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愁是一碗三鲜锅巴
2022-04-11蒋颐
蒋颐 法国埃科菲厨皇名厨协会中国区副主席, TA S C OV ERY (味社)美食学院创始人兼校长。
我的祖籍为南通市如东县。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我在上海由祖母带大,潜移默化地沾了她的乡愁。
人是简单又复杂的物种。复杂自不用说,简单则是指人对于食物的需求,一张饼、一块糕点都会触发各种回忆,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回忆的大门。三鲜锅巴就是一把我和祖母之间的乡愁钥匙。
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吃三鲜锅巴,祖母说这是我们家乡的特色菜,吃了菜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不能忘了本。我一直疑惑: 三鲜锅巴怎么就成我家乡的菜肴了?因为我长大后去了在上海的“北京饭店”工作,惊奇地发现, 菜单上将三鲜锅巴写成特色菜。
查阅资料得知,三鲜锅巴本为四川菜,因其辅料只有海鲜、鸡肉、鲜蘑、冬笋,所以也被吸收入北方菜中。锅巴酥脆,有声有色;三鲜滑嫩,咸鲜微辣。这让我更晕了:祖母说它是南通菜, 师父又告诉我这是北方菜,现在公知又说四川菜。我又问了身边很多浙江人和江苏人,他们都认为是各自家乡的特色菜肴。
進一步追根溯源发现,三鲜锅巴一开始的确是川菜,后来全国都开始做了,虽然各地选用的原材料不一样,对于调味的用法也不一致,但是将锅巴炸至金黄酥脆,浇上含有丰富原材料的半汤菜的做法是统一的。那一声平地一声雷,在郭师傅的相声里也是有描述的。
小时候,一到过年祖母就会做这道菜,按照家乡南通如东的做法,原料里会有蛏干、文蛤、笋片、鱼丸、青椒、香菇、蘑菇。蛏子和文蛤是如东的特产,那真的是很香、很鲜的食材。那时的锅巴就是做饭之后的那层饭焦, 祖母每次做完饭后取出来并不吃它,而是刮刮干净,只留下锅巴那一层,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保存。等到要做的那一天取出,用净水洗净,下油锅一炸,瞬间膨胀, 再浇上事先烧好的三鲜浇头,一声春雷一声响,寓意彩头,滋味、香气俱佳的三鲜锅巴就做好了。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需要那么轰轰烈烈,有时用一道菜或其他微小的物品就能连接起来。祖母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是每次看到或者吃到这道三鲜锅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她,会流泪,会想念。她在我心里极其重要,虽然一天书都没有念过,却是大家闺秀般的样子,知礼知节、温文尔雅。我的很多做人、做事的原则受祖母的影响极大。后来我在视频网站上接了活,主题竟然是“记忆中的味道——三鲜锅巴”,而且是在南通拍摄。拍的过程很顺利,手作的鱼丸、产自南通当地的蛏子和文蛤,讲诉的是父女之间的情义,我一边拍摄,一边控制不住地流泪,权当是我的感情在回忆吧!
今年过年前我又录制了三鲜锅巴的制作视频,当时想留下一个念想。一种食物可以牵动情绪, 让人一直怀念。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三鲜锅巴,但每个人都有记忆犹新的味道,牵动着回忆。
别忘了,也别再忘了!虽然我们现在所处信息时代,什么事物都是快速变化的,但也可以试着放慢速度,给自己分配一点闲暇时间,以一道菜打开回忆的大门,重新连接起和亲人、朋友间的纽带。
今年,无论如何我都会回南通,去祖母的墓地看看,买上她喜欢的糕点,陪她坐一会儿,说说话,再去吃一碗三鲜锅巴,一解我的乡愁。
我的乡愁只是一碗三鲜锅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