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都市社区农园干预模式研究*

2022-04-09余晓雯杜春兰YUXiaowenDUChunla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园社区儿童

余晓雯 杜春兰 YU Xiaowen, DU Chunlan

0 引 言

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作者理查德·洛夫通过大量数据和案例揭示了儿童与自然间联系逐渐减弱甚至断裂的现象,并用“自然缺失症”一词来概括这一现象[1]。因长期缺乏与环境间的互动,自然缺失症儿童罹患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疾病如注意力不集中、感官退化、肥胖症、抑郁症等的概率显著增加。反观我国城市化建设现状,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同样不容乐观:一是快速城市化导致自然斑块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减少[2],二是与儿童活动密切相关的社区景观空间缺乏参与性与体验感[3],切断了儿童与自然之间的物理性联系。

在北美、德国、英国等地区和国家,因在儿童接触频率和家庭参与度方面有较强优势,都市社区农园已广泛流行并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有效加强社会关系、增加社会资产、改善饮食结构从而培养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途径[4-7]。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探索社区农园应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干预模式,以期为缓解此类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1 自然缺失症儿童的病理表征与基本诉求

1.1 自然缺失症儿童的病理表征

目前,自然缺失症还没有被认定为一种医学症状,也没有被录入任何医学编码方案如ICD-10[8]或DSM-5[9-10],之所以将自然缺失症描述为病态,意在唤起公众对儿童健康的全面认知和对自然助益的高度关注[11]。

洛夫指出许多自然缺失症儿童面临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学习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肥胖等问题,他用三个词来描述由于缺乏最基础的自然经验所导致的症状:“感官受限”“文化自闭”以及“孤立感和封闭感”[12]。除此之外,洛夫预测长期远离自然难以培养儿童敬畏自然的意识,最终将影响地球生态。由此可见,应对儿童自然缺失症是一项紧迫而意义深远的工作。

1.2 自然缺失症儿童的基本诉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13],以此为目标,可将自然缺失症儿童的基本诉求归结为三类:第一、感知自然,儿童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认知世界,如认识动植物等;第二、社会协作,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分享以及分工协作等;第三、改善健康:在大自然中参与社区农园的活动,借助自然因子如新鲜空气、阳光、植物香气等舒缓心情、控制情绪,既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又能够缓减心理压力,改善儿童生理、心理健康状况。

2 社区农园干预模式

社区农园作为一种绿色公共空间,提供了一整套供应、调节、支持和文化生态系统服务[14]。大多数关于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研究表明参与社区农园的种植活动在健康水平、社区凝聚力、教育、工作满意度、领导能力、获取新鲜果蔬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14],这为儿童自然缺失症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2.1 社区农园的构成要素

从健康效益角度切入,社区农园被认为是一种多构成要素的、基于行为的社会—环境干预途径——在享受绿色公共空间的同时参与种植和社交[15]。中文(Victoria Egli)等人将社区农园的构成要素分为营养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提出了社区农园改善健康的理论模型(表1)[16]。通过参与社区农园环境的互动,儿童可以达到感知自然、社会协作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表1 社区农园构成要素Tab.1 the elements of community garden

2.2 社区农园干预途径

社区农园多元化的构成要素为其干预儿童自然缺失症提供了多种途径,根据自然缺失症儿童感知自然、社会协作和改善健康的基本诉求,从自然助益、活动支撑和教育辅助三种途径切入,阐释社区农园的干预模式(图1)。这种干预模式的优势在于体验互动性强,通过激励儿童参与营建社区农园,可以有效重建其与自然的联系。

图1 社区农园干预儿童自然缺失症模式Fig.1 intervention model of community garden in children with nature-deficit disorder

2.2.1 自然助益

1984年,威尔逊(Wilson)提出了“人类天生热爱大自然”的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认为人类与自然世界有内在联系,与自然的接触有利于个人的健康[17]。此外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或直接接触自然能够有效减少压力以及帮助身体恢复健康[18-19],其中经常被引用的是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根据相关研究提出的“自然助益”假说[20]:人通过感官体验新鲜空气、阳光、微风、流水、植物香气、土壤等自然因子的刺激,达到恢复生理和心理健康,减少压力和加强认知能力的目标。

社区农园为儿童提供体验,让其感知自然的物质环境,通过长时间接触植物、土壤、水分等自然因子可以帮助儿童激活感官、减轻压力、提高对细节的敏感度、增强创造力和好奇心,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另外,社区农园通过提供新鲜、安全的蔬菜和水果改善参与者的饮食结构,一些研究数据表明参加社区农园活动的人比不参加的人尤其是儿童消耗更多的水果和蔬菜[21-22]。

2.2.2 活动支撑

社区农园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其环境支撑兼顾被动和主动活动,为观察、聆听、休憩、探索等被动或半被动活动以及种植果蔬、灌溉除草、农园聚会、经验交流等主动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平台,可以满足自然缺失症儿童的不同诉求。前者侧重于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有助于其舒缓压力、控制情绪;后者侧重于加强儿童的身体活动与社会交往,改善其健康状况。

