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及其价值彰显向度

2022-04-08张国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话语

张国启,谭 琴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体系反映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目标、叙事过程与叙事话语构成要素的系统表达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一方面阐明了立德树人关乎“为谁培养人”这一叙事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从立德树人的过程实施与方法选择方面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叙事过程和叙事话语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为习近平立德树人观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践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并为党和国家立德树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指明了方向。一般而言,科学理解和系统把握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体系,应当分析与探究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特点,考察和剖析其在应用于群众实践中的矛盾呈现,进而总结和思考其价值彰显的可行路径,这对实现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理想的意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特点呈现

叙事体系主要指述说、反映和串联某一事物的存在状态、发展过程、价值旨趣等内容的具有清晰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它构成了某一具体事物的内容呈现与言说方式,是其价值内核与目标要求的重要表征形式。有学者指出:“叙事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串联,而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事件串联。”[2]从这一界定来看,叙事强调“被叙”事件间和事件内部的相关性、串联性与层次性,叙事体系则是由具有相关性、串联性和层次性的多个事件按照一定结构和逻辑构成的综合性整体。换句话来说,叙事体系是由多个具有关联性的部分围绕某一核心观点或事件进行论述的集合,叙事体系始终围绕特定或者“中心”事件进行目标的阐发、内容的宣介和过程的贯穿进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主要是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进行的叙事目标、叙事过程与叙事话语的整合,并在整合基础上形成一套富有科学性、真理性和逻辑性的立德树人框架,为其价值彰显提供积极的道路探索。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表征着立德树人的基本特征,遵循立德树人叙事的内在原则,强调立德树人叙事的目标、过程和话语间的有机契合,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特点。它科学揭示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目标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充分展示了其叙事过程的学理性与故事性,较好反映了其叙事话语的生动性与引导性,构成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真理感召力、价值引领力和实践导向力的重要“肌理”。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具有叙事目标上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在叙事目标上,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体系具有显著的政治性与人民性。这里所指的政治性与人民性,不是描述立德树人观的政治服务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也不是仅仅阐释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对人民群众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约作用,而是重在强调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目标符合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逻辑,即其叙事目标既在国家层面体现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愿景,又在个人层面回应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要“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从这一论述来看,习近平的立德树人观具有政治目标导向与人民情怀的有机统一的特点,同时,也蕴含着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在叙事目标上应当具有的显著的政治性与人民性。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提出和发展,一方面是服务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需要,为巩固党和国家政权稳定、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服务;另一方面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个体多样化需求与期待提供了精神动力。简而述之,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在叙事目标上的政治性与人民性特点,标识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才培养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的目标导向,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个体成长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价值期待,是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理想的意图”阐发的重要表征。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具有叙事过程上的学理性与故事性

在叙事过程上,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体系具有显著的学理性与故事性。在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阐发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搭建起人民群众对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认知与践行桥梁至关重要。这个“桥梁”的搭建需要通过叙事过程加以保障。因此,在叙事过程中,要系统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学理性,确保人们知悉立德树人“为何物”“从哪来”“有何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价值内核”并以“讲故事、说道理”的形式加以阐发释义,在讲道理与说故事过程中有力凸显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真理性与生动性,提升其影响力与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3],从国力增强与人才成长、个体发展与为学之要角度出发,回答了立德树人的“国家之问”“时代之问”,体现出立德树人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学理逻辑,在目标上反映了立德树人的方向,在过程上阐明了立德树人的路径,凸显了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与独特价值。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学理性是彰显体系内容科学性的必要前提,但就其促进群众认知理解并内化认同的过程来说,体系内容的故事性和吸引力更能强化群众的价值认同,使人民群众对立德树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擅于讲故事,他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上讲述“拔节孕穗”的故事,在鼓励教师立德树人上讲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故事,在强调党对立德树人工作的绝对领导上讲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4]的故事,这些寓意深刻、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故事不断推动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为人民群众“喜欢听”“愿意听”“听得懂”的大众话语转换。这一叙事过程综合反映了叙事目标和叙事话语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彰显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哲理性和自洽性。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具有叙事话语上的生动性与引导性

在叙事话语上,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体系具有显著的生动性与引导性。如果说叙事目标和叙事过程主要反映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价值设定与结构表达,那么,叙事话语则凸显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精准化阐释与普及化发展。有学者认为:“话语是借助语言、符号实现思想统治权的具体形式”[5],这一“符号”是否能够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实践有赖于语言的生动表达及其对实践的科学引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观的话语表达,强调立德树人的生活化呈现和通俗化阐释,在营造人民群众易于理解的语境氛围中,建构了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心理共鸣的“符号”,促进人民群众形成对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价值认同。在立德树人观的语言述说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感培育、家教家风浸润等方面多“视点”叙述。他强调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在精神上“缺钙”、会得“软骨病”;强调青年敢于追梦圆梦,担当“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代责任;强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为“强国圆梦、功成有我”而感到自豪;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6]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这些叙事话语既将立德树人的核心意涵娓娓道来,将立德树人须把握的重要方面一一展现,同时又在优化传统话语表达中增添符合群众知识储备、认知规律的时代新话,使得立德树人的叙事话语更加生动立体、叙事内容更加完善丰满,构成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话语“说什么”与“怎么说”相互促进、双向建构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实践中的张力分析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是一种聚焦于立德树人的目标、过程、话语等内容的有机整体。与一般叙事体系不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体系既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国家叙事或政治叙事,又表现为一种群众叙事和德育叙事,并通过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养成和自觉践行而彰显其“日用而不觉”的独特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叙事体系卓有成效地彰显了其独特价值,对广大青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但是,就习近平立德树人观满足青年成长的需求和期待而言,其价值彰显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叙事目标践行与育人结果的偏离倾向、叙事过程贯彻与育人实践的价值张力以及叙事话语运用与育人形式的客观矛盾等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武装”滞后于实践发展需要的体现,与网络空间话语权逐渐向人民大众“转移”密切关联。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在实践中存在着叙事目标践行与育人结果偏离的倾向

