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对俄国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批判
2022-04-08杨文亮段婉婷杨双彪
杨文亮,段婉婷,杨双彪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必须深化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各类资本及其作用的认识,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1]目前,学界对我国如何认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以《资本论》为主要分析框架的理论阐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驾驭资本展开实践回顾与经验总结。事实上,厘清一般意义上的“资本”“资本主义”是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各类资本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对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批判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及其资本主义的光辉典范。本文拟基于经典文本的解读,从三个维度再现列宁对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系统批判,以期为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一、批判“俄国尚未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论”
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民粹主义指出俄国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主张俄国绕过资本主义阶段,在传统村社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这是民粹主义“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的前提。民粹派关于俄国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观点的提出,一方面源于对资本主义的恐惧,他们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一定会让俄国人民遭受种种苦难;另一方面与民粹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认知出现偏差有关。对民粹主义的俄国尚未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论断的批判成为列宁批判民粹派资本主义观的前奏。
1.民粹派掩盖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事实
(1)否认社会分工或宣称其为“人为措施的结果”
俄国民粹派理论家否认俄国社会分工的存在,即使承认它的存在,也把其视为“人为措施的结果”,并不认为其是俄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断言俄国不存在社会分工的代表人物丹尼尔逊指出:“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渔夫现在吃到萨马拉的粮食,而萨马拉的农民则有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鱼佐餐。实际上根本没有这回事。”[2]166即使承认俄国存在社会分工的民粹主义者也不把社会分工归结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将其看作人为的、外部输入的结果。丹尼尔逊认为,社会分工原则在俄国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俄国的社会分工也“不是从人民生活深处成长起来的,而是企图从外部硬挤进去”[2]166。“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2]166,民粹主义理论家否认俄国社会分工或将其视为外来因素使然的结果,是在否定商品经济的基础,更进一步说,是在否定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忽视了俄国手工业的资本主义组织”
民粹主义者克里文柯将俄国手工业看作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的经济形式,他认为,手工业是自然产生的,资本主义是“人为造成的”;手工业是“小的”,体现的是劳动工具与生产者的结合,而且从事手工业的人数和手工业提供的总产量都要比资本主义大工业多得多、大得多。克里文柯将家庭手工制大生产排除在资本主义工业形式之外的原因在于其对家庭手工制大生产的错误理解。在民粹主义者看来,家庭手工制大生产同大机器工业相比,具有作坊规模小、劳动效率低、雇佣工人数量少等特点,最主要的是,雇佣来的工人还保留一小块土地,既然工人有土地就不是资本主义,丝毫不考虑这小块土地能否改变工人被剥削和被奴役的性质。究其本质,民粹派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时出现致命错误。例如,民粹派代表尤沙科夫谈论资本主义都是从机器工业谈起的,因为在他看来,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中的农民还占有土地,还没有与土地完全割裂开来,因此还不是资本主义,俄国手工业亦不是资本主义组织。可见,民粹派是以资本主义高级阶段来审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否的,毋庸置疑,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俄国的非资本主义化。
(3)俄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的方向还不清楚”
民粹主义者沃龙佐夫最直接论证俄国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结论。沃龙佐夫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一书中指出,诸如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以纳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规律范围,俄国的情形则与之不同。在工业方面,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是手工业的繁荣;在农业方面,小规模经营方式同大规模经营方式进行着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二者的同时衰落,多数农民背井离乡,还有工场主抱怨工人数量紧缺、工资支出较高,如此不胜枚举的互相矛盾的现象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俄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的方向还不清楚”[3]652。在沃龙佐夫看来,俄国建成两万俄里的铁路,俄国通过股份公司和银行发展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的信贷业务,以及俄国设立众多为促进大生产的机关等现象,并不能证明资本主义关系已在俄国确立下来,也并非有人宣扬的那样,俄国已经迅速地在既定的资本主义道路上前进。
