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职教师资培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理论基础、模式构建与发展趋势
2022-04-08许玲,罗平,柏晶,张筠
许 玲,罗 平,柏 晶,张 筠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65)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卓越职教师资队伍是重要前提和保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均提出,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大批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教教师培养质量;创新职教教师培训模式,健全职教教师培训体系。但目前卓越职教师资的培育(包括培养和培训)日益成为职业教育系统本身发展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亟需从理论基础、模式构建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
一、卓越职教师资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终身教育理论
法国著名教育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或《终身教育导论》),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发展和改革,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已经并正在对世界各国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朗格朗说:“当谈到终身教育的时候,我们头脑里经常考虑的是教育的整体性和完备性。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与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
终身教育的形成是适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科学知识与信息知识的加速增长,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我国也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提出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而终身教育则克服了传统学校教育这一弊端,它扩大了教育的范畴,提出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并持续的学习过程,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性色彩,它面对的是社会中所有的人,主张把一切形式的教育都纳入进来,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或组织都联系起来,进而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开放、多元的教育格局,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及广泛性等特点[2]。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的信念、知能、情意、自我等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3]。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通过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加上自身不断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使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和丰富,以期逐渐促进提升专业水准与专业成长成熟,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能的个体专业内在动态而持续的终生学习发展过程。其中,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这一过程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在多个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则包括建立专业理想、拓展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和形成专业自我等几方面[4]。
还有学者从多元视角去理解和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深入理解,这种理解绝非制定一个关于教学“技巧和窍门”(Tips and Tricks)的清单,或是简单地分享教学经验。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有目的地概念化,深思熟虑地实施和有意义地利用。这意味着教师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个愿景,同时通过发展他们的学术研究来支持他们自己的专业学习,从而对自我学习作出如下更积极的响应:(1)有意识地考虑他们作为教师教育者的角色;(2)通过自我研究和教师研究来研究自己的实践;(3)善于批评实践,尤其是自己的实践;(4)邀请学习教学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学经验进行评论;(5)有目的地将学习与教师教育计划的意图联系起来;(6)利用研究文献,明确学习、教学和教师教育之间的联系[5]。
(三)“双师型”教师理论
1995 年在《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文件中,我国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我国学术界对“双师型”教师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界定,存在着将“双师型”教师分别界定为“双职称”“双证书”“双层次”“双素质”“双能力”“双融合”教师等多种概念界定。同时,我国尚未出台有关全国性“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及认定办法。在国内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主要注重“双师型”教师政策变迁和态势、“双师型”教师素质构成、“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教育教师标准的特殊要求,是由职业教育本身的内涵和特点所决定的。“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结构:一是学科知识理论等学术素养;二是教育教学等专业能力素质;三是实践操作等工艺性或职业性素质。他们必须在学科理论、实践操作和教育教学三方面都保持较高水平,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职业教育的需求[6]。
对于卓越职教师资培育而言,上述理论基础可为卓越职教师资培育模式的创新构建和改革探索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通过贯通职教师资纵向分段学历层次培育体系,实施跨界多元主体协同培养培训,“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融通化的培育,推进职业教育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和在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育大批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与高层次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7]。
二、卓越职教师资培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培训职教师资的主渠道和生力军,在40 余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培养培训了大批专业高素质职教师资,在面向、服务和引领职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8]。近年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培育职业教育高素质“工匠之师”,着力构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9-10]。
(一)创新性构建卓越职教师资培育“三通”新模式
在多年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实践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构建并实践了以“纵向分段贯通、三性有机融通、横向跨界联通”为特征的卓越职教师资培育“三通”新模式。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对职教师资数量、学历提升及专业能力发展的新需求,研究职教师资培育目标与职教师资人才需求在“培养目标、学历结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关系与规律,将“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融通的育人理念应用于职教师资培育,培养培训“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师范水平彰显”、具有“双师”素质的卓越职教师资。在全国率先开展“3+2”专升本职教师资培养,首批开展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试点,打通“高职—本科—职教专硕”职教师资学历提升通道。通过制定“专本硕”一体化培养方案、构建职教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制,推行开放式办学、完善“高校—政府—企业—职业学校”横向联通、深度协同,实现了职教师资培育学历层次提升、能力培养融合、专业发展递进,推进职教师资培养与职业院校师资需求精准对接与深度融合[11]。
