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也要履行教育责任 ”等
2022-04-09
1 父母离异也要履行教育责任
李先生与王女士婚后生育了两个子女,后因生活琐事经常发生争吵,感情逐渐淡漠。2021年12月,双方离婚,但对两个孩子的抚养权问题存在争议。经法官调解,双方最终对孩子的抚养权和探视权问题协商一致。为避免双方离婚后,怠于履行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法院当庭送达了《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告知双方,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规定,父母即使分居或离异,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责任并不免除,双方仍应互相配合,不得拒绝、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得阻碍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
(摘自《云南法制报》)
点评:作为父母,教育子女的职责不能推卸,我国今年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有了明确规定。即使夫妻离异、分居了,双方也必须承担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责任。上文案例中,法院向离异双方送达的《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就是依法提醒相关方要履职尽责,教育好未成年的子女,这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事实证明,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对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太重要了!
2 为提分吃“聪明药”?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些微信群中流传着一种号称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学习成绩的“聪明药”。天津一位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医生表示,“聪明药”是包括利他林、专注达、择思达、阿得拉、莫达非尼等在内的一类精神类药物。在临床上主要被用于治疗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严重的嗜睡症、发作性睡眠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还有的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和觉醒促进剂。“聪明药”并没有提高智商的作用,滥用会导致成瘾,并有可能抑制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断药后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戒断反应。据了解,很多购买“聪明药”的考生都是通过网络渠道,而这种途径买来的药,要么是海外代购药,要么是假药。“聪明药”不仅不能让健康的孩子变聪明,一旦过度滥用反而会给他们的身体造成危害。
(摘自《科技日报》)
点评:药物是给身体异常有疾患的人用的,特别是那些经医生诊断根据病人病情开出的处方药,更是不能滥用!即使得了同样的病,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不一样,用药种类、剂量、时长也会有差别。听信传言,迷信“神药”,非但不能增强记忆力和分析能力,帮助考生提高考试得分,弄不好还会被送进医院。
3 儿子忘带作业回家爸爸耐心手绘“闹钟题”
涵涵是义乌一所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元旦假期最后一天,到了傍晚5点多,收拾书包时,他发现有张数学作业试卷忘记带回家了。爸爸很理性,这么晚了,骂也没用,当即决定,去附近同学家拍张试卷照片。是不是可以打印出来?同学早就做好了卷子,上面都有答案。那就画出来吧,爸爸想着。上面全是“闹钟题”,如果手绘,意味着爸爸要把这些闹钟全部画出来。爸爸没有放弃,拿着一枚5毛钱的硬币和一把尺子,一题一题画,全部完成时,已经是晚上8点半。让爸爸没想到的是,自己画了2小时,儿子只花了15分钟就做完了。爸爸通过手绘试卷,知道了儿子最近的学习重点,在辅导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也不是没有收获的。
(摘自《钱江晚报》)
点评:转天上学要交作业,可是还没写;要写的作业试卷还忘带回家了,又急又难,咋办?爸爸在儿子为难时刻伸出援手,帮助且不越界,让孩子顺利完成了作业。为这位爸爸点赞!孩子出现此等状况,有多少父母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理性?“双减”后孩子们轻松了,但是还有自主选学的其他文体科目呢,孩子有困难了,作为家长的您,该怎么出手呢?
4 识别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密码”
青少年还处在成长发展阶段,很多时候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理困境,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家长或学校所忽视。其实只要稍加注意,成人依然可以从身体反应、行为表现、情绪表达、功能影响、时间长度等五个方面来识别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有需要的青少年在关键时刻渡过心理难关。青少年如果常常表现出没有胃口、食欲不振,或出现暴饮暴食、催吐和入睡困难等情况,情绪、行为、身体异常,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就需要引起成人的注意,探查他们是否遇到了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问题。
(摘自《人民教育》)
点评:心态尚稚嫩的青少年容易被成年人的焦虑情绪“传染”,在身体、行为、情绪等方面出现反常举动,轻则影响其眼下的学习、生活,重则导致家庭不安、个人自残轻生,此类事例多有报道,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惕。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长的关心,切勿忽视孩子一段时间以来的情绪低落、怒不可遏、网络成瘾、行为异常、身体不适,平心静气地与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起因,化解不了时,及时求助于学校老师或心理专家,以帮助孩子尽快回归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