2.资本主义在俄国已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列宁批判了民粹派有关俄国尚未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论断,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在俄国农业和工业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农业中占据主导
首先,列宁整体指出农民分化的商品经济背景。列宁认为,克里文柯按照法律地位将农民区分为前国家农民和前地主农民的做法是不妥的,因为除两类农民之间存在着贫富差距外,两类农民的内部存在的贫富差别更为严重。在列宁看来,分析农民经济问题,决不能简单地把不同类型的农户平均化,而是要从他们经济规模和经营的类型、性质来分析,否则我们就看不到小生产者正在完全分化的事实,我们也“根本无法了解农村经济”[4]190。在俄国农村,中等农民处于破产的边缘,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被剥夺的农民所丧失的生产资料变成少数人的资本,农户类别越高,农业的商业性质,甚至是资本主义性质就越强(1)农户类别的高低依次是富裕户、中等户和贫困户,资本主义性质和商业性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出售粮食百分数的大小。。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商品经济体系作为我国包括‘村社’‘农民’经济在内的整个经济的主要背景,已经清晰地显示出来。”[4]196
其次,列宁具体论述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的内部结构,证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农民经济方面,列宁分别考察了新罗西亚、萨马拉等省的地方自治局统计资料,对农民分化状况做了总结,认为,俄国农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商品经济,农民无论在消费或是经营方面都完全受市场的支配;在地主经济方面,列宁指出,俄国的徭役经济制度正在走向崩溃,但不会立马过渡到完全不同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这个阶段唯一可能的经济制度只能是徭役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结合,具体说来,现代地主经济的经济组织可概括为两种制度——工役制(2)所谓工役制就是用附近农民的农具和牲畜来耕种土地,改变了以往偿还形式,如劳动报酬用货币代替了实物,但这并不改变这一制度的实质,它是徭役制度的直接残余,更能说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地主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在演进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在排挤工役制。工役制受到排挤之时,广泛的农业技术改革运动才成为可能,机器使农业高速发展的事实已经说明了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再次,列宁指出了民粹派始终回避的事实——“即改革后时代的特征正是商业性农业的发展”[5]224。商业性农业的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列宁认为,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地区——欧俄的南部和东部边疆地区是最典型(3)所谓典型的不是指农业而言,而是就社会经济来说的。的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地区,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形式繁多的农业资本主义。
(2)资本主义在俄国工业特别是手工业中取得统治地位
列宁用确凿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在俄国的手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占绝对优势的结论。列宁认为,“人民之友”即民粹主义者回避这类事实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科学内涵(4)他们认为,资本家就是经营大机器企业的有钱的和有教养的企业主,如尤沙科夫谈论资本主义就是直接从机器工业讲起的。,都直接绕过简单协作和工厂手工业直接进入到机器工业,就是说,他们的错误根源就是忽视了俄国手工业的资本主义组织。在列宁看来,家庭手工制大生产具有以下特点:商品经济发达,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资料集中,贫苦农民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些特点是资本主义工业形成的标志,因此可以说家庭手工制大生产就是资本主义工业。但与大机器工业相比,家庭手工制大生产的技术不发达,工人还存有小块的土地。尽管工人占有部分土地,但不能否定他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被剥夺和被支配的事实,只有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才能实现工人与土地的完全分离。列宁说道:“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同劳动者完全离开土地没有关系,但丝毫也不能因此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4]177关于俄国机器大工业,列宁认为,俄国的机器大工业也具有和整个资本主义西欧相同的属性。
可见,民粹派不能把握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别是俄国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其思想局限性的客观原因。对此,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详细论述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一,俄国小商品生产带有资本原始的形式,“农民小手工业的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结构”。其二,俄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其产生过程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手工作坊的不断分工,在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另一方面是手工业中商业资本的推动,使得生产者处于来料加工以获得计件工资的雇佣工人的地位。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是小商品生产同大机器工业(工厂)之间的中间环节。其三,俄国改革后的大机器工业发展阶段。
列宁还指出民粹派否定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观因素。列宁认为,“人民之友”即民粹主义者由于自身的小市民思想,不敢设想手工业者在商品经济体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如同市场发生必然关系,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等,以致不能对手工业实际组织进行研究,然而在现实上,俄国“找不到一个稍微发达的手工业部门不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组织起来的”。“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俄国的经济发展还很落后” 。
二、批判民粹派“俄国资本主义行不通论”