(二)建设“双路径”育人体系,实现纵向分段贯通
纵向分段贯通是指学校依托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以职教师资核心能力提升为主线,通过“高职—本科—职教硕士”贯通培养、“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贯通联动的“双路径”育人体系,既扩大了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数量,又提升了职教师资人才的后续发展能力。
1.探索“高职—本科—职教硕士”纵向贯通培养
(1)高本贯通的初级阶段:“3+2”专升本职教师资班
2009 年学校率先在国内进行“3+2”专升本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该模式是指招收经3 年高职专科阶段学习、具有中高级技能证书,且通过全省专升本考试以及我校单独面试的优秀高职毕业生,按专业单独编班,实施专门化2 年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成为适合中职学校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
(2)高本贯通的中级阶段:三二分段专升本职教师资试点班
2014 年开始,学校依托省教育厅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项目,多渠道、多类型丰富高本贯通形式,与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7 所国家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始联合培养职教师资人才,目前已扩充到13 所高职院校,学生完成三年高职学段学习,经过单独划线、转段选拔考试合格后组建职教师资试点班,在我校对口职教师范专业学习两年,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3)本硕贯通的高级阶段:大力推进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
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是我国目前唯一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我校是全国首批开展职教硕士培养的试点单位,在高本贯通基础上,2010 年依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微课程应用模式研究”,开启了我校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的探索。连续多年我校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培养体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招生专业领域包括教育硕士(装备制造)、教育硕士(电子与信息)、教育硕士(交通运输)等13 个领域。
2.“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贯通联动
(1)职前资源、职后资源一体化共享
学校按照“平台共建、师资共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统筹职前职后资源建设。在教师队伍资源上,围绕专业大类与校外实践基地单位,采用“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置换培训、挂职锻炼、协同教研”等方式,打造多个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的“三导师”(我校教师+产业导师+中职教师)团队,共同开展职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在课程资源上,职前培养依托“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学科门类齐全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精品课程网站及各类数据库资源。职后培训依托学校自建的“广师线上教育平台”,采取“1+N”的建设模式,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多家知名线上教育机构合作,与超星公司合作共建517 门课程线上课程,由校内培训教师自建微课资源51 门。采用“自有资源+共享线上教育资源”方式,为职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在基地建设上,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工程实训基地;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政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实践基地;与中职学校合作建立了中职校长挂职培训、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实现既是职教师资人才的教育实习基地,又是学校的就业单位。
(2)职前课程内容、职后课程内容阶梯式递进
学校将标准的理念贯通于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职前职后课程一体化设计原则,注重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课程内容的衔接与贯通,形成阶梯式递进的在职前培养课程内容上,形成“五模块、四层次、三贯通”,模块化、层次化和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职后培训课程内容上,形成“先进理念+前沿技术+交叉融合”的模块化内容体系。主要围绕三教改革、1+X 证书、教师企业实践等环节,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着重推出课程实施能力提升、专业/ 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1+X 证书制度种子教师培训、跟岗访学研修等举措;同时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帮助职后教师了解学科先进理念,掌握领域内前沿技术,打造交叉融合的新培训增长点,拓展了职后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12]。
(3)职前能力、职后能力螺旋式提升
学校按照“职前教师—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名校长”的逻辑培养路径,以提升职教师资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教师成长轨迹,将教师成长过程的关键节点作为标志,明确不同阶段教师成长的能力要求,职前教师侧重理实一体化执教能力培养,职初适应期新教师侧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骨干教师偏重科研教学能力协同培养,卓越教师(专业带头人)侧重专业学科建设及管理能力培养,名校长侧重学校治理能力提升等。学校依托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广东省中等职业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通过名家讲座、专题研讨、挂职跟岗、考察观摩和案例研修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分层分类精准培训,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模式,实施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个性化培训实施方案,促成教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三)实施“一体化”育人举措,实现“三性有机融通”
三性有机融通是指:职教师资应该集“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为一体,具备理实一体化执教能力。学校创新性提出并应用“教学做—教(TLD-T)”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教学做”合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为基础,将其引入到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在“教学做—教”一体化培养中提升职教师范生的理实一体化执教能力。
1.优化课程建设,落实三性融通的培养过程
全面修订本科和职教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框架,实现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阶梯递进与能力提升。在本科课程建设中,课程体系突出“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化,学生毕业前,可以考取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拥有“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三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在职教硕士课程建设中,构建和完善符合职教专硕特点的课程体系,学分标准由1 学分/18 课时降低为1 学分/16 课时,增加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前沿性、特色性强的课程;同时,充分保证课程之间的关联逻辑和前后衔接,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的密切衔接。
