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过程测评”的高校心理学课程实效性研究

2022-04-09胡伟许存王楠

科技视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验班心理学教学效果

胡伟 许存 王楠

(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言

2016年12月30日,国家22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目前一些高校已把心理学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学科不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素质提升和知识的实践应用。由于个体的心理特质难以直接测量评估,如何切实提升心理学课程的实效性,使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真正能够回应学生的现实问题,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也引起了高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2]。

传统的高校心理学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主要由任课教师基于经验和直觉进行教学安排,课程评估主要依托于课程结束时的总结式评估。近年来,过程测评的理念得到发展,认为测评应与课程的改进发展相结合[3],一方面,过程测评可以收集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心理困惑,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的设置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测评的价值更在于教学过程中协助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需要在课程全过程实施,用以指导教员实施进行教学调整和改革。过程测评将调查、评估和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既可切实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又能做到教学个性化、差异化;即时、动态地揭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反馈教学信息。

“基于过程测评”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一是学生需求调查模块,主要采用线下师生交流和线上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存在的心理困惑,以为课堂上典型案例的呈现和分析提供现实素材,同时,不能在课堂上予以解答的问题,教师也会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给予针对性回应;二是学生现状调查模块,主要通过线上调查的方式,对学员的某一方面的心理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例如,对学员人际关系进行调查,比较其交流沟通、社交焦虑、待人接物、异性交往等不同方面的现状水平,根据学生问题发生率调整该专题的教学安排和教学重点;三是教学实时评估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调查的方式实施多次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安排、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便任课教师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保证该学期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四是学习实时评估模块,该模块中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理解和学习效果的实时评估,在学习过程中以线上评估的方式,对学生定期实施学习评估,考查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是否存在误解,以及实际应用情况。该模块不以知识考察为目的,主要为积累评估数据,以便教师掌握学生所学情况,一方面,可以在后续课程中,对学生有误解的方面予以解答;另一方面,在下一阶段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进行该部分的问题讲授。

1 教学效果分析

1.1 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开设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班中,设置实验班、对照班各一个,实验班采用“基于过程测评”的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为了更加客观了解基于过程测评的心理课的实效性,在某高校春季学期心理学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实验班89人,对照班167人。

通过“你认为本学期心理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于主讲教员的课堂安排,你认为如何?”“你对心理课的教学满意吗?”“你认为主讲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如何?”“关于心理课学习,你的状态如何?”“关于心理课学习,你的收获如何?”对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课堂安排、教学满意度、课堂互动、学习状态、学习收获六个方面进行评估。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认为教学效果越好,对教学越满意,认为课堂师生互动越多,自身学习状态越好,同时有更多的收获。

1.2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整体来看,无论是对照班还是实验班,学生对于心理学课程实效性均具有较高的评价,具体来看,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课堂安排、教学满意度、课堂互动、学习收获五个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班(P<0.05),实验班学生在学习状态方面得分和对照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实效性的比较

2 提升心理学课程实效性的建议

2.1 以学生为本,进行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心理需求是人从事活动的动力源泉,是行为开始的驱动力,也是推动人积极地实践的内在动机,以及通向行为目标的决定环节[4]。本研究也验证了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多样性,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可能有所差异,实验班所采取的重点讲解主要依托学员更感兴趣、更为关注的内容,采取的案例是该班学生提供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达到回应学生真实困惑、解决学生真实问题的目的。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环境变迁,“00后”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心理特点也呈现出新特点、新规律,这也要求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心理需求的不断变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进行因材施教。心理学课程作为回应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惑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课程,更是需要在内容设置、案例呈现中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指出[5],当环境与个体在该阶段需求相匹配时,就能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积极健康地成长。可见,心理健康课程相关教师应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满足其心理需求,做到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其健康成长。

2.2 以数据为基,实施精准教学

“以数据为基”指的是从过去经验性教学内容设置方式转变为实证式教学内容设置,发挥课前调查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教学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基于过程测评的心理课模式则主要依托于质性和量化数据设置专题教学内容,本研究也验证了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可见,应继续发挥过程测评调查在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不同专题授课前,以质性分析数据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设置相关主题的线上调查,了解学生在该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真实困惑,对不同方面关注的重点和核心;以量化调查数据调整课堂安排,采用量化调查的方式,客观了解学生在不同方面问题的发生发展现状,并据此即时调整课堂安排,在学生问题发生率较高的方面给予更多的引导。同时,网络调查的匿名性和便利性也为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应利用便捷线上调查平台,充分发挥过程测评的作用,以“精准掌握”为前提,以“精准供给”为核心,做到精准教学[6]。

2.3 以评估为准,丰富教学形式

“以评估为准”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安排与调整以教师的评估和学生的评估为基准。个体的心理活动具备内隐性和发展性特点,教师难以通过主观感性认知了解学生学习的实时变化,因此,通过定期测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近期课程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以及对自身近期学习状况继续测查,让教师即时看到问题、找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了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后续心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但从本次调查中笔者也可以看到,尽管实验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依据学生需求进行了“精准调整”,但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提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并拓展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心理学课程的实效性。例如,引入心理效应短视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心理学学科特点,增设心理学团体活动,如“房树人”分析等,增加学生的自我分析和理解,提升学习的获得感;利用课后作业等形式,开展心理学现场实验,让学生亲身重复课堂上讲授的经典实验,增加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猜你喜欢

实验班心理学教学效果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