资本主义在俄国成为一个现实的经济与社会道路选择的时候,民粹主义者也认识到这一点,开始思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前途问题,他们提出,“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没有前途”。列宁对民粹派“俄国资本主义行不通论”进行系统批判,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其必然性。
1.批判民粹派所谓的“人民经济论”
民粹派将“人民经济”即手工业生产形式与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对立起来,并认为前者是对抗后者的有效形式,错误地将俄国家庭手工业大生产归为“人民工业”,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民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幻想在人民经济基础上实现俄国新的社会革命。
民粹派指出了人民经济较资本主义经济在经济方面的优势。在纯经济方面,人民经济突出的是人民为自己而劳动,为自己劳动预示着劳动者能够更热心、更仔细、更有效率地爱护自己的经济,反观资本主义经济下工人对自己的经济表现出的往往是漫不经心,甚至是肆意破坏,总之与人民的诚挚程度有关;在社会经济方面,人民经济可以避免无产阶级的产生,如此农民可以保有自己的独立性,不必完全受资本的支配,人民经济比资本主义经济更如人愿。简言之,人民经济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不仅可以保证生产的效率,还保有如人愿的分配制度。人民经济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主要源于人与土地的关系,民粹派指出只有经营自己土地的人民才能保护土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民粹派强调发展人民的小生产即人民经济的重要性。在民粹主义者看来,俄国 “人民失去土地,人民独立经营受到束缚,加之税务负担迅速增加”,俄国的大生产“碰了壁”,还造成俄国人民经济的式微,是俄国人民困苦加剧的重要原因。由此,俄国民粹派提出:“我国工业结构的重心应该放在人民的小生产上。”[6]678此外,俄国民粹派还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我国则是移植,是模仿”[6]655。
列宁系统批驳了民粹派的“人民经济论”,认为人民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的萌芽状态,资本主义也不是人为移植的,它是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不能以人民占有土地为理由,将俄国家庭制手工业大生产划入人民经济范畴,俄国家庭制手工业大生产是资本主义工业,只不过是处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发达的萌芽阶段
列宁指出,俄国家庭制手工业大生产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其特点是“工人还保留一小块土地”,这是民粹派将俄国家庭制手工业大生产视为人民经济的根由。在民粹派看来,“工人没有土地就是资本主义;工人占有土地就不是资本主义”[3]177。列宁指出:“当资本主义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时,在任何地方它都不能使工人同土地完全分离。”[3]177也就是说,像英、法等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人与土地也没有完全脱离,因此绝不能因“人民占有土地”把俄国家庭制手工业归结为人民经济范畴。俄国家庭制手工业大生产所具有的“工人还保留一小块土地”等资本形式的落后特点,只能说明其还处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萌芽阶段。
(2)人民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是民粹派臆想出来的,二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的关系
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从人民经济中产生出来的,绝不是移植和人为的产物。他指出:“小商品生产的基本趋势是……形成工场手工业,而工场手工业……成长为大机器工业。许多大厂主……他们经历了从‘人民生产’到‘资本主义’的一切阶段。”[5]498也就是说,人民经济和资本主义并不是对立的,后者是从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高低的关系,“资本主义与人民工业并不矛盾”,它只是人民工业“直接、直接、又直接的向前发展的结果”[7]。人民经济即俄国传统的手工业经济形式中已经出现了对抗性的因素,这些因素(竞争、土地集中等)表明俄国村社农民已经分化,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只不过是处于初级阶段罢了。
(3)囿于小市民思想而忽略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是民粹派人民经济论的根源
针对民粹派把人民经济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的原因,列宁总结道:“那只是因为这帮先生们是小市民思想家,他们甚至不能想象这些小生产者是在商品经济体系中生活和进行生产的。”[4]185“作为真正的小市民思想家,他们所要的不是消灭剥削而是缓和剥削,不是斗争而是缓和。”[4]210在列宁看来,民粹派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利益是他们提出人民经济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根源,囿于阶级利益使得他们一味仇视资本主义,主张利用人民经济抵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民经济不仅具有经济方面的优越性,还具有精神、文化层面的优势(人民精神上的独立性),人民经济是较资本主义更如人愿的经济制度,是通向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经济。
2.批判民粹派所谓的“市场问题”
在民粹派看来,即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事实,但它也无力维持下去,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的缺乏就是其重要制约因素。
民粹派代表沃龙佐夫论述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国外市场的关系。首先,沃龙佐夫认为,二万俄里的铁路等都“颇为明显地说明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6]653。接着,沃龙佐夫指出,决不能从这些事实中就断定俄国已经迅速地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前进,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的缺失是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它的大生产扩大的限度是由早已固定的(国内)市场确定了的”[5]655,也就是说,俄国的资本主义产品没有国外市场,它必须主要指靠国内销售。但是俄国国内市场也不容乐观,正如沃龙佐夫所说,俄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人民大众愈来愈穷,只有10%~20%的人可以成为雇佣工人从而获得购买商品的资金,其他的人无法成为产品的消费者,因而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将无人消费。