2.强化实践教学,彰显三性融通的培养特色
学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着力提升师范生理实一体化执教能力。探索形成“课内—课外—校外”专业实践三贯通、“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育实践三衔接、“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研究型实训”实训实习三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职教本科师范生和职教硕士的教学技能大赛,尤其是在职教硕士培养方面,将参加校级技能大赛列为培养计划必修环节,通过竞赛体系强化能力梯次递进,自主开设一门充分体现本专业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总课时由最初的32 周提高为40 周,为我校职教师范生提供了企业和中职学校的真实的工作场境和教学情境,保证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不断提升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执教能力、教研能力”。
3.打造导师团队,强化三性融通的培养保障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每个职教师资培养专业打造“三导师”制的教学团队。“三导师”即具有“双师型+双能力”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中职学校导师”队伍。学校通过构建理实一体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三导师”教学队伍建设,将职教师资“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的有机融通真正落实到培养过程、培养特色、培养保障上,达到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卓越职教师资人才的要求,实现了职教师资培育“三性有机融通”。
(四)建设“三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横向跨界联通”
学校利用自身职教影响力,牵头组建并担任“广东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 “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等会长单位,协同粤港澳地区地方政府(教育局)、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师范生用人单位(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等,共建卓越职教师资培育共同体。
1.校—政协同
学校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动,争取各项政策支持,与广东省21 个地市、西藏、贵州、广西、甘肃等西部地区联合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和职业教育研究等合作。例如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广东顺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河源研究院等校地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对口支援西藏、新疆等地,接受青海、甘肃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培训任务等,涵盖中职校长专题研修、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骨干培训专家团队、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项目,培训7000 余人次,学员平均评分达95 分以上。
2.校—企协同
学校按照“共建、共用、共享”的原则,多模式地引入行业企业资源。一是共建产业学院。学校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信创网络安全产业学院等新一代产业学院8 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放融合的全方位合作机制。二是引企入校,建设大师工作室。将企业真实场景和工作过程导入教学,推动课堂情境演变为职业情境。例如美术学院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工坊既挖掘培养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人,又拓展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内涵,实现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的结合。三是与广州数控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及国家和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共享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
3.校—校协同
学校依托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项目,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从2017 年以来,与13 所高职院校的14 个高水平专业联合开展高本协同育人,招生体量为广东省首位,实现了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试点专业的全覆盖。学校通过建设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广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与各用人学校(中职学校、中小学)合作调研职教师范生知识与能力结构,形成“共同研制培养标准、共同研制课程标准、共建培养培训课程体系、共建培训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开展质量评价”的“教师教育协同培养平台”。
通过校政、校企、校校之间的跨界联通,实施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打破了长期存在的校政行企协同度低的问题,有效解决了职教师资培养主体协同度低、机制僵化等问题。
三、新时代职教师资培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职教师资培育制度不断完善,建设了较为完整的培育建设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育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了大批专业职教师资。但是,与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的新需求相比,在数量、质量和结构需求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借鉴国内外关于职教师资培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与趋势,以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现状,未来职教师资培育将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3]。
(一)“本硕博”培养层次贯通化
在过去的10 年间,职业教育的培养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模逐步至下降的趋势,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则逐年增长。同国家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求到2025 年,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以上。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主体结构由中职、高职向职教本科、专业硕士的加速转变。随着高职百万扩招及扩大职教本科规模等政策的实施,以及本科职业教育硕士师资占比不低于50%、博士不低于15% 等要求,职业教育对硕士和博士学历层次教师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高层次师资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亟需进一步完善“本硕博”一体化职教师资培育体系,优化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双师型”高素质职教师资培育院校和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强化本科层次职教师资培育的基础性地位,扩大职教专硕(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等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育规模,推进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更好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更高学历层次职教师资的需求。
