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知识内涵 明晰数学概念
——《角的度量》教学及思考
2022-04-11田宏伟
○田宏伟
提起《角的度量》一课,很多教师的头脑中一定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
教师手中拿着三角尺,面对学生提问:“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告诉老师这个角各部分的名称?这两个角哪一个大一些呢?”
这样的教学,显然过于重视角的度量方法的指导,而忽视了对度量本质的认识,使学生很难真正理解1度角的概念。
几何学起源于图形大小的度量。度量的核心是度量单位,单位的统一是度量从个别的、特殊的测量活动成为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和交流的前提。
教学《角的度量》,教师应参照长度度量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动手、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在“做”和“思考”中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角的概念体系。
一、设置情境,激活经验——在实际问题中思考
上课伊始,我们把滑梯从游乐场“搬”到了数学课堂。通过比较不同角度滑梯的快慢效果,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角度的不同是关键,激发学生测量的兴趣,理解实际测量的必要性。
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玩过滑梯吗?说说你的体验?
(课件出示游乐场的三个滑梯。)
生:玩过,有的滑得快一些,有的滑得慢一些。
师:观察三个滑梯,你认为哪一个滑梯滑得快一些?用词语形容一下,为什么?
生:第三个快。第一个平缓,第二个陡一些,第三个最陡。可能和滑梯的角度有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滑梯和地面形成了三个“岔”,三幅图背后藏着数学中的“角”,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较另一条边就可以知道大小了。如果另外一条边也重合,两个角就一样大。
出示学具:1号角(10度)、2号角(20度)、3号角(30度)。
学生活动:依据教师提供的学具拼摆。
师:我们刚刚通过比较,知道∠3最大,那究竟大多少呢?
生:需要量一量。
(引出角的度量,尝试着量一量这个角,可能会出现直尺量角等错例。)
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比我们这个角小一些的角来供大家测量,可以试着说明一下吗?
(学习单呈现∠3,给出三个不同大小的度量角,请你选择一种角,以它为标准,说明∠3的大小。请你把尝试的过程保留下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请你只选择一种角(指1号角、2号角、3号角),以它为标准,说明∠3的大小。
生:∠3比两个3号角大一些,∠3比三个2号角大一些,∠3和七个1号角一样大。用1号角度量更准确一些。
师:∠3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都用不同的角进行了判断,不同的标准导致了大小的不同,你觉得用哪一种角度量更好一些呢?为什么?为了使大家沟通交流更方便,你感觉应该用什么样的角去度量呢?
生:用1号角度量更好一些,因为1号角小一些,这样度量会更准确。
生:我们应该用同样的一个角去测量,这样就可以比较大小了。
二、活动引领,层层递进——寻求角的度量的本质
教师应是循循善诱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感悟思想。
学习《角的度量》,学生需要经历度量标准的产生,通过实践操作,去观察、思考、发现、归纳标准度量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这样才能真正理解1度角的概念。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1度角逐渐累加最后会变成一幅什么样的图形?
生:扇子形状的。
师:再累加呢?
生:一个圆。
师:嗯,有想法,我们一起来看课件,是不是圆?
(出示课件,1度1度地累加,最后到360度,形成了一个圆形。)
师:人们测量角度就可以用这样含有度数的工具去比对,就像我们之前做的用小角量大角一样。那么同学们继续思考:可以简单一些吗?需要用整个圆来量吗?
生:不需要,可以是180度,半个圆。
师:同学们来看——
(出示量角器。)
三、深度思考,整合认知——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几何学离不开测量,测量需要标准,统一度量单位是前提。在活动中形成概念体系,立足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让学生看清本质,理顺知识关系。初步认识角之后,由实际需要产生测量要求,用不同标准测量,到统一标准,产生度量单位,度量各种各样的角,创造量角器,应用于实践。与之前长度和面积的认识相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师: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像这样单位个数的累加,还在哪里遇到过?
生:量长度。
生:量面积。
师:我们一起来看——
(动画演示量的过程。)
师:学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们认识了1度角和量角器。我们从实际问题需要比较角的大小开始,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
师:非常棒!我们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总结,课堂中经历量角器的发展演变历程,发现用统一标准的角度量容易比较,进而认识了1度角,并且学会了用量角器进行度量。学数学就是要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