一项对拉丁美洲社区农园的深入研究发现:除了种植传统的蔬菜和草药外,社区农园还成为举办许多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平台,包括社区聚会、节日庆典、儿童活动、学校户外课堂、音乐会等[23]。儿童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锻炼社会协作能力以及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2.2.3 教育辅助

在美国、英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社区农园通常还被视为弹性教学环境,通过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校的课程合作或相关部门的组织培训,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感知自然、学习自然知识和掌握种植技能的情境。

现代儿童因为缺少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对于自然的认知停留在照片、视频层面,对自然缺少敬畏感。在社区农园的自然环境中,带领儿童认识植物、观察动物、聆听鸟叫虫鸣、感受风吹雨滴,用自然教学的方式帮助儿童建立自然观。

3 案例研究:儿童社区农园项目

理论层面的阐述难免有些抽象,本文结合美国实施的儿童社区农园项目,进一步阐述社区农园缓解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助益机制。

自20世纪60年代起,儿童肥胖症在美国已成为一种流行病[24],主要原因是儿童缺乏户外活动,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媒体和冗长的课程表。久坐不动的室内生活方式导致儿童患慢性疾病如儿童肥胖、哮喘、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维生素D缺乏症等的几率增高[25]。一些组织和研究者主张通过社区农园重建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来缓解这一趋势,其中儿童农园项目是全美第一个也是运营时间最长的儿童社区农园项目。

儿童社区农园项目启动于1982年,旨在借助社区农园为儿童创造在自然中玩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激发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并通过与非营利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儿童社区农园的发展提供资金、教育资源等。

3.1 社区农园干预儿童自然缺失症途径

3.1.1 自然助益

社区农园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亲自体验自然的公共空间,安全性是该项目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此选择合适安全的植物始终是最重要的。儿童社区农园项目结合其他研究部门的在线资源提供了完善的植物数据库,包括要避免种植和建议种植的植物,对每种植物的种植时节、食用部分和营养成分等均有详细介绍。其次,创造一个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在儿童全面感知自然方面尤为重要,如在社区农园里设置一个浅水池,在那里放置一些石头或成堆的砾石供昆虫栖息;留一个小草坪作为螳螂、瓢虫和其他昆虫产卵的地方等(图2-3)。

图2 设置昆虫栖息角Fig.2 establishment of insect habitat

图3 设置蝴蝶水坑Fig.3 setting up butterfly puddles

3.1.2 活动支撑

为了吸引儿童主动参与社区农园的营建过程,儿童社区农园项目策划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表2),将自然知识巧妙融入到游戏中,并逐步改善儿童的社会协作能力和健康水平(图4-5)。

表2 儿童社区农园项目农园活动表Tab.2 community garden activities of KidsGardening

图4 做一个泥馅饼Fig.4 making a mud pie

图5 前往农夫市集Fig.5 planning a trip to a farmers’ market

3.1.3 教育辅助

儿童社区农园项目通过现场教学、学校课程、书籍和网络研讨课等多种形式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原创内容都是全国数千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原创完成的“农园实验”,书籍包括了《播下奇迹的种子》《你餐盘里的植物学》《成长中的课堂》(图6)等;课程如GrowLab®课程要求儿童使用有趣的插图来描绘植物的生命周期,探究植物的多样性,并研究植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连接食物与环境的LiFE课程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工作者与儿童社区农园作开发的一种探究式课程,出版了《种植食物》《农场到餐桌》《选择、控制和变革》三本书籍。另有一些基础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儿童分主题开展,包括营养学、传粉者和野生动物、土壤与环境、植物科学、艺术与文化共五个大类,每个课程都有详细的课程大纲包括背景知识、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和材料准备等。这些课程改善了儿童对水果、蔬菜以及环境的态度,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然的尊重。

图6 《成长中的课堂》Fig.6 the growing classroom

3.2 项目健康效益

2018 年,约有92万名儿童参与到儿童社区农园项目的拨款计划、竞赛、课程和活动中。根据对获得项目资助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91%的人认为社区农园增强了儿童的环境意识 ;82%的人认为社区农园增强了儿童的社区认同感;80%的人认为社区农园提高了儿童的社交能力;75%的人认为社区农园提高了儿童的领导能力 ;70%的人认为社区农园改善了儿童的营养态度 (图7)。

图7 KG项目的健康效益Fig.7 health benefits of Kids Gardening

4 结语

在城市化语境下重建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最根本的方式是改变将居住环境与绿色公共空间隔离的空间规划,社区农园作为一种强参与性的互动性景观空间为缓解自然缺失症提供了新的模式。然而社区农园面临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影响社区农园长期稳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参与者的兴趣、土地长期使用权、用地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肥力、水分等)和资金来源等[26]。结合我国土地制度,从规划和管理层面提出:第一,将社区农园用地纳入社区规划领域,保证用地的合法性;第二,推动社区、NGO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为共同规划、建设社区农园提供多元支持;第三,建立社区农园组织管理机构,搭建共商共建、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

图片来源:

图1、7:作者绘制

图2-6:儿童社区农园官网.社区农园儿童活动示例[EB/OL].(2018-02-30)[2019-06-25].https://kidsgardening.org/.

猜你喜欢

农园社区儿童
社区大作战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江苏省农园建设对策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
影像社区
留守儿童
影像社区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