不出来。不管您是不是有一点点‘伟大’,您一定要弄清楚,其实您与常人无异,您的生理构造与功能与常人无异,您的语言文字与国人无异,您的喜怒好恶大部分与旁人无异。您发火的时候也不怎么潇洒,您饿极了也不算绅士……人们把您当成普通人看,那是您的福气。您把别人看成与您一样的人,是您的成熟。要多注意劳逸结合,该玩就玩玩,该放就放放,该赶就赶赶,该等就等等……永不气急败坏,永不声嘶力竭。要幽默一点。要允许旁人开自己的玩笑,要懂得自嘲解嘲。幽默了才能放松,放松了才可以从容,从容了才好选择。该健忘的就健忘,该粗心的就粗心,该弄不清楚的就弄不清楚。过去了的事就过去了。最最重要的,是要多有几个‘世界’,多有几分兴趣。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打牌,可以逻辑,可以形象,可以创造,可以翻译,可以小品,可以巨著,可以清雅,可以不避俗,可以洋一点,可以土一点,可以惜阴如金,可以闲适如土,可轻可重,可出可入,可庄可谐。”

这些话若由别人口中说出,难保不会有“鸡汤”之嫌,但由老王口中说出,听得就是这般熨帖,这般舒服——因为他的年龄、他的阅历、他的见识。很多道理,亦如艺术品一般,只有经历过岁月洗礼的人说出,才会闪耀出理性和感性交相辉映、直抵心灵的圣光。

这就是老王,不愧为“人民艺术家”,他深研孔孟老庄的智慧,并能用文学家特有的概括能力加以凝炼表达。他在书中,对人人都渴望获得的智慧,曾作过五个层次的划分——

智慧的第一个层次是博闻强记。不可否认,无论是升学考试,还是日常生活,一个记忆力强的人总是获益多多,事半功倍。过目不忘,也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对聪明孩子很高的评价。做了教师很多年之后,我更相信,很大程度上来看,学习就是多读多看、多背多诵,尤其是语言学习,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厚积薄发是多么重要。没有广博丰厚的阅读积淀,就是学习再多的所谓“写作技巧”,也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

有时候我们会带着批评的口吻评价一个在公开课上拓展延伸太多的老师是“满山跑马”,孰不知平常教学中,这样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为何?正因为这样的老师往往博闻强记,知识丰富,正所谓“满山跑马”,他也得先有“山”,先有“马”才行啊。博闻强记绝不是为了炫耀知识,而是我们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必须具有的知识储备,如此,才能做到思考问题不偏激。现在,很多家长为什么都觉得孩子读高中是必要的呢?因为高中阶段密集的知识学习,对青少年知识系统建构和理性思维训练有着极大的帮助。即便到了大学阶段,我们也主张通识教育,而非过早的局限于专科教育。

智慧的第二个层次是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通”是古之学者对做学问的追求。“通”是指当一个人懂得了自然科学的道理,并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当他懂得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一个人若能够融会贯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且能触类旁通地运用于实践,那真是其乐无穷。

比如,笔者近些年对指导儿童习作颇有些心得。我逐渐意识到,最好的儿童作文指导方法,应是“功夫在诗外”的思索,吃饭睡觉、穿衣戴帽、行动坐卧、看山望水、谈天说地、唱歌跳舞、游湖望云、赏花品果……悉心揣摩自然与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琢磨出写文章的规律,甚至也能感悟出做人的规律——说到底,文学艺术在本源处,都是相通的嘛。

智慧的第三个层次是了悟和选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悟性。生活中,我们常会觉得和有的人说话特别费劲,怎么说都不明白,而同样的话对另一些人说,却一点即透,而且还能心有灵犀地给出你意想不到的欣喜回应。这不就是悟性吗?都说教育是社会公平最后的堡垒,但做了教师这么多年,也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首先就是智力和精力的差别。

仍以学习作文为例吧。最近我喜爱欣赏书法,欧阳询的字给我堂堂正正、端庄严谨的美;黄庭坚的字给我纵横捭阖、奇正互用的美;行书和草书给我回环往复的美。某一刻,我蓦然发现写议论文也是可以纵横捭阖、奇正互用的,写抒情文居然也是可以回环往复的,我的文章内容跟那些书帖的内容并没有关系,却跟书法的笔法结构美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也说不清楚,便问书法老师,他答:“恭喜你,有这等悟性,那是祖师爷赏饭吃。”

