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探索采煤塌陷地治理新机制
2022-04-08撰文供图郭朝阳贾秋双
撰文·供图|郭朝阳 贾秋双
▲ 邹城市靶向珍珠蚌养殖基地
近年来,济宁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创新采煤塌陷地治理举措,探索形成了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2022年上半年,自然资源部到济宁市调研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情况时,对济宁市积水区生态修复和产业化治理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济宁市变废为宝,最大程度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实现了塌陷地包袱向环境资源发展转变。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办公室调研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情况时,认为济宁市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已构建起大力保护耕地、推进农田和水域生态修复、促进矿区健康协调发展的治理新路径,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多元化目标。
一、树立服务理念,规划引领治理新方向
济宁市秉承采煤塌陷地治理围绕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耕地保护、矿区群众、产业转型升级“五位一体”的工作理念,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和煤炭企业“十四五”治理规划编制,优化提升全市治理模式、方向时序和功能布局。《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2021—2030年)》以2020年为规划基期、2021—2025年为规划期、2026—2030年为展望期,立足济宁市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对治理进行统筹部署,划定了环济宁主城区周边、南四湖—大运河生态修复保护带、6 条主要河流生态修复廊道、农业修复治理功能区,简称“一环两带六廊多片”,全面提升采煤塌陷地治理的综合服务效能,引领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项目管理新举措
▲ 葛亭煤矿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业
在坚持常规举措的基础上,济宁市全面创新了工作推进举措。一是提前谋划工作。在前一年建立当年市级项目库,推动县市区基本完成入库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将全年时间节点提前6 个月,增加有效作业时间。二是建立了台账化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进程安排、时间节点、阶段性任务和责任人,并配合实行节点化督导制度,逾期警告、挂牌督办、限期整改,保障了项目正常推进。三是建立问题协调解决机制。牢记服务宗旨,积极主动对接县市区、煤炭企业、施工单位,分析研判项目实施遇到的卡点、堵点、风险点,并帮助协调解决制约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四是推动煤炭企业全面建立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在市、县两级的监管下,各煤炭企业先后建立了严格的奖惩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煤矿治理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治理投入大幅增加,治理标准显著提升。
三、坚持示范引路,推动治理取得新成效
针对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新局面,济宁市开展了“示范引路”新探索,全面提升治理的综合效能。一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了新河矿业有限公司530 采区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通过客土回填抬高土地高程的方法,实现了近30 公顷重度塌陷地的修复耕种,减缓了耕地保护压力。二是发展“绿金”经济项目。实施了微山滨湖田园现代农业园区项目,采取“鱼鳖混养+净化设施”“跑道鱼+藕虾净化”“生态养殖+人工湿地”等多个治理工艺,以生态循环养殖和尾水处理为核心,打造农耕、休闲、度假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实现“水里有鱼虾、水面有荷花、岸上有农家”绿色发展模式。三是打造多功能治理项目。实施了邹城市太平镇靶向珍珠蚌养殖项目,目前已投入珍珠蚌150 万只,产生了显著效益,并对无法恢复耕种的塌陷地开展了生态修复。截至2021年底,济宁市已治理稳沉塌陷地3 万公顷,其中历史遗留塌陷地7767 公顷,治理率分别达到95%、92.4%,成效居全省前列。2022年,济宁市启动了80 个项目,总规模达7240 公顷,截至目前已完成64 个项目3053 公顷,任务进度创历年来新高;年内将完成剩余任务和历史遗留塌陷地的治理,完成省定双100%的治理任务目标。
四、实行多元投入,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历年来,济宁市争取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专项资金规模居全省首位,并成功将微山县和邹城市纳入国家级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有效减轻了地方财政包袱,促进了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治理和城市转型发展。二是探索实施PPP、EPC 模式治理项目。葛亭煤矿实施了494 公顷高效农业治理项目,发展现代种业;邹城市太平镇霍村等13 村实施了近487 公顷治理、经营一体化项目,通过第三方农业发展平台实施“治理+经营”运作模式,全面促进治理区域农业增效。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运营,既解决了资金缺口,又提高了治理后土地的经营效益。三是用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指导和督促煤炭企业足额预存基金投入土地复垦,为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奠定资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