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知人论世”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2-04-11欧荣华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教学初中

摘 要:教师将“知人论世”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诗词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诗词创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朝代,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精神特质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而“知人论世”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则需要在确定“知”和“论”的主体后,再引入分体内容,以对比的方式增强“知”和“论”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综合价值。

关键词:知人论世;初中;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5-0076-03

引  言

“知人论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法概念。就实际教学效果而言,这一方法并不是只关注诗词的内容、作者、背景,而是以诗词、作者为切入点,进行内容的扩展与延伸。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主体的情感,建立对诗人最初的“知”;其次,教师可以引入诗歌主体背景,让学生进行对时代的“论”;再次,教师可以对比主体、分体诗歌的意象,推进学生对诗人进阶的“论”;最后,教师再探析诗歌风格,深化学生对诗词综合的“知”。

一、分析诗歌情感,建立对诗人最初的“知”

建立对诗人的了解,是“知人论世”的基础。由于时代的限制,人们对诗人的了解基本来源于史书记载,而史书的一个特点便是文字凝练,所以人们对诗人的认知呈现出“静态化”特点,即无法从一个生长、变化的人的角度对诗人进行认知[1]。因此,要想建立对诗人有效的认知,教师就需要以詩歌的情感为基础,结合史书中的相应事件,对诗人进行分析。

以《秋词》的教学为例。课文对诗人刘禹锡的介绍极少,主要提及诗人是唐代文学家,以及支持变法、屡遭贬谪,给了这首诗蕴含“豪壮情怀”的定义。因此,学生在分析诗歌的情感时难以想象到豪迈情感出现在刘禹锡身上是何等难得。对此,教师可以引入刘禹锡在贬谪前后的背景资料,以此引导学生动态地认知刘禹锡,进而全面地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教师可以首先展示刘禹锡的家庭背景,以及他从唐贞元六年到贞元十八年间一帆风顺的经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诗人的性格、对世事的认知。对此,学生们的结论基本都是在这个阶段刘禹锡“人生得意”。然后,教师再展示其从805年开始的长达22年的贬谪生涯。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刘禹锡,那么你在创作时,是会写出乐观的内容,还是会对“不公”的命运进行控诉?”在教师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结合这一首诗的情感,可以认为刘禹锡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像其他诗人一样“逢秋便寂寥”,而是认为“秋日胜春朝”。这样的结论便是学生对诗人最初的“知”。

二、引入诗歌背景,进行对时代详细的“论”

诗歌的背景是“知人论世”的主要渠道。引入诗歌的背景,不是简要罗列史书中的记载,而是立足生活,立足古代人对生活的认知,对朝代、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切实地转换到诗人的视角、古代人的视角,对诗歌、诗人进行分析和认知,进而完成“知人论世”。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此为“知人论世”做好辅助。

以《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为例。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熙宁八年创作的,且该时期是苏轼被贬后的时期。对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重点关注其被贬的背景。此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进而引导学生对时代背景进行详细的论知。例如,在政治方面,教师可以提供该年中王安石复起为相的资料;在军事方面,教师可以提供宋熙宁七年发生的踏白城之战;在文化方面,教师可以提供“沈括上三仪”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这些资料,学生便会对作者创作古诗的时代背景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例如,根据军事方面的背景资料,学生能意识到这首词的“西北望,射天狼”中寄托的作者的真切情感,而不会认为这只是作者的“空口白话”。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点出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再要求学生将诗词的内容与教师提供的其他历史背景资料相联系,以此来有效加强学生对诗歌背景的认知,使其能从诗歌的背景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例如,在对诗歌创作时代的各方面背景进行了解之后,学生便会对诗人、诗歌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在了解了背景后,有学生感慨道:“即使是在北宋这个阶段,国家也不缺乏有血性、真正爱国的人。”

三、对比诗歌意象,推进对诗人进阶的“论”

对比不同诗歌的意象,是增强“知人论世”教学效果的方式之一。人对悲欢的感知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而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表现会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需要以正在教学的诗歌为主体,同时引入其他诗歌作为分体,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的诗歌中的意象,进而以意象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主体、分体诗歌及其作者的差异性,以对比的形式有效增强对诗人的认知。

仍然以《秋词》为例。在应用“知人论世”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基于诗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引入更多诗词中的意象,以此来佐证这一句诗词,引导学生对多种意象进行对比,让学生从对比中,对诗人、时代进行进阶的“论”。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天净沙·秋思》《唐多令》《早寒江上有怀》等诗词,让学生提取其中能够体现悲凉、代表秋天的意象。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诗词中的意象。以《天净沙·秋思》这一小令为例,学生虽然只提炼出“枯藤”这一在秋天出现的事物,但在“秋思”这一标题下,内容中的“枯、老、昏、古、瘦、夕阳、西下”等字或词,都是与“秋”和“愁”相照应的。对比之下,《秋词》中的“春朝、晴空、碧霄”等是直接体现积极情感的意象,而“胜、排、上”等字是与积极意象相照应的。在进行了这样的对比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刘禹锡是一个有较强文学素养的文人,所以他并不是不知道“逢秋”习惯“悲寂寥”,但对他个人而言,即便是在逆境(被贬、被上级刁难)中,也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