(二)“职业性、专业性和师范性”三性融通化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指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指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融合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职教师范生课程内容体现专业性、职业性与师范性“三性”融合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了对合格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相关要求,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 个维度,职业理解与认识等15 个领域,以及具体的60 项基本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从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及自主发展能力4个方面,规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师范生应具备能力标准的框架体系。新时代卓越职教师资的重要特征是职业性、专业性和师范性的“三性融通”:一是专业性,要求职教师资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体现为高学历,能够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二是师范性,要求职教师资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技能的掌握,体现为教学能力,能够取得教师资格;三是职业性,要求职教师资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掌握,体现为岗位一线实践能力,能够取得高等级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
(三)“校政企校”多元主体协同化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层次性、复合性及适应性等特征。与之相对应,也要求职教师资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好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较强的职业技能和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即职业性、专业性和师范性的深度融合。职教师资“三性融通化”培养,需要突破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构建高校、政府、企业、中职与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的新体制新机制,校政企校协同推进入口端、培养端和需求端的有效契合,实施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协同,打造职教师资培育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在职教师资职业技能养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产教融合服务型机构深度参与职教师资培育的全过程,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职教师资培育体系。加强职教师资培养高校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在职教师资师范技能培养、职业院校在职教师职后培训、教育实践等方面协同育人,形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培育机制。
(四)职教师资培育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职教师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职教师资培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师资12 条”提出,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完善职教教师标准框架,修订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标准及校长职业标准,研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标准,建立各类课程的教师职业标准体系。在培养标准方面,教育部出台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规范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类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育提供标准引领,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及评价等提供政策依据,应研究制定并出台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及认定办法。构建包括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职后培训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系列标准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将成为今后职业教育师资培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五)职教师资培育的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教育”、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不断强化,数字化赋能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是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后发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与数字化发展,数字中国已上升成为为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部也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发展教育数字化,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目前,职业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仍然较为薄弱,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仍需持续推进,建设“数字中国”及促进数字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面向数字社会建设、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对职教师资培育的数字化理念、思维和体制进行优化调整,提升职教师资数字化素养,支撑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六)职教师资培育的国际化
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加快职教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鼓励与支持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持续提升,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助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影响力的重要建设内容。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特色职教师资培育标准、模式和方案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化职教师资的供给,支撑中国职业教育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转变。
四、结语
“十三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单独的类型教育,规定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职业教育认可度[14-15]。截至2021 年,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29 万人,中高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高职学校硕士以上教师占比不断提高[16-17]。但是,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师资的需求相比,我国职教师资培育仍存在培育体系不够完善、培养与需求目标不够契合、国家级培训基地建设仍需加强、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和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规模仍需大力扩容等问题[18-19]。
展望“十四五”,在国家政策要求、经济社会与产业需求及新职业教育法规范引领等的多重驱动下,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进入高质量类型发展、转型发展新阶段。未来我国职教师资培育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职教师资培育模式,加强职教师资培育院校体系建设,优化职教师资培育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健全职教师资培育标准体系,并不断走向纵向层次贯通化、三性融通化、多元主体协同化、标准化、数字化和国际化,培育大批高素质、高层次“双师型”卓越职教师资人才,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