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联合熏灸治疗血虚风燥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
2022-04-11王笑笑阮静茹周美启吴生兵
王笑笑,王 磊,阮静茹,周美启,吴生兵,3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12;3.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针灸科,安徽 合肥 230031)
神经性皮炎是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不良情绪、局部刺激或不良饮食习惯等都可以诱发或加重本病[1-2],根据皮疹范围可将其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种,其中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发病率较高。当前西医治疗神经性皮炎常采用抗组胺类药口服、类固醇类药膏外用,但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和耐药性,且长期使用常出现停药复发的情况。研究[3-5]表明,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显著,尤适用于瘙痒顽固者,且能直接作用于受损皮肤,起效迅速,操作简便,复发率低,更易被患者所接受。熏灸是传统灸法的一种,是指将一段艾条或艾绒点燃后,置于特制的熏灸器中,让艾烟熏灸患处的一种施灸方法,常用于皮肤病的治疗[6]。笔者采用刺络拔罐联合特色熏灸治疗血虚风燥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7]中有关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制定。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血虚风燥型的诊断标准。①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诊断标准:皮损坚硬如牛项之皮,抓之粗糙,且瘙痒难忍;颈项部、腰骶四肢甚至面部较常受累,多局限于单侧或双侧对称分布,皮疹范围局限;患者多见情绪烦躁焦虑,夜寐欠安,病情反复发作。②中医血虚风燥型辨证标准:临床表现为皮损泛白,抚之粗糙坚硬,表面有白色鳞片状皮屑,瘙痒难忍。舌质淡,苔薄,脉细涩。可伴有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女子月经不调。
1.2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患者同意参加本研究,依从性好;近2周内未使用过治疗神经性皮炎的药物。
1.3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或>65岁;皮损处出现感染、破溃者;皮损面积大于5%体表面积;患有严重的内脏疾患或精神异常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刺络拔罐和熏灸有过敏史者。
1.4 一般资料 将60例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符合拟定的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的血虚风燥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30±12.11)岁,平均病程(20.23±41.95)个月。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1.96±10.32)岁,平均病程(23.73±42.61)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598;t=0.918,P=0.363;Z=-1.600,P=0.110)。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①刺络拔罐:患处皮肤局部无菌操作后,使用一次性梅花针由轻至重沿外周向中心敲击患病区域,直至出血点分散在患病区域的皮肤上。选择合适大小的气罐吸拔于患病部位,待气罐内有明显出血。让血自然流出,直至不出血为止,擦去患处的血液,再次进行无菌操作;②熏灸:点燃3~5段长约4 cm的清艾条,放入熏灸器具中,手持熏灸器,将出烟口对准病灶处进行熏灸。排烟口与熏灸部位的距离依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一般相距2~5 cm,以局部温热但不烫为度,每次熏灸40 min左右,直至皮损局部形成黄色艾叶挥发油附着物为止。参考文献[9-10]的方法,每周治疗2次,3周为1个疗程。
2.1.2 对照组 将卤米松乳膏(由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每支15 g,批号 6212339,国药准字号 HC20150050)轻轻涂抹在患处皮肤直至吸收,每日涂抹2次,连续涂抹3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自拟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2.2.2 临床疗效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通过疗效指数判定临床疗效。痊愈:疗效指数≥95%;显效:75%≤疗效指数<95%;有效:50%≤疗效指数<75%;无效:疗效指数<50%。
2.2.3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晨起空腹肘静脉取血,后将血液样本离心抽取出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相对表达水平。
2.2.4 复发率 对于痊愈的患者,分别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随访,若痊愈患者重新出现皮损,记录为复发。复发率=复发例数/总随访例数×100%。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TNF-α、IL-1β、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值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β、IL-6水平比较
3.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7.69%),对照组复发4例(复发率57.14%)。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15.38%),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71.43%)。治疗后3、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P=0.031;治疗后6个月,P=0.022)。
4 讨论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属中医“牛皮癣”范畴,血虚风燥型为临床常见证型。中医认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劳倦日久,导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肤,日久营血亏损,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以润养而发为本病,临床治疗以养血滋阴润燥为主[11]。《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刺络拔罐疗法是通过三棱针或七星针、梅花针等刺破皮肤,出现散在出血点,再通过拔罐放出适量血液,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其不仅应用于实证、热证,还可疏通经络,使气血流通,以达到刺络补虚的效果[12-13]。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载:“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对患者刺络放血,可引郁结邪气随血外泄,经络得通,营血则生。拔罐可充分祛除瘀血,加强疏通经络之功,经络通则痒得止。刺络与拔罐结合,祛逐外邪,疏通经络,助新血得生。与传统艾灸不同,熏灸更能发挥渗透作用,使药力更持久,且灸量可控,能防止艾烟热量的丧失[14-15]。在刺络拔罐后配合熏灸器熏灸患处,其治疗作用有3个方面。①固护正气,患者在刺络拔罐之后,经络得通,但正气仍有亏损,熏灸可以发挥其温补之性,扶正固本。②以热引热,熏灸可通过渗透作用,引内部燥邪得以外发。正如《医学入门·内集·卷一灸法》记载:“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③保护创面,熏灸可在皮损局部形成艾叶挥发油附着物,从而在患处形成一层的天然保护膜,使患处快速结痂,促进患处恢复[16]。诸法合用,邪正兼顾,使燥邪得以外发,正气得到固护,共奏养血和血、清泄血分燥邪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刺络拔罐后联合熏灸治疗血虚风燥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显著(P<0.05),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明显降低(P<0.05),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方法能有效改善血虚风燥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有研究表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呈现慢性炎症病理变化,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增生促进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患者外周血中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升高,且IL-6分泌的增多引起皮肤角质化增生,使皮肤出现苔藓样改变[17-20]。此外,局部炎症还与朗格汉斯细胞和CD4+T细胞的表达相关,这些免疫细胞在神经性皮炎免疫反应的启动中起着主要作用[21-23]。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值大于对照组(P<0.05)。现代研究[24-25]发现,刺络拔罐疗法借助拔罐的负压作用达到祛除瘀血的效果,加速患者体内炎症渗出物等有害物质随血液排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此外,其可以通过改变免疫细胞功能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而熏灸则通过艾燃烧生成的挥发物质附着于皮损表面,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还可以借助其灸火温热作用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6]。两者结合不仅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也能有效控制局部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刺络拔罐联合熏灸治疗血虚风燥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炎症反应,且复发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