如前所述,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具有叙事目标上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其关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培养“按照国家、社会和个体相一致的发展诉求和价值准则”[8]所需要的人,在目标设定上既反映国家与社会发展对“全面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又体现了青少年个体成长与时代同行的“自由个性”。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在目标上极具科学性与人本性,但围绕其叙事目标的践行,存在着叙事目标的“理想性”与育人结果的“现实性”之间的偏离倾向。这些倾向在部分学校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目标设定与培养过程的“重智轻德”之间的矛盾;在一些用人单位中表现为“能力本位”的用人取向与“德不配位”的用人结果之间的悖论。这些现象反映出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在实践贯彻中存在着叙事目标的“理想性”与育人结果的“现实性”之间的偏差,不利于立德树人社会氛围的营造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育。进一步提升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价值彰显实效,需要在实践中持续开展立德树人叙事目标践行与立德树人育人结果的“纠偏”工作。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在实践中存在着叙事过程贯彻与育人实践的价值张力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具体内容普及、核心要义阐发、价值准则解读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为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践行的广度与深度,其叙事过程有效性的评价也离不开实践结果的反馈。在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实践中,其叙事过程的“应然期待”与育人实践的“实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价值张力。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叙事过程注重对立德树人内涵意蕴、实践理路、主客体对象等方面的整体呈现,其本质是围绕立德树人的言说方式与话语表达展开,社会育人实践是衡量其叙事过程有效性及人民群众践行度的根本指标。在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实践中,叙事过程的贯彻受制于地区间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城乡间育人资源配置不均、个别群众精致利己主义思想泛滥等因素,易于导致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实践中其叙事过程贯彻的“应然”期待与育人实践的“实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制约着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在实践中的价值彰显实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早日实现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在实践中存在着叙事话语运用与育人形式的客观矛盾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话语,一般是指围绕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在内容、方式及社会结果等方面采用的言说方式。在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的实践中,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一些阐发者和宣传者往往偏重于立德树人观内容的丰富多元,而忽视其形式表达的生动活泼,加之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网络话语、流性话语、大众话语屡见不鲜,造成其在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肌理”阐释与“肌质”塑造方面陷入“自我锁定”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从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方面,揭示了创新立德树人的叙事形式对增强立德树人观的时代感与吸引力具有的积极作用,为在实践中创新立德树人观价值彰显的育人形式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当前,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发展以及互联网的空间赋权,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话语内容不断丰富完备,话语表达形式也逐渐发展完善并在网络交往中彰显其独特价值,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阐发者和宣传者在阐释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话语呈现方式与网络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凸显出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在实践中的话语运用与育人形式的不充分、不平衡性,使其价值彰显不断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与互联网“解构”风险。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价值彰显向度

从叙事目标、叙事过程和叙事话语来看,习近平立德树人观体现了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理想的意图”,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理想的力量”。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10]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价值彰显本质上反映的是立德树人的“理想的意图”。这一“理想的意图”要转化为“理想的力量”,需要把握三个基本向度,即叙事目标与育人实践相契合、叙事过程与育人制度相统一、叙事话语与育人形式相适配,从而有效形成习近平立德树人观“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1]的强大叙事合力,从而更好地提升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理论感召力、思想引领力与实践动员力,培养一批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在叙事目标上,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价值彰显应当与育人实践相契合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目标建构,在一定意义上关乎党和国家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方向确立和道路选择,直接关涉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结果,体现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旨趣,构成了人民群众对习近平立德树人观价值认同的重要环节。在推进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叙事目标与育人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中补充、更新与完善立德树人的阶段性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这一观点既是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肯定,在一定意义上也阐明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实践逻辑。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吸引力、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发挥必须直面实践,始终遵循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和渗入具体实践的生活逻辑,通过嵌入实践的鲜活案例“素材”、推进立德树人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联动衔接、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等不断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促进人民群众对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学思践悟”。

(二)在叙事过程上,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价值彰显应当与育人制度相统一

确立和完善保障立德树人有序推进的制度体系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3]。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认为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的这些特性要求人们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叙事过程与育人制度的协同。这些育人制度主要由立德树人队伍协同机制、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机衔接机制、社会组织与家校合作育人机制以及公序良俗奖惩机制等多个方面组成,以实现家长、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队伍的协同为重要遵循。这些以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为重要环节,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统一于立德树人实践为重点领域,以社会组织正确的用人需求和兼顾德育的评价指向为重点,促进人民群众形成对习近平立德树人观“肌理”“肌质”的系统认同,激励新时代青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三)在叙事话语上,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价值彰显应当与育人形式相适配

叙事话语是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价值彰显的重要向度,为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普及化发展提供助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4]话语是通过语言、符号传达内容信息和意识观念,形成思维认知与价值引导的具体形式。加强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叙事体系的话语创新并促进叙事话语与多样的育人形式的适切配合,对精准概括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坚硬内核”,科学揭示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思想旨趣,充分展示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发展人的价值特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叙事话语与育人形式的适配中,持续优化和创新话语内容与育人形式,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必然抉择。随着网络的发展,“草根化”“平民性”话语逐渐兴起,传统叙事话语和育人形式“‘一招鲜,吃遍天’,靠一个腔调、一种风格包打天下”[15]的现象日趋滞后于立德树人的工作需要,必须在叙事话语与育人形式上寻求更具新意的表达与实践方式,实现立德树人话语表达与育人形式的高度适配,形成“网言网语”“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在话语、理论、形式、方法创新中实现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理想的意图”。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话语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