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骨痹与肾的关系

2022-04-08关永林马斌祥姚鹏程

中医药通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精气外邪筋骨

张 洋 关永林 马斌祥 邓 梦 姚鹏程 常 斌

骨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属于“五体痹”之一[1]。其发病常因外感六淫之邪与肾精气亏虚相互作用所致,使骨之经络瘀血痹阻,临床症状多为四肢骨与关节酸重疼痛、屈伸不利,甚者表现为机体骨骼畸形、项背僵直或全身多发骨折等。腰为肾之府,肾主水藏精,主骨、生髓,故也可见水肿、腰痛等症。西医学之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骨肿瘤等风湿骨病当归属于骨痹范畴,其发生、进展与肾有密切联系,故本文对从肾论治骨痹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诊疗思路。

1 骨与肾生理相关

骨的生长发育依赖肾的推动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肾脏衰,形体皆极……”《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骨,生髓。”指出了骨的生长发育与肾的生理功能关联最为密切,肾精的充盈直接影响着骨的生长进程。《医经精义》曰:“骨内有髓,骨者髓所生……肾藏精,精生髓,故骨者,肾之所合也。”《中西汇通医经精》述:“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发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中,髓足则骨强。”而《医法心传》曰:“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耐力过人也。”说明肾的生理机能强弱与肾精充沛有关,肾精气足则人体之骨强健坚实。此外,骨的发育也离不开其他四脏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如心对血的主宰、脾主运化正常则可补充后天之精;肺主气、肝主疏泄则可使气机通畅。而在骨伤病的病因病机方面,历代医家虽各有见解,但其共同点皆认为与肝脾肾亏虚、瘀血阻滞、肾络损伤等[2]相关。综上可知,骨的正常发育需要肾气的滋养推动,而肾的功能也受到骨生理机能的影响,故肾与骨在生理上密切相关。

2 骨痹与肾的关系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中藏经》曰:“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肾,则名骨痹。”两者皆指出外邪侵袭可导致骨痹的发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记载:“冬遇痹者为骨痹……不随而痛。”表达了骨痹与冬季的相关性。《圣济总录》曰:“肾不荣则髓不能满……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严用和在《济生方》曰:“骨痹之为病,应乎肾……不遂而痛且胀。”从古代医家的总结中可知,骨痹与肾、冬季有密切联系。

2.1 肾藏精,主骨生髓,若肾精气亏虚,则骨生长发育受阻肾主封藏,主骨、生髓。若肾精不足,因精血同源,故而无以滋生气血,导致气血亏虚,全身气血化生不足,推动无力;若肾失封藏,则肾精气不固,精气外泄,骨不能得到滋养充实,则会出现骨萎、筋骨松弛,患者表现出全身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

《黄帝内经》首提骨痹的病因病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太阳有余,病骨痹。”太阳有余意在指出太阳寒气太过,则可出现骨痹。《金匮要略心典》曰:“厉节者,盖非肝肾先虚,则虽得水气,未必便入筋骨。”因此骨痹发病必然是因虚而感邪,邪入筋骨所致[3]。骨的生长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只有肾中精气的充盈,骨功能活动才能正常发挥。若肾精气亏虚则骨空失养,引起骨质疏松、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出现肢体萎废、软弱无力甚则疼痛不止等症状。《灵枢·经脉》云:“足少阴肾经气绝则骨枯……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描述了人体肾精气极度亏虚则骨、齿、发等随之衰弱的过程,因此肾虚是骨痹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

2.2 肾气通于冬肾对应冬季,与冬气相通,冬气主蛰、主闭藏为主,人体肾气主封藏则同气相求。冬季风寒之气旺盛,肾气与之相应则容易发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备急千金要方》曰:“以冬遇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可以发现,骨痹常因六淫之邪诱发,表现出肢体关节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中医时藏理论也表明肾与冬季在生理、病因、病机方面相关联[4]。冬季肾气感受外邪最易发病,肾中精气的荣枯是主要内因,在外邪的相互作用下气血亏虚,筋骨失养,人体则发为肾痹、骨痹。冬季风、寒、湿等侵犯筋骨,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指出,“痹证必然兼夹瘀血”,因此虚、外邪和瘀是骨痹发病的主要病机,其病位在骨,常起病于冬,受冬季阴寒之气影响,风寒湿邪气留滞筋骨,致经脉痹阻而发病。

3 骨痹日久发为肾痹

肾痹亦属五脏痹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同时《素问·痹论》云:“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其入脏者死。”五体与五脏相互对应,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促进,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响。《诸病源候论》亦有记载:“骨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肾。”骨痹日久,消耗肾之精气,外感邪气则伤肾,表现出肾虚症候,患者可出现腰膝酸痛、乏力、全身水肿、舌淡胖大、苔滑、脉沉滑等症状。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五脏疾病可表现在五体,而五体疾病日久会累及五脏,肾痹是骨痹病久的表现。

4 从肾论治骨痹

结合上述病因病机,骨痹与“肾虚、外邪、瘀血”密切相关[5,6]。肾虚主要为肾之精气阴阳亏虚,肾中精气不足则无以化血,全身气血亏虚,脉道失充则气血推动无力,全身筋骨失健;外邪主要为六淫之风、寒、湿等邪,骨痹常因外感邪气、肾精气亏虚诱发;骨痹日久则气血亏虚,瘀阻脉络,骨失滋养。在治疗上应当祛邪固本,即在祛邪的同时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为法,但治疗中应辨别是以邪实为主还是肾精气血亏虚为主。肝肾精气亏虚是主要因素,而外邪各有不同,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张浩等[7]研究发现,骨病的发生与肾密切相关,补肾中药对骨代谢有明显改善作用。若肾精亏虚兼感外邪,则应以补益肝肾精气为主,同时兼顾祛邪;若肾阴阳之气弱、气血瘀阻兼感外邪,则应以补肾益肝、化瘀理气为主兼祛邪;若以邪实为主,则治以祛邪为主兼培补肾元。古人常用补益肝肾的药物治疗骨痹[8],张仲景则提出温法治疗痹证。骨痹选方中,朱震亨用虎潜丸,吴谦用小续命汤和增味五痹汤,刘仕廉用逐寒丹等等,但所有的选方用药都离不开其基本病机。至于其针灸治疗方面,《灵枢·官针》曰:“短刺者,刺骨痹……输刺者……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现代医家亦有此举,如周文娟等[9]运用攻补兼施、补益肝肾之法治疗骨痹;李满意等[10,11]认为,骨痹以肾虚为本,瘀、邪与虚伴随,因此临床治疗应以补肾贯穿始终,同时不忘祛邪、化瘀。西医学也证实,肾可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信号通路影响骨代谢[12,13],因此补肾中药对骨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除了重视临床治疗外,还应叮嘱患者注重平时的康复调养,如日常作息规律、劳逸结合、情绪平稳、饮食均衡、适当进行药补、食补等。

5 小结

骨痹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肾虚兼夹外邪,致肝肾不足、经脉瘀滞,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时应以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化瘀通络为原则。骨痹与肾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临床应从肾虚与邪实两方面着手进行辨证论治,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精气外邪筋骨
养生箴言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你的筋骨为什么那么容易受伤?
筋骨 道德 温度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植物活体状态精气成分测定方法与估算模型
论《管子》道之思想
——修身与心性
筋骨并重理论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思考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