列宁对以沃龙佐夫为代表的民粹派借市场问题断言俄国资本主义没有生命力、资本主义在俄国没有根基的错误结论进行反驳。列宁从社会分工和小生产者破产两个视角论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市场与社会分工
针对民粹派提出的俄国农民的破产使市场在不断缩小,大有使市场完全停闭、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建立之势,列宁认为:“市场不过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因而它也和分工一样能够无止境地发展。”[4]81
在列宁看来,对市场的分析离不开对社会分工的考察,甚至可以说,市场的产生、发展程度与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程度呈正比例关系,“市场量与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4]79。列宁的这个论断可以从两方面来证明:一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指出,商品只有实现向货币这一惊险的一跳才能正常发展,但跳跃的前提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被社会即市场所接受,就是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当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4]79,也可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社会生产专业化(即分工);二是社会生产专业化即分工引起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日益发展的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市场得以形成的关键,可以说,社会分工愈发展,商品的市场愈扩大,同时,在市场机制下,直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也同样标志着国内市场的建立。
(2)市场与小生产者的破产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农场经济的发展不是缩小国内市场而是造成国内市场”[8]110。在列宁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家庭生产为销售而生产,手工业者让位于工厂,“为资本提供的市场也就逐渐形成”[8]110。农民中的一部分人变为农场主,多数的破产农民成为“日工”,他们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购买工业产品,农场主也同样是消费品和生产工具的购买者,民粹派看不到农民和农场主在吃、穿、盖房屋、建工厂等方面消费的生产属性和资本属性,只是把它们视为个人生活消费,也正如列宁曾说的那样: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也是这样两个过程的统一——多数人的赤贫和少数人的富裕、小企业的举步维艰和较大企业的迅速崛起,“这两个过程都促进市场的扩大”[4]81,具体说来,贫穷的农民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然后购买生活必需品;贫穷农民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所生产的产品流入市场。可见,俄国农民的贫穷化意味着国内市场的扩大,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最后,列宁还谈到了国外市场。列宁指出,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在根本上就是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民粹派把产品的实现完全归结于额外价值的实现,认为只要额外价值转移就意味着产品的实现,事实上不变资本的实现更为困难,它只有投入到生产中,才能成为生产资本。只考虑国外市场也就回避了价值实现的问题。民粹派所犯的错误归结起来就是:“把资本主义国外市场问题同产品的实现问题连在一起。”[5]544
可见,民粹派提出的俄国资本主义“因市场不够而毁灭的哀号”[4]81的呼喊掩盖不住俄国小资产阶级的真实目的。列宁总结道:“民粹派的经济学说不过是全欧洲浪漫主义在俄国的变种。”[8]217-218
三、批判民粹派“俄国资本主义破坏论”
民粹派无论是否定俄国已经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还是坚持俄国资本主义没有根基和生命力的论断,背后都有隐性的假设前提即“恐资”,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会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它具有无限的破坏性,并指出这是从西欧历史经验和俄国现实资本主义发展得出的结论。与此相反,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分析资本主义,肯定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1.“俄国资本主义是荒谬的,它只能使人民破产”
民粹派的“资本主义破坏论”主要内容归结如下:
其一,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是“极其有害的”。民粹主义者沃龙佐夫指出,在出租制占主要地位的时候,土地占有者漫不经心,农民也不愿意成为雇佣工人,于是歇荒制便应运而生。这种制度的产生与投机者和承租者的推动是密切相关的,它是一种无情的残酷的耕作制度,其结果是损害了土地占有者的利益,维护了承租者的利益,这“无疑对国民经济是极其有害的”[6]669,这里的“投机者和承租者”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沃龙佐夫以“下种量”为例进行了论证。承租者租佃大量农田,之后,分块再转租给农民,租金较以往更高,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投机者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未等收割就预售青苗,不愿实行集约耕作制,在尚未播种的土地上不断收购、抵押等,在庄稼成熟之前甚至可以更换多个主人,结果就是:过去六至八倍于下种量下降到19世纪70年代的三至五倍于下种量[6]669。
其二,发展资本主义必然引起一系列“荒谬的后果”。沃龙佐夫认为,在俄国培植资本主义只能带来一系列荒谬的后果,其根源在于为培植资本主义所制定的措施不符合实际,所造成的后果除国家资金的浪费外,还会引起小农业的破产、村社组织的瓦解等。丹尼尔逊指出,资本主义破坏俄国宗法式生产,大多数农民的生产资料被剥夺,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得失业的人和完全满足自身需要的人数增加,需求量下降,最后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远远超出社会需求的局面,这样的“不适应”“对于居民和整个国家有可能造成有害的后果”[6]812。
其三,资本主义的破坏性关系俄国发展道路的抉择。民粹派宣称:“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当代欧洲的可怜命运。”[6]669就是说,俄国应该避免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唯有如此,俄国才能免受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民粹派把俄国村社当作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社的自治原则、社员之间的兄弟般的团结等都将不复存在,进而俄国的公社也会走向西欧公社同样的命运——毁灭。正如特卡乔夫所说:“朝着资产阶级进步的方向发展”,“它将要毁灭”[6]408。简言之,民粹派对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只看到它存在的矛盾和由此产生的两极分化、对原始宗法的破坏等消极后果。因此,民粹派致力于证明“俄国资本主义是荒谬的,它只能使人民破产,而不能提供高级的生产组织”[4]84。