智慧的第四个层次是多向思维。所谓多向思维就是既有正面的考虑,也有逆向的思维。对每一个对象、每一个事物,如果大家都从正面说,我们就可以试着从反面说,这就是辩证思维的体现。据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快乐中枢”,只要适度刺激它,就会感到愉悦。这个“快乐中枢”什么都好,可就是有一点美中不足——刺激得稍微多了些,就会产生腻烦和厌倦感。比如,当你吃一颗糖时,感觉会很愉快,但是让你再吃第二颗、第三颗糖时你就会觉得甜俗和腻歪了。

人类都渴望获得长久而持续的愉悦感,是否有办法获得呢?答案自然是有的。脑科学家发现紧挨着“快乐中枢”的旁边有一个“痛苦中枢”,只要能够适度刺激“痛苦中枢”,就会传感刺激到“快乐中枢”,进而产生持久而令人上瘾的愉悦感。比如喝咖啡、喝茶、喝酒等生活习惯,比如阅读、写作、运动、旅行、思考等爱好,只要是能让人深深着迷的事物,无不是“苦后回甘”。这不正是一种辩证思维吗?笔者以为,了解了这一脑科学原理,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仍以写作教学为例,我常指导学生,写快乐的事情要从不快乐事例中去体悟,写亲情要从亲人间的别扭中去理解,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正如老王谈写作时指出:“人在受苦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苦,享福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不要甜,得意洋洋的时候不要辣,意志消沉的时候不要酸。”读之,不仅感到这是写作技法,更是人生心法。

第五个层次是最高级的智慧,那就是创造、创新、创意。这种所谓创造的享受,可以说是人类智慧里最大的享受。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这琐碎庸常的岗位上体味一点创新的滋味呢?我觉得写作是一条非常好的出路。为何?因为老王也常说:“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的确,每一个酷爱写作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沉浸于写作时,我就是无所不能的国王。我们在写作时,可能写出四种句子:一、内容陈旧,形式也陈旧的句子;二、内容陈旧,形式却新颖的句子;三、内容新颖,而形式陈旧的句子;四、内容和形式都新颖的句子。有志于写作的人自然会追求第四种句子,然而确实因难能可贵,而不可多得。在写作的世界里,“创新的法则”永远是少数人创造,多数人模仿。所谓“转益多师是吾师”,我们需要模仿他人好的表达。我们苦心孤诣创造出新的表达,即便“透支五百年新意”后,却也“不到片刻又觉陈”。

笔者喜爱写诗填词,每每为了琢磨其中一个词句,会悉心琢磨一整天,这种追求创新的感觉,如清风、似明月、若醇酒。您看,仅仅只是在语言上有一点点创新,就能让我如此享受。

不过,把智慧说得极通透的老王,也不忘提醒我等平凡读者。智慧的价值,只是让弱者能够活得轻松一点,好过一点,有尊严一点。可不是吗?在某一个具体情境中,强者可以恣意挥洒自己的权势和能量,而不必在意那许多费心劳神的“含蓄隐藏”。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又有谁是真正能够做到毫无顾虑、肆无忌惮的所谓“强者”呢?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天地一沙鸥”罢了。所以,芸芸众生中的你我终究需要学习智慧,追求智慧,朝着老王所指引的进阶方向努力。

亲爱的朋友,多在老王的书中和这位智者聊聊天吧。在有限的文字世界中,老王能够轻松自在地,为你展现出文学世界无限的朗朗乾坤,往往一个故事、一个意象、一个场景、一句格言,都能帮助你生发出深刻而有趣的思索……

年近90岁却芳华正青春的老王,正用他青春的笔触,书写新时代人民喜爱的文学艺术,同时,他更是在攀登智慧境界的过程中,引领我等青年人,在如歌岁月的辙痕中,如诗生活,蓄力精进。

猜你喜欢

智慧
有智慧,就是不一样
谈“禾”部
谈“禾”部
智慧退敌
猫的冷酷与智慧
致强制胜的智慧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101分的智慧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