四、探析诗歌风格,深化对诗词综合的“知”

诗歌的风格是“知人论世”的重要研究内容。诗歌这种艺术在历史上是不断传承、发展、变化的,所以,探析诗人的风格并将正在教学的诗歌的风格置于诗人整体的诗歌风格、时代中的整体诗歌风格中进行分析,便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知”和对诗人的“知”[2]。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引入更多的诗歌,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在丰富内容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相互分析和交流。

诗歌的风格是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诗人的风格,以此“知”更多诗人,以及“论”诗人所在的“世”。例如,在教学《秋词》时,教师便可以基于刘禹锡的“豪迈”风格,引入和他有相似经历的另一位诗人柳宗元;而在柳宗元之后,教师又可以引入九年级教材中出现的诗人苏轼。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刘禹锡和柳宗元处于唐代,苏轼则处于宋代。在完成提醒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历史知识,对诗人及其所处时代进行“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从不同的角度“论”诗歌和诗人的风格 。例如,有的学生在小组中说:“唐朝诗词的整体风格都是‘豪迈’的,因为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尤其是对于文人而言,他们对唐朝的强盛有较为深入的认知。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不得志’的人,他们依旧被唐朝时期的整体风气影响,拥有豪迈的气概,并将气概融入诗词的创作之中。” 在该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分析了宋朝的历史背景,以此论析苏轼的豪迈性格。

诗词是一种综合学习难度较高的文学艺术类型。要想进行有效的诗词教学,教师就需要以正在教学的诗歌为主体,引入有关联的其他诗歌作为分体,然后从诗歌情感、背景、意象、风格等角度进行探究教学,以此让学生对诗歌、诗人、时代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提升其对诗词的分析、认知能力[3]。在这样“知人论世”的教学中,学生的诗词学习能力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

五、感受诗歌意境,深入对诗词情感的“知”

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是“知人论世”的根本指向。诗词鉴赏的目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文化的传承和底蕴。同时,诗词还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诗词的鉴赏和解析,以“知人論世”为武器,学生可以沿着历史长河追溯到诗人的时代中去,从而更深刻地感受时代变迁、历史沿革、文化传承。这就需要教师在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在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基础上,合理创设所要表达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更深入地体会对诗词情感的“知”。

同样以《秋词》为例,对作者所描写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交流对秋天的感受,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为什么作者独独注重描写这样一幅寂寥萧瑟的景象,在已经了解了刘禹锡变法失败被贬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却又转而表达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积极情怀。这前后的转折是这首诗的鉴赏过程中的关键点。《秋词》中蕴含的败而不馁、积极乐观的思想需要学生切身去感受和体会。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表达的情感,让诗词本身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发扬,让传统文化本身的精髓得以显现并传承。

六、理解诗歌内涵,深入对诗词思想的“悟”

在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想法。但是这个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对于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内容不太好理解,再加上还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顺势引导,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诗词中所隐含的深意,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4]。在这个过程中,其对诗人和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就会内化为其自己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姜夔的《扬州慢》这首词时,作者在词中将扬州的现在和过去进行了对比,这样的对比其实是在抒发战乱给民众带来的黍离之悲。在教学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教师要结合一部分历史背景知识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家国动乱的大背景下理解和赏析这首词,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借古讽今的深刻含义。学生基于对这首词的深刻理解,结合作者的个人背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加深刻地总结该词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并对作者的情感抒发产生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认识到家国动乱对普通人的伤害,从而联想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是多么的幸运,逐渐形成爱好和平、珍惜生活的意识。

七、分析写作手法,探讨作者情感的“深”

很多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都会借用诗词内容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实际想法。为了让学生透过表象深刻地分析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写作手法的进一步分析来发现作者在诗词的表面描写之下所隐含的真实想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深层意旨。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知人论世”进行相关的教学[5]。

以曹植的《七步诗》为例,作者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都使用了比兴的手法,用豆子来比喻自己。整个作品其实都是在描写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残酷,以及作者自己在这样的斗争中的艰难处境,这样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沉郁激愤的情感。此外,这首作品中还透露出了曹丕的狠毒和狡猾,以及曹植的聪明和沉着冷静。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使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不能了解曹植的背景,也就很难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实际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曹植在整个作品中都使用了比兴的手法,这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比兴其实就是一种“比喻加联想”的修辞手法。

结  语

总之,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掌握诗词所使用的写作手法,还会对文章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为此,教师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效应用“知人论世”教学法,不断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仇丹青.“知人论世”的误区及其运用策略[J].读写月报,2021(18):46-49.

苏秋雨.“知人论世”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对策[J].参花,2020(11):46-47.

徐溶.浅析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1):139-140.

洪广玲.比较阅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为例[J].江西教育,2020(20):70-71.

周小琴.从古诗词文化视角入手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J].课外语文,2018(19):57.

作者简介:欧荣华(1977.9-),女,福建邵武人,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实验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古诗词教学初中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