2.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历史进步性
列宁对民粹派的“资本主义破坏论”进行了系统批判,也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列宁把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归结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的社会化和革命的前提性。
(1)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无论是农奴制,还是资本主义所处的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技术进步十分缓慢。俄国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采用的是手工业和原始的技术,如浅耕犁、手工织布机,技术进步纯粹是自发的。随着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在俄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新技术普遍采用,如脱粒机、蒸汽磨、蒸汽织布机都普遍运用在俄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标志着俄国完全的技术变革,手工织布机和机器织布机代表着完全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新技术的变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南俄采矿业区采用革新的技术后,生产能力被完全激发出来,近十年俄国生铁产量由3250万普特暴增到9650万普特,增加了近两倍[5]449,可以说,由于技术的革新,俄国的生产力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在社会劳动生产力方面具有进步作用。对此,列宁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就完成了欧洲某些老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了的转变。”[9]此外,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引起危机,引起了各个部门以及部门间的竞争加剧,但为了生存,各个部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技术的革新也预示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劳动的社会化
劳动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进步作用的又一体现,列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劳动的社会化。
其一,瓦解了过去生产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商品生产不断瓦解自然经济条件下小经济单位的分散性,旧的经济体制体系的封闭性遭受严重冲击,原先各经济单位的闭关自守状态也不复存在,各个地区开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个扩大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提高,特别是受资本主义扩张本性的驱使,资本要走出一国的地域,走向世界,最终使整个世界形成一个世界市场。
其二,摧毁了工役制度和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使徭役制度发展为工役制度,工役制度与徭役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劳动报酬的货币化(以往是实物形式),工役制度是徭役制度和资本主义雇佣制度间的中间形式,它最终摧毁的是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同时,妇女和儿童也可以参与到工厂工作中,他们摆脱了家庭关系、家族关系那种狭隘状态,获得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其三,农业人口占比减少,工人人数增加。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工业和农业相分离的过程。随着自然经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口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其原因在于,不变资本的绝对增加,必然导致可变资本的增加。正如列宁说的那样,没有“农业人口的减少,资本主义是不能设想的”[5]20。资本主义促使大工厂在人数和生产总额上所占比例是“日益增加的”[5]472-473。
其四,促进人精神面貌的改变。在雇佣劳动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必要形式的时候,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成为现实,流动、迁移的过程是清洗堆积在他们身上“苔藓”的过程,是居民开化的过程。此外,资本主义条件下居民联盟、联合的增加破坏了以往宗法式的停滞的联合形式,协作、组织成为新的联合形式,它们“不能不引起生产者性格的深刻改变”[5]552,必然会引起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
(3)革命的前提性
社会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社会化两大方面的进步蕴含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进步作用——革命的前提性。首先是社会规律展开的前提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俄国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加剧同俄国落后的、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引起社会运动规律的展开,加速沙皇专制制度的灭亡。其次是思想的前提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西欧、北美等地区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不可避免地蜂拥而来,带来的是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追寻。比如,十二月革命党人对沙皇专制政府发出革命的呼声,不仅引起实质性的革命运动,还启迪了人们的心智,为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再次是组织的前提性。列宁在论述资本主义进步作用的时候,也提出了农业资本主义引起农民分化,产生了农业资本家和农业无产阶级,工业资本主义更是引起资本家的富裕和无产阶级的赤贫,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在发展壮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两大阶级力量。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也为未来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