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2-04-09王利敏王东波
王利敏 王东波
摘 要:2014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三地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要根据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打造开放新高地等,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势;双循环
本文索引:王利敏,王东波.<标题>[J].商展经济,2022(07):-020.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1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严格控制北京非首都功能冗余量。按照“尽可能减、不可能增” 的原则,北京市政府对有些计划在北京市投资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批和把关,把新增加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项目设在了北京市以外。
二是有序疏解部分北京非首都功能存量。依据非首都功能疏解配套政策,把部分学校、医院、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一般制造企业有序疏解到核心区以外,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起到了示范效应。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北京市累计退出的一般制造业企业有2154家,部分医院、多所市属学校向外疏解,例如天坛医院、北京友谊医院通州新院区、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等,疏解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773个。
三是加快构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空间格局步伐。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竣工并开始投入使用。目前,北京市级机关有35个部门,1万多人搬入副中心办公,在完善人口调控机制方面,疏解功能成效明显。 经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数据公布,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2189.3万人,顺利完成了人口控制目标。
1.2 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的建设阶段
2019年,雄安新区正式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开工66个重点项目,2020年115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2021年,100多个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新区起步区、启动区和容东片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25个,完成投资2600多亿元,已有42个项目完工。目前,拆迁工作分批开展,征地工作稳步推进,安置工作井然有序。雄安高铁站已投入使用,雄忻高铁即将开工建设,雄商高铁正在加速推进。已建成的雄安郊野公园, 总面积2.62万亩,是雄安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中的“九片”之一。雄安新区郊野公园为新区构建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未来的雄安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地。
1.3 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
京津冀的产业协同不是简单的产业搬迁,而是三地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与区域定位,真正做到优势互补,产业协同。人民数据分析显示,近年来,北京对外疏解产业企业总数在14942家,规模千万以上的企业有1744家。截至目前,北京市一般制造业企业仅存400多家,河北省拥有制造业企业约9300余家,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约400多家。 近年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凸显,京津两地签订的技术合同金额达19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京津两地建立的分公司达8200多家,形成京津冀科技创新链。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数据显示,2018—2019年,北京加大对天津、河北地区的投资力度,对外投资各省数据排名显示,河北省在2018年、2019年排名位居北京对全国其他各省投资第五名。
1.4 交通一体化全面加速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近几年按下了“快进键”。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从开工到投运的七年里,大兴国际机场发展成为京津冀的综合交通枢纽,以此为依托的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落地生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高地由此崛起。目前,京唐城际铁路稳步推进,促进北三县与北京一体化发展的北京地铁22号线将在“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未来,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地铁等一体化交通将串起京津冀城市群。
1.5 大气污染防治效果明显
生态环境和大气污染治理是京津协同发展战略的突出特点。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的环境幸福指数提高了,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形成了蓝天碧水绿地的生态景观。
2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京津冀完善和优化各自的功能定位
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客观上要求京津冀在发展导向、主导产业选择、政策着力点等方面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从更好地服务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完善优化各自的发展定位。
2.1 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经济学专家认为,新发展格局中“循环”是关键,有两层意思:一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经济运行中循环顺畅,不存在堵点。二是要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自主可控,自始至终贯通,不能断链。总之,要把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2.2 坚持系统观念完善优化各自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坚持系统观念原则。一是协调好“双循环”的关系。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二是更好地挖掘自身扩大内需的潜力。充分发挥北京政治、经济、教育中心的优势,发挥天津先进制造业、国际性物流枢纽等优势,发挥河北省地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资源丰富等优势,将自身扩大内需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三是明确所处的国内产业分工地位。京津冀三地要全面、准确地判定自己在全国各产业中的分工及所处的位置,利用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在协同发展中实现新发展格局。
3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在全球传播,加速了大变局的进程,经济全球化遭到逆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美贸易争端跌宕起伏,所有因素相互叠加,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更多外部挑战。
3.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将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该建议是党中央围绕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制定的,并对新发展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地区经济体量稳步增长,2019年生产总值达8.5万亿元,为我国的经济总量贡献了8.5%。“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 战略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不仅要巩固六年来发展的成果,还要完成“十四五”时期定下的目标。
3.3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
“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造自主可控产 业链,重新调整布局供应链,建立具有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现代产业。京津冀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发挥超 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难点,补齐民生短板,融入国内大循环。发挥京津冀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三地间产业协同合作,并且参与国际分工。
4 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势
4.1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融入国内大循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一环。京津冀要融入国内大循环,就要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才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赌点和痛点,使其更好地循环;要加快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发挥铁路、航空和高速公路道路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区域大市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建设,三地的旅游景点各有特色,京津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河北以红色旅游为主,可将三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打造京 津冀旅游品牌;打造高质量、统一开放的商贸物流体系,建设便利、高效的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更好地畅通国内循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4.2 强化示范带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京津冀区域已初步形成以機场群、港口群、海关特殊监管区等为主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平台 体系,拥有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对外开放政策叠加优势,以北京 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自贸区、天津自贸区、河北自贸区等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协同,相互延伸推广先行先试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协作力度,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加大临空经济、临港产业、保税经济在区域内的协同布局,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京津冀区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4.3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激发内需潜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三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扩大经济总量,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让三省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的是把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和增进民生福祉放在突出位置,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问题来激发内需潜力,发挥大区域市场优势,增强消费动能、转变消费结构、提高消费等级,以保障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在激发内需潜力的过程中,要充分扩大就业、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人民群众的支出负担;加快京津冀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扎实推进京津冀三地人民共同富裕。
4.4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和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北京应充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使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科技创新优势与京津两地的产业对接、有效互补和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结合自身定位,聚焦高端产业、优势产业、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使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提高,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4.5 发展服务贸易,激发发展新动能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京津冀三地充分利用自贸政策,助力京津冀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一方面,可以考虑探索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服务业扩大开放实验区的互通、共享、共容性政策,延长政策服务链条、扩大覆盖范围,激发更大政策的叠加效应,以释放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有望探索跨区域的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机制,实现与国际通用运输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对接,在边检口岸建立“单一窗口”及促进电子海关和授权经济运营商认证体系的发展,真正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的有效连接。
参考文献
习近平.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重大举措[EB/OL].新华网,2021-09-02.https://politics.gmw.cn/2021-09/02/content_35134688.htm
叶振宇,张万春,张天华,等.“十四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与思路[J].发展研究,2020(11):40-44.
曹国宪,任晓刚.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21(9):54-56.
刘宾.协同发展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路径探讨:以京津冀为例[J].理论探讨,2021(4):84-90.
彭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21-03-24(5).
本刊编辑部,杨祖增.主动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浙江经济,2020(7):23-26.
张贵,李彩月,吕晓静.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1):1-1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大变局下的战略选择[J].理论导报,2020(7):1.
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协同共赢[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5-25/doc-ikmxzfmm4456567.shtml
郑明月,肖劲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新经济导刊,2020(3):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